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易学与科学可能相关

易学与后现代科学的关系,不同于它与前现代科学的关系,也不同于它与现代科学的关系。易学与传统科学的关系是处在同一个中国文化整体中的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两者基本上是如水乳交融的。易学与产生自欧洲的近代科学的关系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东西方两种文化接触之后,莱布尼茨发现邵雍的易卦符号系统与他的二进制数学之间的某些一致性,中国学者方以智等人为沟通易学与科学所做的种种努力,以及 20 世纪以来以现代科学的观点考察易学底蕴的诸多著述,所有这类工作都属于解释学的范畴,也只是在解释学的意义上发现了易学与现代科学的某些相通之处。易学与近代科学没有发生过有历史意义的整体性关系。但源于科学内部的新自然观和新科学观却预兆了易学与后现代科学整体相关的前景。

一些科学家自认为他们的新观念的发展方向与东方古典哲学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说现代科学重新发现了易学。有如现代之初,科学重新发现在中世纪被忽视的某些古希腊哲学。因此,易学与现代科学的关系着眼于科学的未来。作为前科学的《周易》及其历史延续的易学,随着自然科学的现代发展会重新获得其生命力,不再是仅能供人欣赏的历史的陈迹。早在 19 世纪末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就曾论及现代科学发展与古希腊科学的关系,倡导自然科学家正确认识古希腊哲学中的辩证自然观。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西方的一些自然科学家把目光转向与近代科学没有渊源关系的

东方古典,包括《周易》在内的中国古典受到重视。作为上一代科学家的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的宗师玻尔(Niels Bohr,1885~1962)曾以太极图为互补原理标志作为其族徽图案的核心,当今一代粒子物理学家卡普拉

(Fritjof Carpra,1936~)又以复卦符号作徽标,这至少反映了现代科学家对古老的《周易》的某种感情。这种情况并非一时的感情冲动。在科学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变的今天,易学中的那种“究天人之际”的精神,那种整体生成的方法论,那种阴阳循环的科学原理,那种价值与理性合一的理一观,对于为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危机而建构后现代科学观,确实能以其历史的遗惠提供启迪。本书最后一章还要专门论述这一问题。中国传统科学看来不是一个失败的原型,它的生机论的人文主义精神无助于近代科学的形成,却有助今天已显露头角的后现代科学。1930 年代以来,特别是 1980 年代以来,想借助易学的某些观点促进新科学诞生的种种努力,至今尚无一例成功,但不能因此断言这种努力永无成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