昆曲

昆曲原称昆山腔,元末明初就已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和当地小调并加以丰富。世人称之为“水磨腔”,以此形容它的婉转。它曾轰动一时。并使昆山腔由苏州一带逐渐传开,万历年间流入北京后直到清朝中叶,昆山腔在各戏曲剧种中成了影响最大的剧种。清朝把昆山腔(简称昆腔),改名“昆曲”,解放后又称“昆剧”。

昆曲的音乐属于曲牌体,曲牌约有 100 种以上。其中包括唐宋时期的大调,也有民歌和少数民族的一些歌曲。

昆曲在演唱和表演风格上也有独到之处。发声有严格的规定,表演自成一统。昆曲长于抒情,演唱细腻、委婉,动作流畅,以舞蹈阐释词曲,逐步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昆曲在各地的广泛流传对各地地方戏曲的产生起了推动和借鉴的作用。

昆曲的伴奏乐器主要有曲笛、笙、箫等,给人以幽深飘逸的感觉。

昆曲的剧目的特点是将元杂剧略加改动,使之适于昆曲的演唱,称为“元曲昆唱”。就是使元杂剧“昆腔化”。这使得元杂剧、南戏、明传奇等许多剧本得以传流至今。清乾隆年间昆曲逐渐衰落。解放后,昆曲经过抢救、继承、改革与创新,再次兴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