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婚俗。

古代青年男女在“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左右下,双方并不了解甚至并不相识,婚姻大事全凭“机缘”。婚事定下以后,随之而来的便是下聘礼和贴请亲友。

聘礼是男方赠送女方或新娘的礼物。

聘礼的种类和多少随历史各朝代的盛衰及家庭的贫富而定。《通志》中曾列后汉礼俗,聘礼三十样东西:玄纁、羊、雁、清酒、日酒、粳米。每样聘礼都有各自的寓意,如“雁”代表守时、守节:雁在飞行中列队整齐,秩序井然;是一种候鸟,迁徒很有规律,分别代表着妇家的礼节与对婚约的守信。

发送请贴,是向亲友通知喜讯,并邀请其参加婚礼。请贴有专门信笺、信封、书写格式。

女方收到聘礼后,就要为女儿置办嫁妆,古称“催妆”。嫁妆的多寡取决于自身的地位和财力,并没有一定限制。嫁妆是作为娘家的礼物赠予新娘, 既是恭贺也是备日后生活之用。一般都是家具、箱柜、衣服、被褥、首饰、金银铜锡器皿等,特备“奁仪录”──开列,合成一册厚轶。奁仪录的封面封底都是用彩色厚纸裱糊,装在盒子里,摆放在彩亭上,用人扛着,走在队列的最前面。在新娘出嫁前几天,自家亲友还要给新娘赠送一些礼物,多是日常用品,如巾帕。首饰、化妆品、衣料等,也可以送钱,装在红色封套里, 这种礼物叫“添箱”。

收到请贴人,应该打点礼物送去,无论自己是否参加婚礼。香茗,即上等茶叶。可以按包送,也可以按斤送。按包送的应是一百包或二百包,论斤送的是十斤、八斤,最多二十斤。喜烛,办喜事的人家要耗用很多蜡烛,而且送喜烛也象征喜庆气氛。古时蜡烛以斤计,二十斤,十斤,八斤或五斤都可以,喜烛要选用红色的。也可以用店铺中印成的喜礼单,填上礼品名称、数量和价值,整在红封套中送去,办事人家用时自己去取。香茗与喜烛也可一块赠送。金酒、银酒。金酒是绍兴酒,又叫黄酒;银酒是烧酒。酒是喜庆典礼不可缺的东西,所以送酒也很通行。果席,果是指干、鲜果品以及蜜饯、糕点等,席是指备好菜肴的成桌筵席。

出于赠送的方便,多是赠者象送喜烛一样开出票据,由对方收取。喜幢。喜幢的材料多是纱、绸子或缎子的,颜色大红、粉色等鲜艳之色。喜幢呈长方形,打开后,正面有金色喜字和其它一些吉祥、祝福的话,有的是绣上的, 有的是用别的材料剪成字后用线缝上去的。

喜联。古代新房中爱挂对联,来装饰喜房,烘托气氛。喜联是用红色上等蜡笺纸、珊瑚纸、洒金纸或金纸、桃花宣之类。词句可自编,也可摘选诗文的成句,均是喜庆之意。

写成后还要精心裱糊,挂在新房中。

衣料。新娘出嫁前,要置办许多衣物,故很多人的礼品会是衣料,多为

丝绸、纱、缎。衣料在店铺中,捲成一轴,外面用丝绒包裹。衣料的数量是送双不送单。

装饰品、日用品。古代新人的洞房或书房都要布置幽静、典雅,充满书香气。故客人可以赠送一轴字画,供装饰用。此外还有瓷器、茶具,桌屏或坑屏等。

份子。是送给办喜事人家的金钱,无论金、银,都要送双数,摆放在喜亭,用人扛去。后来出现了“交子”与银票之后,也可以通过银庄兑换。

新娘从娘家出嫁是由父、兄抱或背送上花轿,到婆家以后,铺有地毯相迎,有傧相挽助,所以是脚不沾地的。

在洞房中,新人吃过团圆饭以后,要拜见来宾,礼称“下地”。宾客在接受新婚夫妇礼拜时,还要给新娘赠以适当的礼物。

新娘到婆家之后称“新人”,“下地”之后称“新媳妇”。在过门的第二天,新郎新娘要早早起来,拜见族中亲戚。对于长辈,新娘要行大礼,同辈或小辈道个万福即可,同辈和长辈还要赠以新娘相应的礼物,或银钱或首饰。

谢帖。办喜事的人家,收到来宾的礼物后,要给一封谢帖,既表示感谢之意,也代作收据。如果对方是派手下人送来的,还要给他们赠以银两。

谢贴用印好的红单帖填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