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礼俗。
蒙古族这个神秘古老的民族,千百年来一直游牧于我国的北方大地,形成了粗犷、豪迈的民族性格。
蒙古族的婚礼礼俗,虽几经变迁,仍保留着一些欢乐而有趣的仪式。求婚。
孩子长到一定年龄,父母就开始给他张罗婚事。经媒人和父母多次上门求婚,女方答应之后,小伙子便带上哈达、奶酒、糖块等礼品,专程去拜见姑娘双亲,并唱古老的“求婚之歌”:
“黄金杯里斟满了清凉的奶酒, 捧在洁白的哈达上敬献给您。 尊重祖辈商定的婚事,
您把宠爱的女儿许给了我。 白银碗里盛满了圣洁的奶酒, 放在长寿哈达上敬献给您。 遵照先世预订的婚约,
您把美丽的姑娘许给了我。” 纳彩。
爱情持续一个阶段后,男方便请喇嘛选定吉日良辰,举办订婚仪式。 婚期确定后,即通过媒人或证婚人通知女家。婚前,由 媒人和男家亲
友将聘礼送到女家,即所谓“纳彩”。
一般聘礼很重,牧区常以牛、马、羊等牲畜为聘礼;农区聘礼还要加上箱子、柜子,以及女方四季的衣服。
通常是以“九”为起点,如三匹白马、三只白羊、三峰白骆驼,合起来为九;或者九只羊,九匹马,九峰骆驼。
蒙古族认为,“九”象征着广阔、幸福、长寿。贫困人家无力具备九数, 也兴奇数,即一头、三头、五头、七头即可。
成婚。
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蒙族婚礼中,由婆婆为新媳妇掀蒙纱、赠送礼品和起一个新名字;然后新郎家的主婚人和亲戚们就向新娘赠送各种礼品。
新疆蒙古族的订婚礼俗更加繁杂。
聘礼一般是临近结婚时送的。礼品多寡,视男方的经济情况而定。
礼品给姑娘本人,不给家庭,结婚时由姑娘如数带回婆家。礼品只送外衣,不送内衣,首饰佩带、梳妆用具、帽子等物一概不送。送去的布匹、被褥全是料子,由女方亲友制作。
送礼品时,男家约上一伙人,拿了酒若干皮壶,四只煮熟的羊,一只生羊,还有面食及聘礼去女家。在女家要举行仪式:
主事人用双手把一条绸子捧于胸前,放上一小碗鲜奶,敬到女方最有权威的长者面前;长者用无名指沾一点奶子,往绸子上边碰一下,再往上一弹, 同时对聘礼说一些祝福的话。接着,女方将礼品置于几块白毡子上、逐一清点之后,杯觥交错,尽兴方收。
此后,男方选择一个适当的时候,还要送一次梳头用具,其实只有一把梳子和一个篦子,叫做“洒木、许尔·胡尔格胡”。
结婚前夕,女家的亲戚都邀请姑娘去做客,叫“某·乌勒格”,也就是为姑娘送行的意思。亲友们不仅为姑娘祝福,而且还要赠送各种礼品。有的送一匹马的全马鞍,有的送绸缎裙袍,也有送被褥、毛毡、箱子等生活用品的。
肃北蒙古族的生子礼俗。
孩子出生,被看作是人生的第一件大喜事,也被看作是家庭和部族的大喜事,因此在孩子出生后的三天以后,必须举行“洗娃娃”的庆贺仪式。
洗娃娃这天一定要宴请客人。客人来时,都带着给婴儿的衣服、衣料、食品等礼物。礼物要在祝同时送。
祝词时,母亲抱起婴儿面部朝上,送礼者手捧礼物颂赞词。祝词一毕, 就在婴儿额上抹少许酥油,表示崇高的祝愿,然后将礼物轻轻地搭在婴儿胸前。若有年长者或大喇嘛来赴洗仪,则以抹酥油代替礼物。
剪胎发。
给三岁左右的幼儿剪胎发,被看作是人生中仅次于婚礼的一件喜事。其仪式多在秋季牲畜肥壮、牧事梢闲的季节举行。
亲人和来宾都要带上礼品来祝贺。除来客送的礼物外,父亲和母亲的近亲也要当众宣布所送的大畜和小畜,日后,这些牲畜及繁殖的仔畜,都归幼孩个人所有。是男孩就有权支配,是女孩出嫁时带走。
祝大寿。
照传统礼俗,老人年龄到 73、85、 97 岁时,儿孙儿就要给举行祝寿仪式,其中最讲究的是祝男女双寿辰。
寿礼多为哈达、礼酒、衣料等。
献寿礼时,一般由寿老亲自接,倘若寿老年事过高,可坐着不动,寿礼献在面前桌上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