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趣闻年画与戏曲

年画是指老百姓过春节时按风俗张贴的民间木刻版画。和戏曲一样,年画也是我国民间流传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而且从清朝中叶开始,出现了许多取材于戏曲故事的年画,后来戏曲版画发展成年画中很有特色的一种形式。

戏曲故事年画的主要产地为河北杨柳青和江苏桃花坞等。另外,山东潍县、山西临汾、四川绵竹、陕西凤翔、安徽临泉等地,也都有不少戏曲版画。

杨柳青的戏曲版画,现存较早的有清乾隆年间的《百花公主》、《瑞草园》等数种,均取材戏曲故事,人物刻划与舞台扮相有相近之处。由于受明代戏曲剧本版画插图的传统影响,多增添山水楼台、花木等背景。嘉庆、道光以后作品渐多,到光绪年间最为兴盛。杨柳青距北京 100 多公里,年画作坊聘请画师到北京看戏,记下各种精彩场面,然后进行版画制作。其画风也有明显改变,不但题材是戏曲的,而且演员的身段、工架、舞台场面调度、服饰、脸谱以及砌末,几乎都依照舞台演出加以真实描绘。

桃花坞的戏曲版画较早的作品以表现昆曲为多。同治以后,京班南下, 受到上海、苏州等地观众的欢迎。桃花坞版画也转向描绘京班演出。如同治、光绪年间的年画《金山寺》,画面是个完整的戏台。台口两柱悬挂明角串灯, 下面各立一牌,分别写着“特请京都新到清客串”,“本园今日准演金山寺”。像这样布局的戏曲年画当时有好多种,生动翔实地反映了当时江南戏曲演出时的景象。

郑振铎先生在《中国古代版画史略》第 12 章《年画》中摘录了一段苏州商人卖年画的说唱之辞:“⋯⋯笔法玲珑手段高,苏杭城里算头挑,扬州城里算好老。只卖八个钱,两张只卖十六钱。献过里朵两张,还有里朵两张。

《西游记》里个前后本,王差班里个大戏文。大净矮登登,小旦必必文,行头簇簇新,角色无批评⋯⋯。”阿英(钱杏村)先生曾专有一篇《年画的叫卖》文章,也曾谈到这段录在乾隆抄本《仙庄会弹词》中的唱辞:“他卖的是苏州桃花坞年画,唱词也是苏白。他唱的,除年画情节外,还联系到本城的剧场、名班和著名演员,并有对演出的评论。”可见桃花坞年画不仅取材于戏曲,而且在年画交易的过程中也借助对当时当地戏曲现状的评述来推销年画。由此,戏曲与年画的渊源可见一斑。

总之,戏曲版画所描绘的大多是当地剧种的演出风貌。这些年画有不少

保存在今天,对于研究清代戏曲的剧目、人物扮相、演出特色等,都是十分珍贵的形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