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动植物分类记载

自从秦汉时期岭南、南越和闽越等南方地区纳入朝廷统辖后以后,生物资源也不断传入内地,开阔了内地学者的眼界,增添了他们的生物学知识。

中原历代学者,用文字和图形记录了南方动植物的名称、类别、形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和经济价值等的“动物志”、“植物志”,是动植物学的基础,也是开发和利用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文献。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上林苑修建扶荔宫,将不少南方产的奇花异木种植在宫中。这些植物有菖蒲、山姜、甘蕉、留求子、桂、蜜香、指甲花、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子、柑橘等2000余种。

汉代扶荔宫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温室。虽然当时有的南方植物因南北水土气候迥异而未能移植成功,但对于人们植物学知识的积累和植物新种驯化水平的提高都有巨大影响。

至东汉时期,内地的学者对南部边陲的动植物资源有了更多的了解。伏波将军马援在从交趾回来时,便从当地带回许多薏苡种子。另外,东汉朝廷还在岭南设有“橘官”以贡御橘。

东汉时期,南方的物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意,一些旅行家和地方官员也开始对南方的奇花异果加以记载和描述,从而出现了各种“异物志”和“异物记”之类著作。

这些“志”和“记”实际上就是对南方动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的成果。它具有一定的植物学水平。

我国最早的一部“异物志”是东汉时期学者杨孚作的《异物志》。他的著作又称《南裔异物志》。原书已佚,散见于后世征引的内容中只有翠鸟、鸬鹚、孔雀、橘、荔枝、龙眼等几种动植物,文字记载简略。

他的作品是这一类型的开山之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杨孚以后,出现了多种“异物志”著作。三国吴人万震在《南州异物志》中,介绍了椰树、甘蕉、棘竹、榕、杜芳、摩厨等植物。从描述的内容看,万震经过实地考察,对植物的描述细致形象。

如书中对椰树的习性、枝叶、果实及其皮肉构造都有客观的描写。他很恰当地将甘蕉归于“草类”,“望之如树”,“其茎如芋”。

对其棵大、叶长也有初步定量的描述。花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则用类比,果实的数量、根的形态,以及各品种果实形状的差异和味道的优劣,茎皮纤维的用途等都加以讨论。

这样的认识集中地体现了当时人们辨识植物特征的角度和方式。书中注重用途的记述,说明人们认识植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植物。

三国时期吴国丹阳太守沈莹所记的方物志《临海异物志》,主要记载吴国临海郡即现在的浙江省南部和福建省北部沿海一带的风土民情和动植物资源。此著作有相当部分的内容是记载动植物资源的。

《临海异物志》记述了近60种鱼,40多种爬行动物和贝壳动物,20余种鸟,20多种植物。

记载大多比较简要,动物一般记述某部分显著特征和生活节律,以及在物候方面的观察经验。在记有的20多种植物中,大部分是果树,主要记述果实的形状、味道、释名等。

除了“异物志”这一名称的著作外,还有其他一些与生物学有重要关系的方物、地记著作。这些著作多见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如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徐衷的《南方草物状》、裴渊的《广洲记》等。其中的《南方草木状》,是开发和利用动植物资源尤为重要的文献。

《南方草木状》主要记载广东省番禺、南海、合浦、林邑等地的植物。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记述南方植物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地方植物志。

这部书共分3卷:卷上叙述草类,有甘蕉、耶悉茗、茉莉花、豆蔻花、鹤草、水莲、菖蒲、留求子等29种;卷中叙述木类,有榕、枫香、益智子、桂、桄榔、水松等28种;卷下叙述果类和竹类,果类有荔枝、椰、橘、柑等17种,竹类有云丘竹、石林竹、思摩竹等6种。全书共记述植物80种。其中大多数是亚热带植物。

《南方草木状》依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描述了它们的形态、生活环境、用途和产地等,文字相当生动简练。

例如书中说:“椰树,叶如栟榈,高六七丈,无枝条。其实大如寒瓜,外有粗皮,次有壳,圆而且坚,剖之有白肤,厚半寸,味似胡桃,而极肥美。有浆……”寥寥几句话,把椰树的形态和果实等描述得相当逼真。

《南方草木状》还首次记载了我国劳动人民利用益虫防除害虫的生物防除法。

书中介绍,当时广东一带栽培的柑橘有很多害虫,种柑橘的人普遍知道用一种蚂蚁来防除。这种蚂蚁能在树上营巢,专吃柑橘树上的害虫,因此经常有人从野外捉这种蚂蚁来卖给管理果园的人作为一种职业。

从《南方草木状》还可以看出,我国早在三国时期就已开始出现实物绘图。书中“水蕉”条说:“水蕉如鹿葱,或紫或黄。吴永安中,孙休尝遣使取二花,终不可致,但图画以进。”

看来当时的植物图已能真实地反映植物的性状,为后世鉴定植物学名提供了依据。

《南方草木状》对我国古代植物学的发展有比较大的影响。宋代以后,曾被许多花谱、地志所征引,特别是后世本草学著作引用更多。这部书还传播到国外,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植物学著作,是解决植物学若干问题的重要文献之一。

汉代以后出现的这许多地方志、记,不但内容新颖,翔实可据,而且涉及面广,叙述水平高,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它们的传播对于我国南方地区的人民认识和利用这些生物资源有重要的作用。

和上述偏重记载某一地区物产的著作不同,我国古代还出现一些全国性的物产志。这些物产大多与生物有关,在生物学史占有一定的地位。

在这些泛记全国各地物产的“志”中,以西晋时期郭义恭《广志》影响最大。记有全国特别是经开发后东南和西南以及漠北传入的各类有用植物、动物等。原书也已散佚,经后人辑出的有260多种。大部分与动植物有关,包含大量翔实切用,值得珍视的生物学资料。

《广志》对生物产品的记载,包括名称、产地、形态、生态、习性、用途等。

其中记述的动物有宛鹑、雉鹰、菟鹰、野鸭等;植物则有粱、秫、各种粟、稻、豆、麦等粮食作物,薇芜、蕙、葙、地榆等药物,蓝草、紫草等染料,枣、桃、樱桃、葡萄、李、梅、杏、梨、柔、柿、安石榴、甘、荔枝、栗、木瓜、枇杷、椰、鬼目、橄榄、龙眼树、益智子、桶子、榠查、蒟子、芭蕉、胡桃、枳柜、系弥等果树,桂和木蜜等香料,姑榆、榔榆等用材木。

书中还首次记录了绿肥植物苕等,可以看出作者的知识非常广博。

《广志》对经济作物的描述较重视生长节律,器官颜色,果实大小、构造、风味等。

比如书中对荔枝是这样描述的:“树高五六丈,如桂树。绿叶蓬,冬夏郁茂。青华朱实。实大如鸡子,核黄黑,似熟莲子,实白如脂,甘而多汁,似安石榴,有甜酢者。夏至日将已时,翕然俱赤,则可食也。一树下子百斛。”

作者还注意比较不同产地的各种物产品质的优劣。这方面的记载,对我国园艺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广志》一书,记载真实、描述准确,对后世有一定影响,曾被北魏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及历代的本草著作大量引用。

[旁注]

上林苑 是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38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有多种功能和游乐内容。今已无存。上林苑既有优美的自然景物,又有华美的宫室组群分布其中,是包罗多种多样生活内容的园林总体,是秦汉时期建筑宫苑的典型。

交趾 又名“交阯”,中国古代地名,位于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后来武帝在全国设立十三刺史部时,将包括交趾在内的7个郡分为交趾刺史部,后世称为“交州”。

杨孚 字孝元,东汉时南海郡番禺人,就是现在的广州市海珠区。汉议郎学者。他著有南海郡人第一部学术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地区性的物产专著《南裔异物志》。该书详细记载了古代岭南物产及风俗,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沈莹 三国时期吴国将军,曾任左将军,丹阳太守。沈莹所著作的《临海水土志》,对当时的台湾人民的生活有详细的描写。不过沈莹所著该书,本是已散失不全,只因为在宋代的《太平御览》卷780《东夷传》引用其一部分,所以才流传下来。

嵇含 (262年~306年),西晋时期的文学家及植物学家。所著《南方草木状》,是我国现存古代最早的植物学文献之一,将别人讲述的岭南一带的奇花异草,巨木修竹,笔记下来,整理、编辑而成。是世界上最早的区系植物志。

贾思勰 南北朝时期北魏农学家。所著《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我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系统农书,在我国农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阅读链接]

西汉上林苑可称是一个庞大的离宫组合群,用以供帝王休息、游乐、观鱼、走狗、赛马、斗兽、欣赏名花异木。

上林苑有引种西域葡萄的葡萄宫,有养南方奇花异木如甘蕉、蜜香、龙眼、荔枝、橄榄等的扶荔宫。据文献记载,当时自各地移来的奇特花木多达2000余种,表明当时我国的园艺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

作为山水的意象,上林苑自然还拓有河池,如昆明池、镐池、祀池、麋池、牛首池、蒯池、积草池、东陂池、当路池、大一池、郎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