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的分类

曲艺有近 300 种。如此众多的曲种是否可以划分为若干类呢?许多人对此作过研究,看法并不一致。基本上是两种看法:

一种是类分得细些,把近 300 个曲种划为十类。这就是:

大鼓类。因用鼓板和一面大鼓掌握节拍而得名。演员右手持鼓犍子,自己击鼓,左手持简板或鸳鸯板,大鼓多用地方方言演唱,因此,也就多用一省或一地的名称命名。如山东大鼓,湖北大鼓等等。也有少数是以所用的板来命名的,如铁片大鼓(又称乐亭大鼓)等等。

渔鼓类。是明清以来在“道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今有的地方仍叫做“道情”。它所用的鼓是根八节竹筒,一端蒙以蛇皮或者羊皮,叫做渔鼓。最初只是敲打渔鼓,掌握节拍,后来逐渐增加伴奏。例如河南坠子,不仅使

用三弦伴奏,还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坠子弦,大大丰富了表现力。

弱词类。广东、福建有“木鱼书”,江苏,浙江有“宝卷”,江苏还有“苏州弹词”、“扬州弹词”,湖南有“长沙弹词”。本来大都是一人自弹自唱,后来逐渐有所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一种是逐渐以说为主,节目以中长篇居多,如苏州的“弹词”和“评话”合流,形成了以说故事为主的“苏州评弹”;另一种是以唱为主,节目多是短篇,如逐渐从评弹中独立出来的“弹词开篇”等即是。

琴书类。主要伴奏乐器是扬琴,故称“琴书”。山东有“山东琴书”, 江苏有“徐州琴书”,山西有“翼城琴书”、“武乡琴书”,四川、云南则叫做“四川扬琴”、“云南扬琴”,湖南的“常德丝弦”也属这一类。演唱形式活泼多样。有一人独唱的,也有多人群唱的;有站着唱的,也有坐着唱的。

牌子曲类。凡是直接采集民歌小调或直接从戏曲里采取曲牌串连在一起的曲种属于这一类。如北京的“单弦”,甘肃“赋子腔”,青海“平弦”, 山东“聊城八角鼓”,河南“鼓子曲”,四川“清音”,广东“粤曲清唱” 等等。

杂曲类。它跟牌子曲一样,用的都是从民歌小调和戏曲而来的曲牌,不同的是不串连在一起演唱,而是同一曲牌反复使用。如广西“零零落”,山东“四平调”等。也有的杂曲类的曲种是几个不同曲牌各自独自演唱的。如“时调”,包括“鸳鸯调”、“靠山调”、“拉合调”等。七八种曲调,在天津演唱的多是“靠山调”;而北京演唱的时调则是“拉合调”。

走唱类。载歌载舞。如东北二人转,西北二人台、云南花鼓灯、西南车灯等。

除了上述七类以外,还有快板快书、相声、评书三类,一共十类。

这种分类方法过去十分流行,许多有关曲艺的著作常引用这一分类方法。但因它有分类过细和界限不够清楚的缺陷,又出现了另一种分类方法。即在这十类基础之上,把曲艺分为相声、快板快书、鼓曲、评书四大类。其中的“鼓曲”,是上述七类唱的曲种归并而成的。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兄弟民族的曲艺丰富多彩。由于历史和民族习惯等种种原因,舞台上演出的不多,但流传在群众中的却不少。例如,贵州是我国兄弟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拥有不少的民族曲艺形式。如贵州灯词、评词、文琴、弹唱以及洞族琵琶歌等,贵州舞台上经常演出的却是南北曲艺, 即北方(主要是京津一带)来的相声、单弦等等;南方(主要是四川)来的清音、金钱板等等。至于本地土生土长的兄弟民族曲艺形式,主要是作为业余文娱活动在群众中流行着。正因如此,兄弟民族曲艺形式的保存、整理、加工和研究,都是相当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