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易学科学热的反省

自 17 世纪始,由于西学东渐的刺激,乾嘉学派中凡位可谓身兼“科学家” 的易学大家已有某种“以科学治易学”和“以易学治科学”的意识,如方以智(1611~1671)、江永(1681~1762)和焦循(1763~1870)等。真正从现代科学立场解释和阐发易学始于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在当时的欧洲,关于中国的研究被认为是西方对东方的“挑战”作出的反应。其实并非如此,追求进取精神正旺的西方学者很快发现了中国的落后和保守。当时的莱布尼茨正在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但他的这一研究并没有立即在中国引发出易学科学热。本世纪以来唐海宗著《医易通说》(1910)、沈仲涛著《易卦与代数之定律》(1920 和《易卦与科学》(1934)、薛学潜著《易与物质波量于力学》(1937)以及丁超伍著《科学的易》,与科学有关的易学著作仍然寥寥无几。进至 80 年代,情势已非同以往,在“传统文化热”的大潮中出现了“易学热”,并且易学与科学的结缘成为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