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

粤剧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中叶。明中叶弋阳腔、昆腔等外来剧种传入广东。到了清朝,徽调、汉调以及梆子等戏又相继流入,使得广东各种声腔聚集。这些声腔互相影响、渗透,又吸取了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逐渐形成了新兴的本地剧种。辛亥革命时期,又对其语言、演唱方式、剧本等进行了改良。以后粤剧又从话剧、西方电影、音乐、时代歌曲中吸取经验,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了“省港大班”和“落乡班”(也作“过山班”),前者进入大城市剧场演出,创作部门齐全,声势浩大;后者流行于乡镇,保持古朴风貌。解放后这两大派别互相交流,借鉴,逐步形成了目前的粤剧。

粤剧的主要声腔为梆子和二黄,在其发展中,二黄的比重逐步增大。粤剧伴奏在民乐基础上吸收了西洋乐器,尤其是爵士乐乐器。如:电吉他、爵士鼓、小提琴、萨克斯、弱音小号等。

粤剧的剧目传统与现代并存,并将话剧、电影优秀作品改编成不少新戏。剧目有:《胡不归》、《白金龙》、《搜书院》、《关汉卿》、《平贵别窑》、

《水勇英烈传》、《李香君》、《牡丹亭》等。

随着广东籍同胞在世界各地定居,粤剧也被带往国外,香港、新加坡、东南亚、美洲等地的粤剧极受欢迎,有着不少专业的和业余的团社,使粤剧演出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