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观

“给人以另一副眼光”—— 审美视角的嬗变

与上述有关,卡夫卡从“主观表现”出发,对客观描写或“反映”是厌弃的。他说:“没有什么比照片更能使您迷惑的了”,“影片是铁制的窗板。”

①这里卡夫卡提出了一种新的审美要求,一条与传统的所谓“反映论”、“模

仿论”相对立的美学原则。这个观点在西方现代主义那里具有普遍性。现代主义者是以“反传统”为旗号的。他们认为,承认现实表面的真实性,就是承认传统道德观念、价值标准的合理性。可是“如今上帝都已经“死了”,② 那些传统观念的虚假性与腐朽性已经充分暴露了,用卡夫卡的话说,整个“世界秩序都是由谎言构成的”,怎么还能承认它的“合理”呢?因此,表现主义者提出:不再“复制世界”,要“凭眼力”进行“观察”。卡夫卡认为, 要认识现实的真实就需要“给人另一副眼光”,这副“眼光”要能做到透过或撇开蒙在现实表面的“覆盖层”,以窥见它底下的真实。因此这种眼光的“才能在于,在黑暗中的空虚里找到一块从前人们无法知道的、能有效地遮住亮光的地方。”所以在他看来,“除了照在它退缩的、奇形怪状的脸上的光线是真实的之外,没有别的了。”③这里,卡夫卡提出了建立新的艺术观和表现手段的必要性。

但卡夫卡反对写实主义的摹写法,并不意味着不尊重曾经使用过传统艺术形式而卓有成就的作家,包括托尔斯泰、狄更斯、霍普特曼等等。而且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他是主张表现并对“改变现实”起作用的。他说: “艺术家试图给人以另一副眼光,以便通过这种办法改变现实,所以实际说来,他们是反政府分子,因为他们要求改变现状。”①同时,卡夫卡还提出了表现现实的深刻性和艺术的持久性的要求,指出:“一切艺术都是文献与见证。”②无怪乎他把福楼拜所说的“我把我的长篇小说视为我紧抱不放的岩石”当作座右铭,要把自己的作品写得象高高矗立的雕像那样立得稳,看得远。作品的持久性除了揭示现实的深刻性外,与艺术的独创性与完美性是分不开的。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中,已经评价卡夫卡作品中深刻的社会内容。下面我们要观察一下他在背离传统艺术的道路上,如何在崎岖的陡坡上探寻现代的审美信息并尝试相应的艺术形式的。

① 雅诺施:《卡夫卡谈话录》德文版 91、93 页。

② “上帝死了”的现代命题为尼采所提,著有《反基督》一书。

③ 卡夫卡:《箴言》。

① 雅诺施:《卡夫卡谈话录》。

② 雅诺施:《卡夫卡谈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