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双全阳明子

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他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后裔,成化八年

(1472 年)生于余姚(今浙江余姚)。

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 年)的状元。父亲考上状元后的第二年,王守仁随祖父王天叙一起到北京去。路过镇江金山寺,王天叙与朋友宴会,11 岁的王守仁陪座。客人们以《蔽月山房》为题赋诗,王守仁也脱口吟成一首:“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这首诗表现了童年王守仁思考问题的深刻、透彻。

在北京,王守仁的状元父亲叫他进学塾读书。他问老师:“什么是世间的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读书登科是第一等事。”他却大不以为然,对老师说:“登科及第算不了第一等事。读好了书,像圣人贤人那样立身处世, 才算得上是第一等事。”

弘治元年(1488 年),王守仁的舅父被任命为江西布政司参议,他跟随舅父到了洪都(今江西南昌),并在那里结了婚。结婚那天,他出外散步, 路过铁柱宫,便走了进去,看见一个道士在宫中打坐。王守仁同他攀谈起来。道士向他谈起道教养生的一套道理,王守仁听得入了迷,后来干脆就练习起打坐来。他一入静,连回家圆房的事也忘记了。家里的人不见了新郎官,到处寻找。直到第二天早上,王守仁才回到家里。

在佛、道思想的影响下,他开始悟到“心上学”的妙处,为以后创立“心学”打下了基础。他学习书法的时候,先是临摹古帖,临来临去,只临得字的形状。后来,他提起笔来,并不轻易落纸写字,而是凝神思考,在心中揣摩字的形状、神韵,终于领悟到书法的奥秘。于是,他深为感慨地对人说: “只要此心精明,字就能写得好。随时随地,要在心上学。”

弘治五年(1492 年),他又到北京父亲官署住下,准备第二年的会试。他读到宋代哲学家朱熹关于“格物穷理”的论述,决心按这个途径去探究事物的道理。他来到官署的后花园,对着竹子“格”了起来。接连格了 7 天, 不但没有格出竹子的道理,而且人还格出病来。从此,他就不再相信朱熹的学说。

在弘治六年(1493 年)和弘治九年(1496 年)的两次会试中,王守仁都没有考上。一道与他学习而没有考上的人都觉得没脸见人。王守仁却非常豁达。他安慰同学:“别人以为考不上是耻辱的事,我却以为‘把考不上视为耻辱’才是耻辱的事。”

弘治十二年(1499 年),王守仁第三次参加会试,考中了二甲进士。中进士后,他先后在刑部、兵部担任主事。

正德元年(1506 年),太监刘瑾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 20 余人抓进诏狱。王守仁向明武宗朱厚照上疏,要求朱厚照改正错误,释放戴铣等人。刘瑾把王守仁也抓进诏狱。王守仁受了杖刑,几乎昏死过去。刘瑾把他发配到贵州的深山野岭中,要他去当一个管理驿站的小官。王守仁走到半路,刘瑾又派人尾追上去,准备对他暗下毒手。王守仁觉察到受人跟踪,机警地将衣服鞋帽留在钱塘江边,布置了一个自己已投江自杀的假现场,随后,偷偷上了一只海船,准备逃往舟山。船在海上遇到飓风,漂到福建。王守仁上岸后,走了几十里的山路,夜里投宿在深山野庙中。没想到,在这座野庙中却遇上了 19 年前,他在结婚那天在铁柱宫结识的那位道士。道士劝他不要再逃亡:“你的父亲还在朝中做官。你逃亡在外,万一刘瑾诬陷你,说你跑到北边,投了鞑靼,或者说你跑到南边,投了海盗,将你父亲抓起来,你怎么办呢?”王守仁在野庙里题了一首诗,抒发了自己历尽艰险,啸傲人生的心境, 随后就动身到贵州龙场驿赴任。

龙场驿在今贵州修文县境内,是一个深山中的小驿站。王守仁任驿丞, 下面只有一名小吏,管理 23 匹马、 23 套行李铺盖。当地气候潮湿,驿站内就可以看到蛇鼠出没。周围人烟稀少,居民以语言难通的少数民族为主,能够打交道的人,都是一些中原地区的亡命之人。王守仁在那里,终日沉默不语,打坐入静。下面的小吏病了,他就自己砍柴挑水、烧火做饭,照顾病人。两人在一起时,他也讲些笑话,谈些诗词,吟唱一些家乡的小调,来调解心中的郁闷。在龙场驿,他实现了内(心)外(物)合一,纵然处境艰危,却能甘之如饴。有一天半夜,他在睡梦中,忽然感觉到有人向他讲话,心中登时领悟到,在人的本性中,自然充溢着圣人的“道”,向外界事物中探求“理” 是完全错误的。大觉大悟之后,他不禁欢喜雀跃,驿中的小吏和住客都被他惊醒了,困惑不解地望着他喜气洋洋的样子。

贵州巡抚王质为了讨好刘瑾,派人到龙场驿,向王守仁训话。周围的少数民族居民看到这个人狐假虎威、气势凌人的样子,都很气愤。他们围上前来,你一言,我一语,把巡抚的使者痛斥了一顿。王守仁得到当地百姓的保护,处境有所好转。为了感激他们,王守仁就开始讲学,向他们传授知识。百姓们一合计,大家一齐动下,盖起一幢房子,供王守仁讲学用。贵州各地慕名而来听课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把这一幢简陋的房子称为“龙冈书院”。刘瑾死后,王守仁回到南京。他继续进行研究,讲学,影响越来越大。

他被派去镇压农民起义,屠杀了大量被迫造反的贫苦农民。王守仁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主张从百姓的思想中铲除不利于封建秩序的念头。

正德十四年(1519 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守仁当时任巡抚南赣都御史,奉命讨伐福建叛军。他率部到达丰城(今江西丰城),得到朱宸濠谋反的消息,就率部急趋吉安,与当地官员一起,调兵遣将,准备讨平朱宸濠的叛乱。王守仁怕的是朱宸濠去攻打南京。他写了一封信给李士实、刘养正两人。李士实是一个退休的都御史,刘养正是一个举人,两人帮朱宸濠策划谋反,是朱宸濠封的“宰相”。王守仁在信中劝他俩反正,并故意请他俩怂恿朱宸濠去攻打南京,又故意泄露信的内容,让人传到朱宸濠耳中。李士实、刘养正两人劝朱宸濠打南京,朱宸濠却怀疑他们是受王守仁的支使来诱他上钩的,便按兵不动,耽误了至关紧要的 10 多天的时间。朱宸濠带兵去攻

安庆,久攻不下。王守仁则乘机率兵去攻打朱宸濠的老窝——南昌。南昌城里,兵力空虚。王守仁很快就攻下南昌。朱宸濠回头来救南昌,又接连吃了败仗。王守仁叫人用装满柴薪的小船,点着火后,顺风冲向朱宸濠的大船, 将朱宸濠的叛军歼灭殆尽,并活捉了朱宸濠、李士实、刘养正等人。

王守仁平定了朱宸濠叛乱,武宗朱厚照周围的人却将捷报压住,不告诉朱厚照。因为朱厚照要“御驾亲征”,显示自己是一个军事天才,不能让他扫了兴。那些一心拍武宗朱厚照马屁的人甚至想出这样一个荒唐主意:叫王守仁故意把朱宸濠放掉,好让朱厚照自己去抓住这个造反的王爷,求得游戏式的“心理满足”。王守仁没听这些人的指挥,他上书朱厚照,请示举行献俘典礼,并劝阻朱厚照继续搞什么“南征”的把戏。王守仁的行为得罪了那帮亲信,他们竟想诬陷王守仁与朱宸濠同谋,并纵容手下的士兵叫着王守仁的名字骂他。他们以为王守仁是文官,不善骑射,故意要他表演射箭,好羞辱他。没想到,王守仁年轻时,留心军事,练过武艺,拿起弓箭,三发三中, 周围的士兵禁不住齐声叫“好!”

此后,王守仁又多次带兵打战。在处理繁重的政务、军务的同时,他还讲学不止。他早年曾在会稽(今浙江绍兴)的阳明洞筑室居住,自号“阳明子”,他的学生称他为“阳明先生”,他的学说被称为“阳明学”。

嘉靖八年(1529 年),王阳明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