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山林——田猎活动

田猎作为我国人们原始的活动之一,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古代田猎不仅是一项具有军事意义的生产活动,也是具有祭祀性质的活动。

田猎的作用广泛:一是为田地除害,保护农作物不受禽兽糟蹋;二是供给宗庙祭祀;三是皇帝为了驱驰车马,进行军事训练。最后,田猎所获山珍野味也都用于宴飨宾客。

田猎有一定礼规,不按礼法狩猎是触犯礼法的。礼法规定,田猎不捕幼兽,不采鸟卵,不杀有孕之兽,不伤未长成的小兽,不破坏鸟巢等。

另外,围猎捕杀要围而不合,留有余地,不能一网打尽和斩草除根。这些礼法对于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是有积极意义的。

商代狩猎到田猎的演变

相传那是在上古时期,人们用树叶遮掩着身体,他们喝的是生水,吃的是生肉,人们仅仅依靠采摘果实是难以吃饱的,为了获得食物,人们不得不想方设法猎取野兽。

在当时,人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还学会了制作石器等。人们成群结队地奔跑,用很有威力的武器四处捕猎,致使很多动物都被驱逐到了荒山野岭,再不敢在有人的地方出没了。

玉皇大帝见人们捕食的动物太多,就很生气,便让人的脚上生了两个腿肚包。从此,人们就跑不快了,便再也打不到猎物了。动物们都不再惧怕人类,就纷纷回到了山林里。

人们依靠采摘果实是吃不饱的,一个个饿得东倒西歪的。玉皇大帝看了也不忍心,他便教会了人们驯服猎犬和圈养家禽家畜。人们虽然跑得不快,但在猎犬的帮助下,又可以打到野物了。人们将打到的猎物养了起来,从此再也不发愁食物不足了。

根据我国商朝甲骨文的记载,早在上古时期,我国就有狩猎的传统。甲骨文是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其存在有3000多年历史,记载着各个层次的商朝人对各种事项的占卜结果,可以称为商朝的国家档案。

而甲骨文中有很多反映狩猎的文字,表明了商朝时期人们的狩猎生活。

我国上古先民从产生之时,他们便开始劳动生产。人们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女子采集,男子狩猎,这种谋生手段持续了很长时间,这也是一种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原始社会有许多有关狩猎的活动,而在商朝甲骨文中的记载更是数不胜数。

这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所反映的狩猎活动,主要是人们生产生存性的狩猎活动,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反映王公贵族的狩猎活动。

根据甲骨文记载,商代的人们在狩猎之前,通常他们先要向占卜师问卦。占卜师用龟甲和兽骨作为占卜的材料,在加工过的甲骨片反面钻出凹槽,用火灼烧,然后根据出现的裂纹来判断吉凶,并把需要祈求的事情与结果刻在卜骨上,这叫做卜辞。

通过卜辞上的文字,反映出了商代人们的狩猎活动和商朝的真实状况。在商朝时期,人口少而禽兽众多,西汉时期著名史书《史记》在谈到殷商之时说:“麋鹿在牧,飞鸿满野。”

这表明,商代的动物和鸟类都是非常多的。在那时候,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气候温润,河流纵横,森林沼泽密布,在这个范围内聚集了丰富的野生动物。

从甲骨文动物名称中,可以得知在商代时期,栖息于中原森林、沼泽、草地中的动物类别非常多,人们在甲骨文中识别出的动物名称就有70多个字,代表了30多种动物。

其中,哺乳类陆地动物就有大象、老虎、鹿、狼、狈、狐狸、兔子、猴子等,水陆两栖或水生动物有蛇、乌龟、鱼等,飞禽类有麻雀、鸡、燕子、乌鸦等,而人们家养和驯化的动物有牛、马、羊、猪、狗等,甚至还有各种被人们神化的龙、凤等。

后来,有学者对殷墟出土的动物群进行了分析,发现野牛、猪、麋鹿、象等,这些动物的骨骼占有80%以上,这充分说明了当时人们狩猎的对象十分丰富,有食草动物、食肉动物,还有丰富的鸟类等。

食草动物在甲骨文中有较多反映,可能是因为草食动物繁殖和生长较快。而它们多数不会和其他动物主动发起战争,所以人们在猎取食草动物的时候相对较为容易。

甲骨文中记载的食草动物主要有野猪、鹿、野猪、兕等。其中野猪是商代人们狩猎对象中较多的一种。商代武丁时期的卜辞有一条记载,说癸卯这天用焚烧的办法捕获了15头野猪。由此可见,在当时野猪的数量是非常之多的。

兕是一种曾经生存在黄河流域的野生大青牛,后来在殷墟遗址中,人们发现过大量野生牛骨。而商朝武丁时的一条卜辞问出了当天捕猎正是吉时,果然,人们用焚烧树林的方法擒获了很多野兽,其中捕获了11头兕牛。

鹿是商王狩猎中猎获最多的一种动物,曾经在甲骨卜辞中多次记载,商代人们经常捕获上百头鹿,而在众多的狩猎活动中,最多的一次竟然捕获到了390多头鹿。

在甲骨文中的大象长鼻子、大耳朵,身体巨大,非常可爱,这也许是大象为什么成为商代人们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因。此时不止有许多象牙雕刻的工艺品,就连商代青铜器和玉器纹饰中也有很多是表现大象的。

后来在商代都城的王陵区考古中,多次发现了大象和幼象的骸骨。甚至在古书《吕氏春秋·古乐篇》中,也有殷人服象的记载。

在商代甲骨卜辞中,曾经有过这样的问卜:“今天晚上有雨,还能擒获大象吗?”

另一条卜辞中说:“殷王田狩,捕获了两头大象!”

类似这种猎象内容的甲骨卜辞还有很多,这说明商代的野生大象和其他动物一样,是商王狩猎的主要对象。而河南是当时大象的主要栖息地,河南又称“豫”,“豫”字就是殷人服象的图形再现。

在甲骨文中,也记载了很多的食肉动物,比如老虎。虎在甲骨卜辞中保存的最原始的图形,它有突出的牙和爪。虎这种动物极为凶猛,较难擒获,因此卜辞中提到的大型围猎活动中,虎经常只能被捕到一只或者两只。

商代人们为了把捕获猛虎的事记录下来,并刻在虎骨上作为纪念。商代从武丁到帝辛时期的甲骨卜辞中,都有很多猎获老虎的记录。

说是有一次,商王武丁在狩猎中捕获了两只母虎和两只公虎。还有商王三年十月辛酉日,在鸡麓打猎时,武丁获得了一只大老虎,并在该虎的上膊骨上记录了此事,这显然是在炫耀这次狩猎的成绩。

商代如此多的捕虎记录,后来通过殷墟的考古得到了印证,在殷墟考古中发现的虎头就有20多个。

商代的狩猎对象,除了老虎,还有狼。在古代,人与狼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共存关系,长期以来狼被公认为害兽,它的贪婪、狡诈、凶暴都令人生畏。

在我国古代,狼的分布极广,它对人类驯养的动物危害较大,它已经成了凶残与恐怖的化身,因此,在甲骨文中,狼显得阴森恐怖。

而从字形结构分析,狼很像犬,因此以右边的“犬”为形,字形的左边是甲骨文的“良”字,“良”字原本表示一缕光线从洞中穿射而入,而狼字用“良”作为组字构件,因为它通常夜晚活动,它的目光如同两盏青绿色灯光一样格外夺目。

除了老虎和狼,商代人们的狩猎对象还有还有豹子、蛇、狐狸等。

当然,除了陆地上的动物,还有飞禽类。鸟类自古便是人类生存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陪伴者,而商代的鸟类不止可以取悦于人,还是当时人们狩猎的对象。因此,在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关鸟类的记载也是非常丰富的。

殷商时期甲骨文中的鸟字,图画和象形意韵非常浓厚,很像可爱的小鸟,而雀字以小鸟会意,又像小鸟前有些米粒,表示以粮食为食物的小鸟。

雀是一种依人的小鸟,它和人类很亲近。当然,商代人们狩猎对象中鸟类还有许多,比如鹤、大雁、天鹅等。

在当时的打猎对象,除了飞禽走兽,还有水产类,这属于渔猎的范畴。

在甲骨文中,“鱼”字的出现频率非常高。比如商代有两条卜辞,都提到了在园圃之内捕鱼的行为,证明殷商时代帝王诸侯们已开始在池塘养鱼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鱼也是商代的人们狩猎捕捉的主要对象。

从商代甲骨文中反映出来的部分只是主要狩猎的对象,当然还有很多狩猎的对象。在商朝中前期,人们狩猎只是为了获取到猎物,以补充食物的不足,这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已。

至商代后期,随着种植业的发展,人们的食物来源主要就不依靠打猎了,打猎逐渐变成了一种游戏。渐渐地,朝廷或者官府就专门划出一些山林,用作带有游戏性质的捕猎,这便是田猎了。

狩猎是单纯的谋生手段,但田猎与狩猎不同,它是带有军事演习、土地的开发、除禽兽之害、娱乐、猎物祭祀等性质了。田猎与原始先民们为了生存下去而进行的狩猎不同,它是在阶级产生以后奴隶主为了娱乐而进行的骑射打猎游戏活动。

在商代中后期,由于我国农耕文明的迅速发展,狩猎已经不再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手段了,然而人们还是对狩猎怀有一种怀恋的情结,并常常通过游戏或艺术的手段去再现它们,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阶级的产生,那些上层社会人士就有条件去再现已经成为游戏活动的田猎生活了,他们凭借权力在自然山水环境中划出一定区域作为游戏打猎之地,这于是就产生了最早的苑囿。

根据商代甲骨卜辞的研究,商代后期帝王打猎的兴趣非常浓烈,遗存的甲骨碎片中有多块出现了苑囿、田猎等有关的文字,上面所记述事情也有不少与田猎有关。

比如甲骨文研究专集《殷契粹编》所卜的都是商代皇帝追逐鹿的事情,甚至居住在离宫力让占卜师天天占卜,连续占卜了两个月。商代的人们一次田猎竟然要两个月的时间,可见那时候田猎的范围已经非常广阔了。

田猎的出现,显示了我国商代人们掌握自然、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力量,而这被掌握、改造和征服了的自然界,也就变成了审美的对象。

这也说明了,越是过去给人们造成艰难困苦、危险和威胁的对象,一旦被人们所征服以后,它的美感也就越发强烈了,而田猎的美感正是体现在这里面。

[旁注]

玉皇大帝 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称“昊天通明宫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是道家所封的神仙之一。据说他居住在玉清宫,道教认为他是众神之王,他的神权最大。他除了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之外,还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和吉凶祸福。

甲骨文 又称“契文”、“甲骨卜辞”和“龟甲兽骨文”等,主要指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镌刻的文字。它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对后世汉字的成型影响极大。

占卜 在我国古代,人们用龟壳、铜钱、竹签、纸牌或星象等手段和征兆来推断未来的吉凶祸福的一种手法。“占”意为观察,“卜”是以火灼龟壳,古人认为就龟壳被烧后出现的裂纹形状,可以预测吉凶福祸。它是通过古人研究观察各种征兆所得到的不完全依据,用来判断未知事物或者预测将来。

卜辞 我国商代晚期人们在占卜时,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期、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有时也刻有一些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

殷墟 商代后期都城的遗址,是我国历史上被证实的第一个都城,位于河南安阳附近。其中,王陵遗址与宫殿宗庙遗址等共同组成了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殷墟遗址。它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文化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绚丽的一章。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时期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写的一部古代百科全书。其中夹杂了儒家、法家、道家等学说思想。吕不韦认为这部书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和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这部作于战国时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遗文佚事和思想观念,对后世影响很大。

帝辛(公元前1075年~公元前1046)。后世人称殷纣王。是帝乙的少子,自幼天资聪颖,见识广泛。据说他力大无穷,有倒拖九头牛的威力。他继位后,重视农桑,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使国力更加强盛了。他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将国土扩大到原来的一倍多。

武丁 是我国商代第二十三位国王,也是商朝著名军事统帅。他前商王盘庚的侄子,父亲是商王小乙。武丁在位时期,他任用贤臣名士为相,而他的妻子妇好也是有名的大将军。他在位时,重视农商业发展,使商朝再度强盛起来了,史称“武丁中兴”。

殷商 又称“商朝”、“殷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是我国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部落首领商汤灭夏国后建立商朝,前后相传31个君王,延续了600年,后来被周武王击败而结束。商朝处于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诸侯 是我国古代朝廷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帝王命令,定期要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汉代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仅享食赋税。

苑囿 用墙垣或栅栏划定一定范围的,具有生产、游赏等功能的皇家专属领地。先秦时多称“囿”,汉代多称为“苑”。“苑囿”合称也较为常见。先秦及汉代苑囿以物质资料生产为主,兼有游赏功能,多依托湿地等生产力较高的自然环境,其物产主要供给祭祀活动及宾客宴请,是我国园林文化的鼻祖。

离宫 在我国古代,国都以外修建的永久性宫殿,多为皇帝居住所用。古代皇帝一般在固定的时间都要去那里居住,后来也泛指皇帝出巡时的住所。在这里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存在的重要遗迹和重要文物,都成为了我国优秀文化的历史见证。

[阅读链接]

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说,商纣王的力量过人,他能够徒手格斗猛兽,而他的这种特征就是在田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纣王的田猎苑囿范围很大,北到邯郸沙丘,西到河渭,都是他田猎的专用地,其中他为了田猎而修建的苑台、离宫别馆也非常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