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个王八 取名寿星

中华民族,素以知书达礼为世人所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可以说中国人是最讲“人情”的,也是最会讲“人情”的,几千年来,馈赠行为普及上下,馈赠事物无所不含,馈赠礼仪更是蔚然可观。

在一般情况下,馈赠行为是一种友好、真诚,呼唤理解和沟通的表示。但即使在正常的生活轨道中,馈赠的内涵都不会如此单一。人们从馈赠中显示自身的精神风尚,显示对于对方的种种复杂感情,传达微妙的信息。而在特殊的馈赠场合,它甚至会渗透到政治生活中,成为争夺某种优势或主动的手段。

“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这种美德才塑造了“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谦逊性格。

无论是皇室权贵还是百姓庶民,无论是官僚士绅还是文人学士,无论是商贾百工还是渔樵农耕,无论在佛寺道观还是在江湖青楼⋯⋯

任何社会阶层加人们都会由礼品往来相伴走过自己的人生之路。

无论是春月的迎新还是夏日的辟邪,无论是人生贺仪还是亲友相聚,无论是金榜题名还是农事获丰⋯⋯

一年四季的社会生活往往也是以馈赠礼始,馈赠礼终。同时,人们用以送礼的事物媒介同样无所不包。

无论是春华秋实还是折柳红豆,无论是刀剑佩玉还是诗同文章,无论是乡土文物还是宫廷果肴,无论是樽酒束脩还是车薪米禾⋯⋯

人们都可以在适当的场合表达礼赠之意。

在日常生活中,亲朋好友中常常会遇到令人欣喜振奋的喜事,送上一份有纪念意义的礼品,表示庆贺。

升学、毕业、参军、入团、入党等,送些书籍,激励上进。祝贺新婚,送上一份有纪念意义的礼品、表示庆贺和祝愿。亲友之间互赠礼物,一般很重视生日礼物或结婚礼物。

生日礼物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选送不同的礼物,尽管都是祝贺长寿、幸福的。

如果父母过生日,子女要选送最能表达子女心意的礼物。具体礼物视父母年龄而定,如父母年迈,就要送些表示祝福父母幸福、健康、长寿的礼物, 象寿糕、寿桃、营养品、滋补品等;如父母年岁不大,就送父母平时最喜欢吃的或用的礼物。

如是孩子过生日,无论是自己的孩子或是亲友的孩子,送礼物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送不可的礼物。一般来说,给学龄前儿童买玩具,给上学的孩子买学习用品。也可给孩子买小生日蛋糕以示庆贺。

如是夫妻过生日,要赠送对方喜欢的礼物,不一定贵重,但要有意义, 能增进夫妻感情。其它亲友过生日也要视不同情况适当送上略表心意的礼物。

亲友之间赠送礼物最讲究的莫过于结婚礼物了。亲戚中有人结婚,要考虑送上礼物,一方面庆贺,一方面体现亲友之间的亲情。

送礼物要首先了解新婚人的喜好和愿望,家庭生活用品是人们普遍乐于接受的。小摆设、古玩也是人们喜欢的礼物。

新婚小夫妻也可互赠小礼品,东西不在多少,在于一片真情实意,目的为了纪念这个隆重的日子和增进感情。

在山东地区,节日亲戚往来有很多讲究,常见的有这样一些内容: “吃年茶”。就是正月元旦,亲戚间互相邀请叫席叫“吃年茶”;

拜姑姨,过年时,初一拜亲族,初二由家长率男孩往姑家、姨家拜年, 被拜访的人家一般为小孩备好红包作礼物;

拜岳家,正月初三,“回娘家”即青年夫妇双方往女方家拜年,年年如此。若年事已高,须在家主事时,也要让儿女 往拜外祖父母;

送二月二。古时的农历二月初一为“中和节”。近来则多是二月初一出嫁的女儿带着礼品回家,二月二必再携礼回婆家,所以俗名就叫“送二月二”;送三月三。寒食、清明都在农历三月三日附近,一般是出嫁的姑娘,三

月三前回娘家,三月三带着礼物回婆家,所以俗称为“送三月三”;

端午赠礼。五月五日为端阳节,有的地方男女订婚后端阳节互送礼品, 形成特定习俗,也叫“送端午”。

六月六日送炒面。亲戚间互相以炒面赠送;

七月七日“送巧”。男女订婚之后,逢七月七日,男向女家赠食物,女家以巧饼回赠,称之“送巧”;

中秋送月饼。中秋节互相赠送月饼瓜果,欢度中秋,也有圆月之意,讨个吉利;

重阳赠糕。九月重九,登高、追节,以花糕、枣糕互相馈赠; 十月一日送纸。这一天家家要上坟,所以亲戚间送纸形成风俗。

节日间亲戚的往来,规矩甚严,其中禁忌也严格,这些禁忌是最应引起送礼者注意的问题。

在山东,亲戚往来礼俗颇多,除了节日期间的往来,还有平时一般往来, 特殊聚会往来等等,往来的内容大致分类便是“贺”与“吊”两种。

贺的内容包括贺婚礼。

不光嘴上贺,要带实物贺,食品、日用品都可,通常送喜帐送钱,无论送什么,忌单数,一般都用红纸包裹,以示吉祥,有的地方结婚之日,男方用红色的请柬遍邀亲戚参加婚礼,共同“吃喜酒”或“吃喜面”;

贺生育。

生育子女三日后,要准备礼品报喜。外家则要备鸡蛋、蒸饼、小儿被子、裤子、枕头、衣、裤等盛新篓子中,蒙红布,由产妇兄弟携物登门致贺,名为“送喜”或“看欢喜”。待孩子百日、满周岁时,互相还要庆贺,主要是求个吉利,主家要设宴答礼。

祝寿。

亲戚间祝寿,视祝寿之人地位、身份、年龄,送寿桃、寿面、寿酒、寿幛等。

丧事。

家有丧事要报知亲戚,亲戚要吊祭。送丧主钱要用白纸包裹,名为“赙”、“赙仪”、“人情”等,有的地方送给丧家妇女钱,名为“束发”或“收头钱”。至于“圆坟”“烧七”“烧百日”“烧周年”时,亲戚亦多送纸、送香。

建国以来,丧礼简化,此种习俗也淡薄多了。亲戚间的往来还因具体事情而定。

如亲戚子弟上大学,谋得好职位,要远行或乔迁新居,盖房等都要贺喜。就是平日,亲戚间往来也很多,不常走动就疏远了。

平日里,有互通有无,遇事相帮这一类事的往来;有送瓜送果给双方小孩的往来;有远行归来,遍访亲戚,分赠由外行带来的礼物的往来;有病有事,亲戚间互相关心安慰的往来等等。

亲戚之间或为礼节,或为事物还常有特别的会见。如儿女结婚前后的亲家相会等等。

自有人类以来,生与死便是交织在人们生活中的两大基本主题。远古的人们对于生命从何而来充满了神秘而浪漫的想象,新生儿向来是人们赞颂和祝福的对象。

催生礼。

一般是指孕妇临盆之间的礼品,以此祝福婴儿早日降临人世。范围更宽泛一些,也指婚礼乃至婚前的某些祝福。

比如人们所熟悉的,赠新人以红枣、花生、桂圆、栗子之类果物,并在新婚中塞之于被中,以取谐音祝新人“早(枣)生(花生)贵(桂圆)子”, 这是一种隐含着的“催生礼”。

更早一些,是在定情信物中所含的“催生”祝福,在中国有的地方是在姻家互赠的定亲礼中包含了这类物品:

俗谓之下定⋯⋯男宅报之以金银茶果等物,普通为银一定、金如意一支

(俗称一定如意),果品四色或八色,如龙眼、荔枝、栗子、蜜枣之类⋯⋯” 有的地方更直接地赠以“五子衣”,求子、催生之意更明显了。

在安徽六安的婚俗中,有如下记载: “⋯⋯在未迎娶之先,男必须下礼至女家。礼物之轻重,视贫富为差别,

大概为包茶、欢团、花生、胡桃等物,并有紫色衣服一套,名曰‘五子衣’”。在这里,“子”取“紫”音。

在嫁妆中的“催生”成份就更多更显著了。

浙杭地区某些地方婚俗,陪嫁物中有“子孙桶”一项,木桶朱漆,中盛以象征生育的红蛋、红枣、花生、喜果等。子孙桶送至男家,陈列于奁具之前,送礼人将红蛋、喜果等取出,呈于主婚者,这称作“送子”,主人对送礼者款待酬谢一番。在这里,红蛋、喜果均被视为“子”的象征。

另外;中原地区人家持以相赠的喜字窗花中,则经常出现虎头、石榴、飞蛾、金鱼等形象,这是又一类“得子”的象征。

比如石榴,多籽多产,粒粒晶莹可爱,深得人们青睐,人们便以“石榴百子”作为“多得贵子”的象征之一,民间剪纸中屡有“榴开百子”的纹样, 民间刺绣中亦屡见“同膜十房,一房千子”等喻示石榴亦喻示多子的字样。在古代婚俗中,还有直接赠之石榴的祝福方式。

台湾高雄婚俗中,也有“送带路鸡”的习惯,鸡要又大又壮,而且最好是新人成亲时就能下蛋的母鸡。婚礼中由女嫔相用花篮提到男家。所谓“带路鸡”,大概就是民间习俗中给新母鸡的窝里的一只“引蛋”的作法一样, 是希望以此促使新生命尽早降临的一种祝福。

在浙东等地,新妇一出彩轿之门便有人以铜钱撒地,名曰“鲤鱼撒子。” 名符其实的“催生礼”是产妇临产前的礼品,一般只能是女方母家相赠。湖南湘西地方的“催生礼”,也由女方母家送出,在进入孕期九个月之

后,由女方母亲亲自给女儿做一顿饭,具三至五种菜肴,称作“二龙戏宝”

或“五子登科”,最多只能至七种菜,称“七子团圆”,再多则不行,因为所送饭菜,必须由女儿一顿吃完,否则视为不吉,分娩则可能不顺利。而且“催生饭”只能由孕妇单独吃,其他人分食则会推迟婴儿问世,这就意味着“催生无效”。

近代浙杭一带催生,由女家备喜蛋、桂圆、襁褓之类送给孕妇,并带笙一具吹奏而进,谓之“催生”(“吹笙”之谐生快生”之意。

诞生礼。

孕妇分娩,婴儿问世,外婆、舅舅及乡邻亲朋便纷纷前来祝贺。南宋的情景是:“足月,既坐蓐分娩,亲朋争送细米炭醋。”

现代人家赠贺婴儿诞生,一般送鸡蛋、红糖、桂圆、油馓、小儿衣物等。送鸡蛋是为滋补产妇身体,另外民间一般有产家以红水染煮鸡蛋送给四

邻亲朋的习俗。

以红糖作贺礼,据说是因为红糖性暖,产妇食用可滋补气血。桂圆也为补品。

油馓则是一种实用而有益的方便食品,不甜不腻,合产妇口味,随时可食,减去很多加工麻烦,所以民间鸡油澈极为喜爱,在很多地方,它都是送给婴儿的贺礼。

小儿衣物的赠送也有一些说道。在民间习惯中,送新衣新物固然是一片美意,但往往不如赠送旧衣物更受欢迎。

尤其在初胎婴儿产家,已有产育经历的妇女特别愿意将自家已用过的小儿衣物包成一包携至探望,顺便传授种种育儿经验。新生婴儿的母亲也乐意接受这样的馈赠,民间对此种风俗则美称为“借着长”,即借活泼健康的大孩子们的福气保护新生婴儿的顺利成长。

而在实际上,旧衣物在功能上的一大优点是,它没有新织物的毛刺感, 几经洗涮之后更加柔软贴身,利于幼婴的皮肤保护,所以旧衣物反比新衣物实用可靠。

婴儿降生之后,婿家要向坐在家中静候佳音的女方母家报喜,湘西有这样的风俗:

婴儿出生的当日,由夫家准备两斤酒、两斤肉、两斤糖、一只鸡送给妻家,由女婿提至岳家“报喜”称之为“提鸡报喜”。生男送公鸡,生女送母鸡,双胞胎则送双鸡。这样,望眼欲穿的岳父母一眼便可望知女儿生育的结果。

同时,岳家也回赠一只鸡,是公是母要与女婿所赠相惜,以祝下胎得以子女双全之福。随后,女方之母则立即陪女婿去探望女儿和婴儿,并随身携带早已准备好的婴儿衣物和蛋米一类的食物,即俗称之“外婆饭”。

在清宫廷中,有“添盆礼”。皇子问世,立即奏报皇帝及其他皇室成员, 将皇子出生时辰的“命贴”交钦太监,择辰向南洗浴,是为“洗三盆”:皇帝以下的各等人员每人都要送礼,称为“添盆”。

我国习俗中,对婴儿三日庆贺的风气产生很早。在民间习俗中,到三朝时,外婆家及亲朋则以红蛋、衣帽、鞋袜相送。主人家则设酒款待,并以红蛋送给来宾及四乡村邻,称为“三朝红蛋”。

广西三江地区的“三朝礼”是这样过的。亲友们在这一天纷纷前来携礼祝贺,一般送糯米、鲜蛋、肥鸡和鞋袜之类的小儿衣物;另外还必须赠送家做的婴儿黄衣。小儿衣物不必在婴儿出世前做好,婴儿问世时,以旧衣裙包

裹,既柔软又温暖;至三朝礼后才缝制新衣和穿新衣。缝衣时刻不啻于一个盛大的庆典,由外婆家的亲友为婴儿——缝制背带、衣裳、裙片,边缝边为婴儿命名,姑娘们则为婴儿祝福唱歌。

湘西地区将三朝礼称为“三早晨”。婴儿问世,主人会一户户报喜,走遍村寨,受到邀请的乡邻则在这天早上,各自带上一份贺礼去吃“三早晨”, 贺礼常是鸡蛋或一两碗米。席间,主人真挚地请四方乡邻日后给新生婴儿多多关照。

三朝过后,自婴儿满月之际的第一个生日始,他便要开始接受他一生中的种种生日礼贺了。在婴儿周岁之前的三个主要节贺便是“满月礼”、“百日札”、“周岁礼”。

满月礼。

古时的满月礼隆重而热闹,“外家以彩画钱或金银钱杂果及以彩缎珠翠囱角儿食物等,送往其家,大展‘洗儿会’。”

杭州一带的满月礼中,外家把衣服、鞋袜、饰物等送至婿家,其它亲戚邻里也要送些适当的东西。所送的礼品又因生男生女而有别,如果是女孩, 那么岳家所送的礼品较男孩要少。

民间庆贺婴儿满月,一般都以小儿衣物、果饼食物作礼品。

《浦江风俗忌》载:“婴儿满月时,岳家要挑‘洋篮担’送礼,俗称‘拿满月’。篮内装面、粽、馒头、活鸡一只,婴儿用之帽、鞋,沫、衣服等物; 家贫者则拎‘杭州篮’,内装面条等物,婿家则发贴宴请亲朋戚友,俗称‘满月酒’,古称‘弥月酒’。”

广西靖西地区流行的是“满月逛街”的习俗。是日,外婆家及亲友们携背带、衣帽、鞋袜、褓巾等物赠与婴儿,主人家以糕点款待;之后,由一少女持雨伞一把,用崭新的背带背上婴儿出门逛街,婴儿怀中放几页书、几棵小葱,以祈祝婴儿日后聪明能干、风雨无阻、有胆有识。

满月礼是人生礼仪中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生头胎子的人家,“满月礼” 不仅仅是新生婴儿开始人生的一个新阶段的标志,它还是年轻的父母结束了一个人生阶段,而开始真正独立或“人”的一个标志。

头胎礼。

我国湘西地区,在满月礼仪之先尚有“望月礼”,从十朝开始,岳母便可领“后辈亲”携儿带女,担礼而往;不少地方则尤其以头胎的“望月”为重,岳家要择算良日,请人担去大米、阴米、油炸团馓、生团馓、鸡、鸭、蛋,腊猪腿和婴儿的衣裤鞋袜、帽子以及新摇篮和摇篮中的棉背垫、小棉被、花盖裙等物,甚为丰富。至第二胎,礼物就简单多了。

古夜郎国的湘西某些地区。除满月礼之外还有所谓的“走月”习俗,即满月时走至外婆家,亦称“出月”。走月,在古夜郎习俗中是较为隆重的礼节,土语称“转儿脚”或“纸倒黛”。走月时,女婿必须带上酒、肉、糖、面、糯米粑粑齐全的“五礼”,女儿用母亲送的背篷背上小孩,女婿挑担在后。到岳母家,岳母请家族长辈吃“儿脚饭”,诸亲戚家请吃“排家饭”; 在岳家住数日后,由岳母赏给小外孙诸礼物然后合家返回。

百日礼。

百日礼介于三朝、满月与周岁礼之间,旧时民间多为婴儿行百日庆贺, 所谓“三日看相、百日看长”,民俗观念中认为百日是个大关,过了百日婴儿就可望平安成长了。

百日礼这天,亲友们携礼祝贺,礼物一般为白糖、红糖、鸡蛋、糯米粑粑之类,同时要送些小儿衣物。

周岁礼。

周岁礼是人生贺仪中重要一环。

北京、上海、江西、安徽、浙江等地,孩子周岁时,由一长者给孩子赠一团素色白线,以取祝孩子永远纯洁、长命不断之意。

送周岁礼,亲朋乡邻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赠送,但照例是以女家,亦即婴儿外婆家的赠礼为重。至婴儿周岁时,婴儿与母亲的营养都已有了一定的补充和积累,所以馈赠中的滋补和营养食品都已在次要,外婆和其它家人亲友的礼物此时一般都以各种吉祥物品或礼物为最多,藉此以显示对婴儿远大前程的祝福。

虎头鞋、虎头帽、长命锁、长命缕、百家锁等民间工艺品都是庆贺婴儿周岁的绝好礼品。

很多地方都有制作虎头鞋、虎头帽及猪头鞋、兔头帽等礼品的习俗,其中尤以虎头鞋最为流行和普遍。

虎为百兽之王,又是阳刚之气的象征,人们从婚礼开始就以各种饰有虎的形象的礼品相赠,婴儿周岁,自然更愿意借虎之威猛助婴儿健康成长,于是在虎头工艺品中花式百出,其巧妙与智慧往往令人惊叹。

如一双虎头鞋的设计为:

鞋身仿虎,左右为虎身,前为虎头,似怒似嗔,逗人喜爱。鞋后有一翘起的虎尾,既突出了虎的威风和淘气,又可作鞋拔,一物两用,堪称妙笔。更有意思的是,鞋底左右两侧各伸出两只虎脚趴伏在地,使整个虎仿佛一只乖乖听从小主人指挥的坐骑;同时伸出的虎脚增加鞋底的宽度,很适合婴儿学步时穿走。

类似的设计在虎头鞋工艺品中并不罕见,加之黄布虎身、红绿镶嵌的虎眼虎眉、虎嘴虎牙和一只大大的黑色“王”字,威武凛然,人见人爱。

长命锁、长命索、长命缕作礼物也有其特定的意义。长命索、长命缕一般为赤、黄、蓝、白、黑五色彩线,民间认为此五色能辟五方之邪气。

南方不少地区习俗是趁婴儿酣睡时悄悄系于其手臂,言能避五毒蜇咬; 周岁时将长命索挂于小儿颈项;长命索又被编成络子,垂上穗子变成美丽的装饰;继而“索”变成“锁”,即以金银铜片打成如意云头等形状,上面精镌以各种各样纹样及文字,即为“锁”,长命锁以五彩丝绒编成线结拴挂于小儿胸前,曰能“锁”住小儿性命,辟邪消灾,所以为“长命锁”。长命锁进一步衍伸为“百家锁”,即小儿父亲至百家索要铜钱,用五色彩线编成锁形,小儿周岁戴上,至 20 岁方可摘下。

赠送小儿衣物也可寄托祝福或期望。

为婴儿剃头,在民间也被视为一种喜事、大事,婴儿落胎发的习俗因地而异,除周岁落发之外,有的在满月时,有的在百日时。

苏州地区将“剃头”与“满月”同贺。至剃头日时给前来祝贺的入送红蛋,最多每份五只,应“五男二女”、“五子登科”之数。而前来庆贺的近亲好友、合家长辈全须送礼。

给婴儿剃头的剃头师傅自然会得到一份谢礼。

在吴县角直一带乡村,要在小儿满月、落囤脚(三至六岁)、笄笄礼(十三岁)时分三次举行落发礼。

满月落发最为隆重,亲朋好友都要送贺礼,礼物皆有规定。一般为云片糕、蹄子、衣料和元宝钱之类。这些礼物都各有解释:

云片糕,祈祝婴儿洁白如玉,高出云霄: 蹄子,寓示母子手脚轻健,身体健康; 衣料,象征锦袍加身,富贵荣华;

钱则寓示寿至百岁,幸福如意,等等。

婚姻是人生的最重要转折时期,婚恋阶段是青春年华的华彩乐章。

假如说婚姻阶段中的礼品赠送多少总沾有一点金钱社会的浊色和权势社会的污迹的话,那么比较起来,信物是青年男女最为清新、纯朴、真挚和自由的表达。

荷包。

在中原地区,女子们感情深沉、细腻,她们的信物往往有强调含蓄、精美、私密的特点:

在形态上,一般体积不会太大,多是可随身携带的日用品,即适于传情达意,又适于保密和私藏。

装饰上,一般都饰有各种寓意纹样。

在汉族习俗中,一般的信物都定在一个相对的范围之中,诸如手帕、汗巾、荷包、绣鞋、剑袋、扇袋以及各种珠玉金银饰件等。

古往今来,传颂过无数围绕着信物馈赠、悲欢离合、姻缘聚散的故事。例如:

记载着以一对玉梳为订情信物的一对有情人悲欢离合的《对玉梳》; 以白罗衫为信物的《合汗衫》;

以鸳鸯被为信物的《鸳鸯被》;

以各种佩饰品物为信物的《荆钗记》、《金鱼坠》、《玉钗记》、《钗剑记》、《玉环记》、《双龙坠》⋯⋯

在民间礼俗中,以荷包、香包为订情礼物的习俗极为普通,在我国由南至北的十数个省份地区都有荷包工艺和《绣荷包》的民歌流传,这是有它独特的因缘的。

荷包者,“包”也,人们可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包”藏其中。民间习惯于讨口彩,图吉利,荷包则很自然地被视为吉物;

荷包形态美观多变,有圆形、桃形、石榴形、葫芦形、如意形、锭形、钟形、腰圆形、双琴形、花瓶形、方胜形,加之编成的百结系绳和各色料珠以及绣制的吉祥纹样,显得喜气洋溢;

荷包成本不高,简便易做,很适宜在民间流行。而且荷包礼品不论贪富皆可制备。

民间素有端午辟邪以荷包相赠的传统,荷包内加入各种中药香料即成香包,既美观宜人又有益身心,因此而扩展成情人订情之物是很自然的。

民间绣荷包手艺还是巧手姑娘们的手艺的一种显示,绣花姑娘们在荷包上绣出的是一个包括了她们的全部爱憎的大千世界,似乎不如此则不足以表达滚动在她们心头中的一腔热情,因为这一只只荷包绣完,最终要到达日夜思念着她的那位情人手里。

订婚礼品的赠送和结婚礼品的赠送。

当情人们确定了恋爱关系、信物互赠之后,接下来就是订婚礼了,它是一个家庭的社会的、经济的、品德情趣的表白,各民族几乎都有,即使是现

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依然有此习俗。

在近代江苏,订婚时男方送给女方家银锭、金如意、四色果品如龙眼、荔枝、栗子、蜜枣之类。浙江萧山婚俗,先有清庚,后有发盘。发盘有发三次、二次、一次者。第一次称“定盘”,男家送以干果、喜蛋、纸花、银洋等,女家回以“回盘糕”;第二次称“大盘”,送以匹头、烛面等,回盘为衣裳衣料;第三次称“开面盘”,吉期将近,以银洋、干果等送至女家,贫困人家可不计较聘金的多少。在云南,婚俗中有相人家、下定、过礼、亲迎等项。下定礼里,由男家把衣料、果子、喜饼、茶盐、猪羊及金器四五件, 放在桃盒内,鼓乐送往女家;女家将食物约收大半,衣料随意拿一些,金器则全部收下,并回以鞋、帽、笔、墨、书籍等物给男家。在北方归化绥远地区,婚媒既通,男家送给女家三季衣裳,叫下聘,聘礼还有羊肉、烧饼一类的东西。沈阳地区聘礼也很简朴,只耳环一对,金银也可以。在扬州地区, 男女要成亲,很少由女方催嫁,一般由男方先提,这叫通话。通话不外两种: 一是男方以礼暗示;二是请媒人明说。礼,十分重要。

从合八字定婚后,未婚女婿都要去女方家看亲,每年至少三次:端午、中秋和春节。礼品都离不了面条、茶食、鱼肉及鸡鸭等,这礼品的厚薄,往往引起女方的爱恶。说爱,便是“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有趣”;说恶呢, 那只得“女婿上门,稀粥三盆”。所以,俗话说,宁可脱裤子当当,也要备份厚礼去女方看亲。

无论礼品厚薄,唯有准备年底前要办喜事的女婿送中秋节礼,非加鹅、藕不可——因是通话的暗示:鹅,除代表女婿为人忠厚憨实外,它鸣声“嘎哦”,即谐音姑娘快“嫁我”。藕呢,除预愿姑娘“出污泥而不染”的洁白无暇外,实指望父方不要阻拦成亲事,象藕一样“路路通顺”。大凡女方见此礼品后,便知道姑娘快是婆家的人了。

谁都知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女方再也阻挡不住,但也不会那么路路顺顺的。总得留难留难几次,口头上说:

“姑娘还小呀” “她一走,我家缺帮手啦”

“奶奶疼她,舍不得就到人家做媳妇呀!”等等。

其实呢,一是多要财礼,二是故意抬高姑娘身份。就为这,在通话上, 将要跑断媒人的腿,说破媒人的嘴。不管怎样,鹅、藕通话礼仍要照送。

河南省太康一带民间的旧式婚姻,是比较复杂而繁琐的。

男孩小时,就订婚的很多。谁家生下了孩儿.即有媒人来“说亲”,说到两家合意,订了婚而后己。

订婚的手续是:必须先询问明白男女两个孩儿的生年、属相,再请名算命先生合合属相,俗称“合八字”。倘若犯了大相,这段婚姻就前功尽弃, 一笔勾销了。所谓犯大相,就是“只为白马怕青牛,羊鼠相交一段休,蛇虎配婚如刀割,兔儿见龙泪交流,金鸡玉犬难则避,猪共猿猴不到头。”如若这大相不犯,然后才能达到订婚的目的。

订婚由两家择定吉日,各将自己孩儿的生日、时辰、年岁、三代写在一张红帖上,装在红封套里,并预备些订婚的礼物,由媒人去投送。

礼物之中,在男家最要紧的是:镯子、戒指、手饰;其次便是各色的头绳、衣料等东西;如愿女孩子识字,也有送几本书的。

至于女家的礼物,最要紧的便是:笔、墨、纸、砚各样文具;其次是手

巾、扇子、钱袋、裤带等物件。

物件的多少,因贫富不同也未有一定,不过是越多越光荣。若是贫寒人家,重要的有一两件也可以。

男女到了结婚的时期——十五、十六岁或十六、八岁,男家即于正月十六日,先派人或父兄亲自到女家去“看好”。去时仅携带点心一样。回来再按着男女两人的八字定结婚日期。男家于二月初二再去告诉女家,谓之“送好”。然后,男女两家就开始预备结婚的事宜。

男家:盖房、做床、套被褥、定轿、定鼓手、定菜、请客,忙得不亦乐乎。女家当然也闲不着:打嫁妆,做衣服,甚至于全家人都为她一人奔忙, 忙到婚期忙不完也得赶完,这是规矩。

中华民族敬老、养老之德,为高龄者作寿更是一种极高敬意的表示。一般 60 岁以上的才称为“寿”,但寿也不是年年祝贺,只在逢“十”整

数时才隆重庆贺,所以称为“作寿”的生日贺仪,是难逢的喜事。

江苏武进民间“作寿”习俗:“遇寿辰,亲戚世交,门生故旧,送礼物

(面酒、糕团、屏联、包裹),齐赴寿堂行礼。”

这些面食、屏联是民间最普通的寿礼,它们虽然简朴平常,但人们同样真诚地在其中倾注自己的尊老敬老之情。民间最常用的手法,便是以自己所擅长的一些装饰手法来点缀它们,以使其更显得郑重其事和富于人情味。

给老人们祝寿的礼品包括寿联、寿幛、寿面、寿糕、寿馍,最常用的装饰手法便是缀以多彩的民间剪纸,在这些剪纸图案中,以各种谐音和象征的手法寄寓祝福之情。

比如:以松树、仙鹤象征长寿的《松鹤延年》;

结合神话传说以祝寿的《八仙祝寿》、《麻姑献寿》; 以蝙蝠、桃子、双钱结合起来的《福寿双全》等等。

在我国北方的民间面食花样中,有一部分便是用作祝寿的,如寿桃、寿糕等,还有一些是做成肖形形状的花馍,来寄寓祝寿之意,如“佛手馍馍” 以寓“多福多寿”等。

另外,在北京和南方一些地区有用木模磕制的祝寿点心,也是人们常用来作寿礼的礼品。如北京的“桃”形木模点心,广东、福建、台湾等地的“红龟粿”、“福、禄、寿”三星木模点心等。

在台湾民俗中,尤其是嫁出去的女儿为父母作大寿时要送红龟粿、寿面、寿鞋、戒指、衣服、猪脚等。能作供品的,便用来供神,其意在祈愿父母益寿延年。做寿时的红龟粿数目一定要比寿翁的实际年龄多十二,取“添寿” 之意。红龟之“红”象征吉利多福,龟则象征长寿,用比实际年龄多出十二的数目庆寿,是取寿上添寿、福上加福之意。

祝寿一般是为高龄者生日的贺仪,在 60 岁以下的生日,按民俗习惯是不能称为“寿”的。自然,普通的生日贺礼就没有寿礼那么多讲究了,除了一般的鸡蛋与挂面之外,可随意送些东西表示心意。

生老病死是人人必须经过的历程,不管是官居显位还是贱为贫民,谁也逃避不了人生最后的归宿。人死不能复生,不管生者多么痛心疾首。生者能够做的也就剩下好好的凭吊死者和慰问亲属了。

送给死者的吊唁物,主要为挽樟、挽联、香烛、花圈、宝帛、香纸等。其中以挽联、挽幛为最多,民间习俗,凡吊唁者赠之挽幛,均须高悬厅堂, 层层叠叠,以为壮观。

贵州省某地办丧事时,习惯于在开祭之日,亲友们送雄鸡、刀头、酒礼、豆腐、粉丝、木耳、鸡蛋、香、蜡、纸、炮竹等物;女儿家和死者的丈母娘家要送一头刚杀死刮好的猪,有的更加一只活羊,要奏锁呐鼓乐、耍狮子、加上布祭帐、雄鸡、刀头、酒礼等与其它亲友相同的礼品;除此之外,丈母家再送一堂“灵房”。灵房用竹蔑片扎架,用白纸裱褙以做成,彩绘以各种花卉纹样,宛若宫殿。

一般而言,人们真诚、敦厚、善良的礼物总是令人感动的,尤其是生活在清贫之中的平民们,以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满怀情意地筹办、制作、装点着那些很有艺术气息的礼品,以简朴、文明而别具情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诚祝福时,往往使这些生活习俗升华,形成一种完善的文化传统,这的确是一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