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礼巧打扮 礼薄也重看

国内商品往往是货真价实,但往往受消费者“实惠”观念的影响,产品的包装装潢也就被“忽略不计”了。因此,赠送礼物时加以精美的包装,无疑是对礼品的一次“深加工”,达到“礼”外一致。

要作到表“礼”如一,就应在挑选礼品时选择“明丽”的产品,一般具有以下特性:

货架印象,产品的外观设计精巧、别致,在众多商品中别具一格,有强烈吸引力,使顾客径直选择它。

可读性。包装上的文字清晰,易读,对产品的原料,性能,功效有全面介绍,使顾客可以正确使用。

外观。美观大方,富有艺术特色,色彩要协调。如早餐食品的包装,印有盛开的鲜花,或一轮朝霞,使人心情愉悦。

商标印象。不但是厂家创名牌的机会,也可使顾客对此种产品过目不忘, 人们都有偏爱名牌产品的心理。

其实中国古代就意识到了商品的包装与装潢的重要性。“买椟还珠”这一典故是说,一个楚国商人到郑国去卖珍珠,为了吸引买主,他做了一个精致的盒子,把珍珠放在其中,一郑国人被吸引住并买下它,但留下了盒子, 退还了珍珠。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商品包装的夸张效果。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欣赏品味的提高,人们对商品的包装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高薪阶层,购买、送赠礼品时,不但注意商品的质量、牌子,还注重它们的包装与装潢,以表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这样才会迎合人的求新、求异的心理。

礼品的包装与装潢是礼品不可缺少的外部形式,可以起到美化礼品的作用,俗话说“佛靠金装”,好礼品还要有好包装。以往,人们是将包装与礼品分割开来看待。实际上,一个容貌较好的人,穿着褴褛,总会令人感到遗憾。礼品的包装也同理,包装是外在形式,礼品是内容,只有二者统一起来, 才会产生和谐美。就这点而言,包装与礼品是一体的,而不是附属物。

精美的包装还可以增加礼品的价值。有精美包装与没有精美包装的礼品,价格是不会相同的,这就说,包装的价格也融入了整个礼品的价值之中。因为包装是一种物化了的社会劳动,而且这种劳动更为精细、复杂,必然会增大礼品价值。礼品的价格提高,也意味着您赠送给亲友的礼品的价值提高。

礼品的包装装潢也是对其本身的保护,可以方便携带。您选择的礼品也许是易破碎物品如玻璃器皿、陶瓷等,适当的包装可以避免礼品磕碰、磨损; 又如,茶叶是吸附异味能力很强的饮品,如只以纸袋等包装,一段时间后会因受潮等原因变质,丧失原有的香气,所以选用复合喷铝袋包装,抽氧冲氮, 使茶叶的维生素可保持一年以上。

如果在此基础上,外面再附以竹、藤制品,纸盒、铁盒类加以包装,加印名人字画,则更显古色古香,引人喜爱。

礼品的包装并不单指在商店中,选购礼品之后,以包装纸加以包装一类。不同地域、民族的产品应该有不同的规格、特色。最主要的是包装设计精巧, 色彩富于变化和感染力,能够引入注目。

包装所体现的美感本身就是一种价值。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这种美感的追求也日趋强烈。

包装美是受礼者对礼品第一直观印象,无论是否在包装中给予暗示,都会引发受礼者的好奇心、占有欲,他对礼品愈感兴趣,也就愈接近您送礼的目的。那些直接了当,一目了然的礼品,是没有这种效果的。妙礼巧打扮。在我国古代,人们馈赠礼物,为更显郑重、气派,往往要将礼品加以包

装,由于受当时物质、技术条件所限,外观不如今天的华美,但在多少代人的推陈出新下,也形成各方特色,有的还延续至今,散发着浓郁的历史与民族气息。

大多数所赠礼品,都是从日用品,装饰品中选出,加以包装或附以标志性的修饰便成为馈赠札品,根据礼品的种类和性质,分为礼篮、礼盒、礼盘等方式,久而久之,这些还发展成为一种民间工艺。

关于礼篮、礼盒、礼盘,在《东京梦华录》、《梦梁录》中都多有提及, 通过这两本宋代书籍,可见此类包装在当时的盛行。

《武林旧事》中有:“至于馈岁盘合,酒檐羊腔,充斥道路。”南京名人文天祥曾有《馈朱约山岁礼》:“岁无多子,惊爆竹之倏来;盘有五辛, 喜屠苏之永至。”这里的“五辛盘”就是馈赠友人时用的。

礼盘的习俗现在一些地方还可见到,如广西京族婚札中用的礼盘,里面盛满槟榔、红枣之类,联姻时用它敬献。礼盘制作考究,色彩欢快,所印制的图案充满了喜庆色彩。在婚礼中馈赠礼物,无疑是锦上添花。礼篮是用细藤、竹蔑等编成,既可以在制作中,在篮壁上编出各种花纹,也可编成后, 视不同用途,绘出不同色彩的图案。

礼篮在现今的景颇族走友访友,婚礼喜庆时还多有使用,景颇语叫“俪”。礼篮中的礼品通常是一竹筒白水酒,一筒煮米酒,两包糯米饭团,两包熟鸡蛋,每个包用竹篾捆扎两道,篾头相互回转扭紧。礼物数量送双不送单。

篮中的礼物也各有寓意,酒是代表人类两性,米酒为男性,水酒为女性, 而本意是供远道而来的客人饮用,解除饥渴,驱除疲劳的。饭团象征亲密之间,紧密团结。鸡蛋表示纯净无暇。

礼盒多见于老北京地区,也叫“抬”。实际上就是一没盖的盒子,两边有木柄,以备抬用。礼盒用在婚庆或年节时的馈赠。有食盒,礼盒等。

食盒长三尺,宽约一尺半,每层厚六寸,均为红漆描金边。每一抬有食盒四层,每层放礼品两样,如龙凤饼、猪腿、羊腿、各式干鲜果品等:如果是在婚礼中,还要配以酒笼、鹅笼,都是六角形圆筒,上有圆锥形筒盖,全部用红漆油过,和礼盒并列,由人抬到女方家。

女方回礼也用“抬”,外观与抬略有不同,类似小长方桌,四面用红围子挡上,四周有荷花阑干,红漆雕花,上面摆置文房用品,钟、镜等家什。古代成功的包装就曾推出过“名优产品”,最著名的莫过浙江花雕“女

儿酒”,《中华全国风俗志》,曾载“绍县之女儿酒”:“女儿酒者绍兴乡人于女子初生之年便酿造,待出嫁时始开用之”。女儿酒的最大特色,在于它的酒坛彩绘。

女儿酒是女儿出嫁时的随赠礼品,在最初封坛酿造时,要请乡里画师在酒坛上绘画各种吉祥图案。女儿酒经多年酿造,口甘淳浑厚而这种彩绘酒坛也是远近闻名,因而得名“花坛大酒”或“花雕”。这可谓是礼品与包装的完美结合。

这种独特的容器装饰和包装形式,也使后来许多并非“女儿酒”的花雕应运而生。

随着民间木版拓印技术的发展,礼品包装装潢水平也为之一新。自我国唐代应用木板印制经卷,佛像起,至宋代印刷术的改革,北宋的汴梁和南宋的临安,以及福建、四川、山西等地,出现许多印刷中心,印刷品的普遍, 使礼品包装形式日趋简便,丰富多彩。

印刷术向日用生活品普及后,除印刷图书画册外,在应用于礼品包装中尤为见长,江苏南通一带,旧时有传统礼品“重糖云片糕”,包装纸采用粉红色油光纸,用木版拓印粗重,古朴的扁体老宋体,配上“文武线”黑框, 显得醒目大方,别具韵味。

江浙一带则用木版拓印各色重阳旗,淡蓝豆青,粉红的三角小旗上印有各种吉祥、喜庆的图案,插在重阳节人们馈赠的年糕上,既是一种装饰,也是一种标志。

在以往的婚礼中,随礼品交换的庚贴,礼帖上也都无不印制一些“五子登科”、“龙凤呈祥”的图样,起到装点、烘托的作用。

在节日送礼中,礼品外大都附以红绸、布,礼帖上写着恭贺、祝福的语句。

利用形形色色的民间工艺手法,自然生成的材料作为民间馈赠包装的传统也十分丰富,如两广地区人们喜欢送一种“竹壳茶”的礼品,就是采用竹筒作为包装材料,按竹子的天然纹理撕成条状,并不撕断,把竹条左右相叠, 兜底而上,里面装入茶叶后,分段捆扎,呈一串葫芦状,底部再帖上大红方笺,印有茶名或赠送人姓名。

新鲜的竹筒本身就有一股清香,茶叶放在里面既可保存,又可混入竹香, 整个包装造型奇异,清新别致。

在云南、贵州有穿串包装鸡蛋的方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穿用较

柔软的稻草,把稻草平铺开后,鸡蛋成串形地摆在稻草上,裹好后,用一稻草绳一一捆绑,鸡蛋不相碰撞。提起以后,稻草自然收拢,用它来赠送别人, 轻巧美观,又多一份情趣。

用竹蔑藤柳材料编织成的礼品包装更多。江苏有传统礼品油炸面筋,它就用宽竹篾编成网眼的鱼形扁篓,网眼大小只要不使面筋露出即可,篓内衬以一张大红方笺,既用衬底又是装饰,这种包装能使礼品显露出来,也通风保持礼品质量,集美观与实用于一体。

金华火腿的包装与其类似,火腿上贴一方大红纸笺,上写“金华火腿” 鲜明醒目,其包装与产品同样驰名。

四川榨菜是传统的风味馈赠佳品,内包装是陶罐,形状奇特优美,但不适宜长途运输,故又在外面加了一层用竹篾编制的“保护网”,对陶罐起到了保护作用,又无异于给它凭添了一圈图案,经济耐用。

又如北京酱菜园的各色酱菜也是人们首选的馈赠礼品,外包装是用柳条编织,外面糊一层牛皮纸,再刷一层桐油,但柳条的条纹仍隐约可见,透在光亮的牛皮纸上,立体感很强;封口处贴以红标签,印有黑体拓字;瓶颈处系以麻绳,整体包装即是精致的工艺品。

有不少风格独特的包装工艺和当地的特产相结合,其本身也是很有价值的艺术品。仅如盛酒的陶器,不少地方有名坊酿酒,也有名窑制陶,珠联壁合,极有特色。湖北麻城的陶,山东淄博的福字扁瓶,陕西陈炉的盛醋黑釉容器等,都是具有民间特色的产品,以至于贵州茅台酒的包装成为这种美酒的象征。

山东农民则利用当地的麦秸、玉米皮、高粱秆、芦苇、柳条、黄草、竹蔑、蒲草等原料编织各种筐、篮、筒、篓等作包装或容器,也形成当地的传统民间工艺。

西南山区的各族人民,就地取材,广泛采用竹蔑、竹条编织器具,富有艺术性的还用于馈赠礼品用,具有代表的便是景颇族的“竹篮”。

侗族人善于用槟榔叶子编制各种篮、钵、包,彝家的黑漆彩绘盛酒器皿是以竹胎、木胎等材料制成,黑色生漆涂底,红黄二色描绘花纹,除彩绘外还广泛运用雕刻、镶嵌的工艺手法,这种包装技巧与工艺本身即是民族工艺品,用它来送礼品馈赠亦无不可。

在北方尤其是寒冷地带,人们用桦树皮编制各种形状的礼品匣,如鄂温克人的“阿勤玛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