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亲不如近邻

生活中和我们朝夕相处的,除了家庭成员外,还有就是邻居们了,邻里关系常常决定着一个人的心境。

古人早就对此有深刻清醒的认识:“远亲不如近邻”。

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互帮互助,主要靠的还是相互的“礼尚往来”。除了岁时节庆的邻里之间相互拜访之外,邻里之间的“礼尚往来”主要

表现在街邻之间迁徙搬移之际或各家有喜丧大事之际的酬请燕仪之中。

这种邻里间相互礼间的传统,延续到现代,逢有乔迁、婚娶、产育、四时节庆,邻里之间也以礼相赠,即使杯水寸帛,也是一种相互尊重的表示。广东雷州地方的明代民俗,遇有“吉凶大事,则宰杀猪羊及牛。妇女以

各色米面,造诸样果品,极为精巧,馈送亲朋,谓之送灯⋯⋯人事往来,以传递槟榔为礼”。

广州清代民俗,乡邻之间以“茶素”相问为礼,“寻常妇女相馈问,则以油粣膏环以面,薄胞以粉,皆所谓茶素也。”

河南民俗,邻里之间“送礼之物,猪肉为最高贵、最普通之品。无论婚丧寿节以及人情酬谢,虽轻重有别,肉则不能缺也。”

江苏民俗,中秋时节邻里之间以“菱、藕、蹲鸱、糖饼相馈送”;三伏天的习俗更有趣,“但从夏至日起,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未伏,谓之三伏天。好施者于门首普送药饵,广结茶缘”。

浙江民俗,立夏之日以七家茶相赠:“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戚比邻,谓之七家茶,富家以侈丽相竞,果皆雕刻,饰以金箔,若茉莉、林檎、蔷薇、桂蕊、丁檀、苏香,盛以哥汝瓷瓯,鲜艳夺目。” 这种雕刻的花果直至现在仍在民间流传,称为“花果”,是以甘薯、萝卜或其它果类切成薄片,雕刻而成的糖渍食品,形态饱满、色彩各异,有的微红, 有的淡绿,十分悦目。

广东民俗,邻里之间有送“煎堆”的,“以面作团,炸油镬中,空其内, 大者如瓜。粤中年节及婚嫁,以为馈遗”。

从古到今,在邻里之间互通有无的礼品往来中最有权威的礼物恐怕就是鸡蛋了。鸡蛋作为礼品确实是相当普遍的。

从南到北的许多省,从冬到夏的许多节俗,从年幼至成年的种种庆贺, 都有一枚枚或染以红色,或绘以五彩,或饰有一小块菱形红纸的鸡蛋为人们

助兴,人们对鸡蛋的兴趣,既来自于它方便、价廉、卫生和有营养价值等实际的优越性,也来自其悠久的民间传统。

假若恰逢左邻右舍婚育喜事,把鸡蛋整整齐齐地堆放一只细篾竹篮中, 盖上一方洁白的毛巾,堂而皇之地送到邻里友好门前时,鸡蛋所象征的是人与人之间最现实也是最朴素的感情。

潮州习俗,邻居生子,必以红蛋相赠,生子人家则回赠以甜水小粉圆; 倘若鸡蛋未赠,忽有生子汤圆送至,则是一种委婉的通告方式,应迅速以红蛋赠之,方为不失礼。

不过,更多的地方,是生子人家以红水染蛋赠以邻居友好,含报喜之意。江苏苏北地方民俗。生子人家以红蛋赠与亲朋邻里,一般为单数,最高

为九枚,其次为五枚或一枚,因五枚相赠已含重礼之义,受蛋者必须回礼, 所以一般只送一枚为宜;有的地方不但产妇坐月子吃鸡蛋滋补,赶去探望的街邻也必须陪食鸡蛋三枚,虽说也是一片善意,但大概也因此而吓退了不少心肠虽热但肠胃不佳的邻人。

当新生儿长至一岁至五岁时,潮州地方又有“办鸡蛋”的习俗。

外婆家的小儿衣物数十件、击罐一个盛满鸡蛋约几十枚,送至外孙(女) 家;生子家得蛋到,便尽数受之,回赠甜糯米饭一罐,外婆家持回则挨户送给左邻右舍,满街皆大欢喜;有时外婆赠蛋同时还赠以乌豆浓糖制成的“乌豆酒”,这样生子家的邻居们便也可尝到醇香的乌豆酒了。

有的地方又于小儿生十二日时行“剃头礼”,待婴儿柔发剃下后,便用一枚鸡蛋在婴儿脑门转几转,然后由母亲代为吃下,同时另煮鸡蛋若干,切成一片片以托盘托之,挨户送 给邻里。

有的地方则是在“洗三”时,以熟鸡蛋在婴儿额上摩滚几番,然后分与邻居小儿,称作“赞王春”。

鸡蛋的功能并不止于庆贺新生,在其它场合也是相当活跃的。

翁源地方旧俗,邻里有丧事,须在葬后二、三天内送鸡蛋十枚以内,但丧家至多只受二枚;在邻家作客,恰逢生育,则须立煮鸡蛋两枚相赠,大概有“压惊”之意。

潮州习俗,邻里之间初次相见,也必以鸡蛋两至四枚入甜水煮之招待, 若新女婿上门则增至八枚;探病时也携鸡蛋,数为十一,受者则全收不拒, 因为“十一”之数为“仅此一次”之意。

鸡蛋的“伟大”,其实正寓于这些凡人锁事之中。鸡蛋本身价值,原无足轻重,但在以它作礼物的应酬往事之间,既恰到好处又不致铺排,是在细锁之间体现出一种真诚的关注之情,这也是相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