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礼仪——投壶游戏

投壶也叫“射壶”,是古代士大夫在宴饮时所做的一种投掷游戏,是一种从容安详、讲究礼节的活动,在战国时相当流行。投壶是用手将箭投进酒壶,用以代替古代的射箭礼仪。

投壶是我国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既可以登大雅之堂,又能在平常人家玩的传统游戏。投壶游戏由商周时期的礼射演化而成,它有很严格的礼法限制,还需要有基本的一些器具,如壶、矢、酒、音乐等。投壶游戏作为一种正规的比赛,具有一定的过程与规则。

从商周射礼到春秋投壶

那是在春秋末期,也就是公元前531年,当时的晋国国君晋平公去世了,他的儿子晋昭公即位。按照战国时的旧制,新的国君登基,按照惯例,那些诸侯是要前去祝贺的。当时的齐景公、卫灵公、郑简公三位国君就一齐来到了晋国。

当时晋昭公就设宴招待远来的诸侯们,那时酒席宴上常规的礼节是不能少的,所以诸侯们就举行投壶游戏进行娱乐。当时是晋昭公先投,齐景公再投。

晋国大臣荀吴起来致辞说:“有酒如淮水滔滔,有肉如水中小岛。我们国君若一箭投中,就要做各国国君的盟主。”

他说完以后,晋昭公进行投射,一下子就投中了。同样身为一等大国国君的齐景公听了这个祝词,他心里很不高兴,执箭自己致辞说:“有酒如渑水流长,有肉堆成山冈。我若一箭投中,我齐国就要替代贵国的昌盛。”

说完了这些话,齐景公也是一下子就投中了。在春秋时期,人们的交谈都是通过委婉的话语表达出来的,他们通常采用《诗经》中的话。

后来,宴席结束以后,参加宴会的晋国大臣伯瑕埋怨荀吴说:“晋国本来就是霸主,何必要以投壶中矢来证明呢?现在,齐国的君王在酒席上当面挫弱我们的君王,看来他们以后不会再来朝会了。”

荀吴立即反驳说:“我国的军队非常厉害,将帅都非常英勇,士卒们努力勤勉。现在不还是和过去一样吗?他齐国哪有胆子违敢背盟啊?”

齐景公的祝词一方面是祝贺晋昭公国家兴旺,另一方面也暗含了对晋昭公盟主地位的不服。由此可见,当时的投壶虽然有“揖让”这些礼节进行遮掩,可是骨子里却是在较劲。

这是春秋时期,著名文学家左丘明在《左传·昭公十二年》的一段投壶游戏记载。

虽然是诸侯们在投壶喝酒,两位国君却都想利用这个机会,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实力和称霸天下的雄心。同时也说明,春秋时期的投壶之戏,不是光投壶即可,还要有一定的仪式。而每投必中,表明了他们在玩投壶游戏的时候已经熟练自如了。

投壶在春秋很是盛行。由于投壶活动是一种分输赢、决胜负的比赛,所以在春秋时,这项活动往往会渗入一些政治斗争的色彩。

投壶起源于商周两代的射礼,也正是因为投壶游戏是从射礼中演变而来,所以早期的投壶依然带有炫耀武力的色彩。

后来汉代著名文学家郑玄在他所著的《礼记·投壶》中这样说:“投壶是从商周时期射礼演化而来的。”

春秋时期的射礼其实就是宴会上射箭的礼节,它源于我国传统六艺之一的射艺,而射礼也属于射艺的一种。

射礼也叫“礼射”,它很强调礼仪的重要性,是一种带有较强的礼仪文化性质的射箭活动。礼射之礼也就是射的礼仪。顾名思义,射礼是一种以射箭为重点的礼仪,它融合了比赛、礼乐和宴饮等内容,专门用于选拔、竞技、宴宾和致礼等场合。

射礼在传统五礼中属于军礼的范畴,不过在周代叫做“嘉礼”。对于周代人们来说,刀兵之事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商周及春秋时期的人们都希望通过射箭来表示礼仪。

《礼记·射义》中也说:

通过射礼,可以看一个人的德行。射箭中的,是因为人志洁行廉,守持中正,谦而不踞。在射礼中内外兼修,是符合儒家思想的。

在上古时候,射箭其实是用来征服野兽、抵御外敌的。春秋时期人们擅长弓矢技艺,射术所占的分量自不用说了。那时候,射术成为选士的基本标准之一,而且古人重礼,因而也就创制了射礼。

商代社会是非常重视射礼的,当上层官员和卿大夫们生了个男孩子时,他们就要在门上挂上一张弓,并且用六支箭向天地四方各射出一支,表示这个男孩子长大后,要使用弓箭去征服四方。

商代的射礼一般分为多个系列,并且它们适用的场合与意义也都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投壶究竟是从哪一种射礼演化而来的呢?

商代射礼包括大射、宾射、宴射和乡射4种,这也是华夏射礼的起源。

大射是天子、诸侯、卿和士大夫祭祖和祭神前所设的活动,周代的人们以射术选择参加祭礼的贡士。宾射是天子因诸侯来朝而举行的射礼,宴射是天子与群臣宴饮休闲娱乐之射,而乡射又叫飨射,是民间举行乡饮酒礼时所行的射礼。

这4种射礼仪节有别,它们所用弓、箭、箭靶和乐舞等都不一样。也就是说,在天下太平的时候,就用于礼乐成为国家礼仪性的活动。

如果遇到了打仗,那它们就可以用于战争。无论从那一个方面讲,它们都含有明确的军事政治目的。

对于投壶是从哪一种射礼演变而来这个问题,人们的分歧和理解都不一样。

一种说法认为,春秋时期的投壶是从商代的大射和乡射演化而来。而大射、乡射这两项礼仪,是商代奴隶制国家自上而下的军事训练制度。

大射、乡射这样的活动,都要搭弓射箭,它们可以在室内、堂上和庭院里进行,不过,射箭需要一个较大的场地,需要较多的器具,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射箭显得不是很方便,于是有人就采用了以手投箭入壶,用壶代替箭靶的游戏方式。就这样,投壶游戏就这样产生了。

汉代著名文学家郑玄曾经说过:“投壶就是在习武中进行娱乐的活动。”这正好可以印证投壶的来源。

还有人认为,投壶并非用箭射靶,而是以箭投壶,而投壶相应的手势动作都与射箭毫无关系,所以他们说,投壶不应该是从射礼中来。

从投壶的有关规则上看,它其实是一种近距离的投掷游戏,最远的距离不超过9尺,近的只有5尺或者7尺,根本起不到投掷武器,如标枪、匕首、戟那样的效果。从这点来看,投壶与校场上真枪实箭的习武是毫无关系的。所以,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投壶是从宴射演化而来的。

据《周礼·春官·乐师》记载:“宴射就是统治者在宴席上进行射箭的一种礼仪活动。”其实,宴射是诸侯招待国宾时,他们一起在宴会场所举行射箭比赛,并借此机会观察双方对军事训练是否重视的一个活动。

由于宴射活动耀武扬威的色彩过于明显,与宾主宴会的氛围不太协调,所以就改为了投壶。投壶这样一种快乐的活动,再配上文质彬彬的礼节和柔美的音乐,就可以达到让客人高兴的目的,还能够让客人多喝上几杯。同时,也能够向客人展示自己的实力。

春秋时期,在各种大的宴会上都要进行射礼,主人请客人射箭是诸侯宴请宾客时的最重要礼仪之一。自天子、诸侯及至大夫,他们各有都有不同的射礼仪式。第一不能参加的人必须说明缺席的原因;第二,成年男子不会射箭被视为耻辱,当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辞的。

除了以上两种说法之外,还有一种说法。这种说法也同意投壶是宴射礼的演变,但是关于演变的原因,却持有另外一种想法。

这种观点认为,不是为了取悦宾客才把宴射变成投壶的,而是由于奴隶主阶级渐趋腐化,许多人根本就不懂射艺,甚至他们根本就拉不开弓,上不了马了。

再加上射礼对场地有特殊的要求,因此,射箭渐渐不能满足娱乐的需要了,于是有人就想出了用箭投酒壶的方式来作为代替。就这样,射礼成为了投壶礼,投壶礼也就产生了。

投壶既可以娱乐,又代表礼仪,而且对环境要求相对简单,因此投壶礼一出现,它就大受欢迎。久而久之,投壶就代替了射箭,成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各国诸侯都非常喜欢这种新型的投壶礼。

此外,还有的论者认为投壶本与射礼一样,是古代圣人创制的一种既可用于人们,也可以用到国家的全民性活动,它的目的在于让人们得到心灵的中正平和。后人就专门对投壶礼对人心理的作用进行了描述。

北宋时期大儒司马光在《投壶新格·序》中,阐释了投壶要领与治心修身的关系。

他这样说:

投壶活动,不能超过,也不能达不到,所以符合中庸的思想。还不能射偏,这又符合儒家正的思想。在进行投壶活动的时候,人们平心静气,非常谨慎小心,又合乎礼仪,保持一种中正的姿态。练习投壶,难道说不符合治心之道吗?

比较前几种说法见解,最后这种观点的影响更大。投壶在战国时得到相当发展,当时的文人倾向于内心修养,投壶这种从容安详、讲究礼节的活动,正适合他们的需要。

商周的射礼演变成了春秋时期的投壶游戏,投壶开始在春秋时期出现了。

春秋时期的投壶游戏是春秋时期诸侯和士大夫们在宴饮间的一种娱乐活动。它需要有基本的一些器具,如壶、矢、酒、音乐等。投壶游戏作为一种正规的比赛,具有一定的过程规则。

而我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礼记》中就详细地记载了古时的投壶活动。《礼记》记载,投壶是一种古代礼仪,是春秋时期主人招待宾娱宾的一种方式,一般是主人捧着一束箭,恭候在一旁,然后请宾客依次持箭投壶。

春秋时期的投壶口广腹大、颈细长。在壶中装满小豆,这可以使投入的箭杆不会跃出。箭矢的长度以扶为单位,一扶约相当于4寸。箭矢分5扶、7扶和9扶。一般投壶时,环境光线越暗距离越远,那么所用的箭矢也就越长。

春秋时期的投壶游戏的要求很多,首先,它要求参加投壶的宾主,包括侍从都要受到礼法的约束。他们不能懈怠、不可傲慢、不准谈论其他事,否则,就要受到惩罚。

这种对投壶恭敬谨慎的态度,正是我国春秋时期圣人孔子所倡导的恭近于礼的思想。

其次,投壶游戏的礼节也很繁琐。在投壶之前,主客之间要请让3次才能进行。开始投壶时,主人恭词相请,一般都会说家中备有“枉矢哨壶”,要用来娱乐贵宾。

“枉矢哨壶”当然是一种谦称,是指粗鄙简陋的壶和箭。事实上,主人备办的壶和箭都是至精至美的。

客人在投壶时,专门有管计数算筹的人面东而立。如果主人投中一次,计数的人就从装着记数竹签的器皿里抽出一支丢在南面。而如果客人投中一次,计数的人就把竹签丢在北面。

最后由记数的人根据双方在南、北地面上得竹签的多少来计算胜负。两签叫一纯,一签叫一奇。如果主人投中10支,报数时称为“五纯”。如果客人共中9支签,报数时称为“九奇”。

结果,常常是主人胜客人一奇。如果双方得签数相等,叫做“均”,报数时称为“左右均”。这也正符合孔子对礼节形式的重视。

据说在春秋时,子贡对每年表面形式的祭祀很是不满,他认为那是在浪费食物,而孔子对他说:“你认为羊重要,我认为礼才重要。”由此可见,孔子强调了礼仪形式的重要性。

其实,投壶游戏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竞技运动,而是兼有儒家修德养性的要求,这才是符合我国古代实际的投壶游戏。在春秋时期,投壶正式形成之后,人们又开始说“雅歌投壶”这个词,可见春秋时期,人们在玩投壶游戏时,一定是要伴奏的。

《礼记》记载,当时伴奏的是《狸首》,不过这只是一种音乐节奏,不含歌词。不过这种音乐已经失传了,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但是作为一种娱乐,不可能是只有这样一首音乐来伴奏。只要能够仔细地分析当时的环境,应该就能大致分析出投壶时的音乐种类。

因此,在这么一项讲究礼仪与秩序的竞赛活动中,所演奏的音乐应当是既典雅而又不失活泼的,因为这毕竟是在宴席上,投壶也只是作为娱乐形式存在的。

在考据古人投壶时所用的音乐时,必须要考量春秋时期的主要音乐,再从中适合当时投壶活动的音乐。

春秋时期的官方音乐,其范围大致出不了《诗经》,因此只在《诗经》中进行分析就行。《诗经·小雅》中的《鹿鸣》、《白驹》分别为君主宴请臣子和主人挽留宾客的歌乐,表现了当时宴会上和睦融洽的气氛。这两个乐曲雅致轻快,如果用在投壶游戏时,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诗经·国风》的《采蘩》是描写有关祭祀的事宜的乐曲,这种音乐也应显得比较典雅、端正。因此在正式的宴会场所,也是合适投壶游戏的。

《诗经·召南·鹊巢》描述了古代贵族女子出嫁时盛大而喜庆的场景,节奏应该是欢快、热闹的,这首乐曲可以用来助兴。《诗经·驺虞》热情洋溢地称赞了猎人的射击本领和高超技艺,这用于投壶礼也是十分合适的。

至于《诗经·伐檀》,诗中多反问句,充满质问的口吻,强烈地表达了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不劳而食的愤慨与怨怒。如果按其内容意义用在投壶游戏上,显然就很不合适了。

所以在投壶礼上不能演奏《诗经·伐檀》,其原因主要是在于它的音乐旋律和歌词节奏并不适合投壶。《礼记·投壶》说道:

投壶的时候,主人命令乐师弹奏《狸首》来进行伴奏。

因此,投壶礼仪是对伴奏音乐有严格要求的。而在《伐檀》全诗3章,采用回环复沓、反复咏叹的节奏,诗中句式长短错落有致,每个小节的4字句、5字句等遥相对应,十分整齐,舒卷自如,极富感染力,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创作者内心的不平与愤慨。这样的节奏,显然并不适合投壶时的伴奏。

[旁注]

荀吴(约公元前567年~公元前519年)。因为中行氏以前出自于荀氏,所以也称“荀吴”,史称“中行穆子”,他是荀偃之子。春秋后期晋国的名将,他曾经多次率军与戎狄部落作战,扫平晋国周边的游牧部落,对晋国发展和强盛有突出贡献。

齐景公(约公元前561年~公元前490年)。是春秋后期齐国国君,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他擅长运用灵活的治国用人之道,始终梦想着能光复齐桓公的霸业,正是由于有这种政治抱负,他非常勤政,善于纳谏,关心臣民。还以名士晏婴为齐相,使齐国的国势渐渐恢复。

晋昭公(约公元前563年~公元前526年)。按先秦贵族礼制,男子用氏不用姓,他也自称“晋夷”,是晋平公之子。公元前531年至公元前526年在位,总共在位6年。他为恢复晋国霸业,与齐国争夺霸主。他用当时名士韩起为正卿,专管国事政务。

郑玄(127年~200年),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大师和大司农。幼年家贫好学,最终成为当时的大儒。后来,他潜心著述以古文经学为主的书籍,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是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六艺 古代儒家要求儒士需要掌握的6种基本才能,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在历史上,朝廷供养一些有为的学生,让他们做国士,然后才教他们这六艺,用以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卿 本义是飨食,从字形上意思是“陪着国君吃饭的人”。后来,它也和“相”一样,变成了一种高级官职的名称,也称“上大夫”。汉代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都是当时的高官,分掌具体的行政事务,属于我国古代传统官职的重要部分。

贡士 对古代中央一级科举考试中试者的称呼。原是指古代诸侯推荐给天子的学士。唐宋时期,科举考试中试者称“乡贡士”。明清时期,会试中试者统称“贡士”,但他们还不能做官,必须再经吏部考试,合格以后才能入仕,属于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部分。

戟 一种我国独有的古代兵器。实际上它是戈和矛的合成体,它既有直刃又有横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因此它具有钩、啄、刺、割等多种用途,其杀伤能力胜过戈和矛。它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西周时也有用于作战的,但是不普遍。至春秋时期,它已成为常用兵器之一。

射礼 也就是古代的射箭礼仪,是我国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形式,是我们民族气质、性格和思想的重要表达载体。它倡导人格塑造和人的精神的文明,讲究谦和、礼让和庄重,重视人的道德自省。它本质上是一种健康道德的巧妙导引方式,是华夏先民寓德于射、寓礼于射、寓教于射的珍贵的人文实践成果。

圣人 指被大众认为具有特别美德和神圣的人。在我国,古代圣明的君主帝王,以及后世道德高尚儒学造诣高深者,才能被称为圣人。严格来说,它是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这个词语最初是由儒家提出来的,所以它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儒家的。

司马光(1019年~1086年),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他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他的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他的生平著作很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稽古录》等。

恭近于礼 我国古代一种传统思想,最早由孔子所说的,意思是讲信用要符合于义,这样话才能实行,对别人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这段出自《论语·学而》一篇。

算筹 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多用竹子制成,大约270多枚为一束,古人将他们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如果需要记数和计算的时候,古人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摆弄。算筹在我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对我国数学和科学的发展都有过突出的贡献。

子贡(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儒商之祖,后来他做了鲁国和卫国的丞相。是孔子72个徒弟之一,也是其中比较有名的徒弟之一,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而且有济世之才,办事通达,还善于经商之道,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

《狸首》上古逸诗中的名篇。上古行射礼时,诸侯歌奏《狸首》作为射箭的节度。据说昔日周武王召集诸侯兵马,令他们演习射箭。他让士兵排成队列,然后让乐工吹奏《狸首》使士兵向左射箭,所以它起初是周代士兵练习射箭时的一个节拍音乐。

《采蘩》《采蘩》是《诗经·国风》中的一首诗歌。这首诗写得很妙,读来却只觉得酸涩。古代的祭祀排场,原本就为鬼神“降福”贵族而设的,所以这诗是贵族夫人自咏之辞,说的是尽职“祭祀”的事。

《驺虞》《诗经》中的一首诗歌,古人解说它是一种兽名,白虎黑纹,类似于猎豹。它在《诗经》中原是指帮助诸侯管理庄园的猎官,“驺”释为天子之囿,将“虞”释为司兽之官。

《伐檀》《诗经》中魏国的民歌,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歌。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这首诗艺术性也是很强的,句式安排长短错落,参差灵活,十分生动灵活,富于感染力。

[阅读链接]

关于投壶的文献记载,古籍中记载详尽,极具参考价值。但远古上古时期并没有关于投壶的记载,最早只有春秋时期著名文学家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昭公十二年》中有一段投壶的记载,就是前面提到的“有酒如渑水流长,有肉堆成山冈”那个故事。不过,这里并没有提到投壶游戏的具体过程。

在上古至春秋这一漫长时期里,我国的王公贵族宴饮时设有射箭比赛,进行娱乐,但是活动空间、参与人数不足时,就会做投壶游戏。也就是说,投壶既是游戏也是礼仪。所以,现场的音乐一定不能超越礼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