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调独弹

鲁迅先生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用尖锐辛辣的笔墨揭示出封建统治是中国文化的桎梏。不过,久居上海的鲁迅与遥远的秦川大地上的秦腔改良有过一段缘份,似乎不大为人知晓。

1912 年,受辛亥革命的影响,西安地区的民主主义进步人士李桐轩、孙仁玉等以“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为宗旨,用募捐来的经费创办了从事秦腔改良和教学的易俗社。借群众喜爱的戏曲形式,编演新戏,传播民主思想,启迪民智,进行通俗教育。剧社延聘当时秦腔著名旦角陈雨农(艺名“德娃”)、党甘亭(艺名“胎里红”)、著名须生刘立杰(艺名“木匠红”) 充任教练,并聘京剧演员唐虎臣教练武功。除演出旧有传统剧目外,还在秦腔舞台上开创了编演时装新戏的先场,并首建自用剧场,在城市固定演出。他们与编剧人员密切合作,锐意革新。《三回头》、《柜中缘》、《一字狱》、

《三滴血》、《韩宝英》等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有的成为优秀的秦腔保留剧目。

1924 年,鲁迅先生赴西安讲学。在讲学期间,他观看了易俗社的演出, 并对剧社提出的改良和甄别旧戏的主张,如新的戏曲必须“传神感人易人”, 内容上“以膏梁易藜藿”等表示赞同。鲁迅先生将讲学所得的酬金全部损赠给易俗社,并挥毫为该社题写了“古调独弹”的匾额。听惯了吴侬软语的鲁迅先生如此推崇易俗社,除了认同移风易俗的主张外,古老秦腔自身的魅力也许是另一个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