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经》记载的鸟类

《禽经》全文3000余字,是作者在参阅前人有关鸟类著述的基础上,总结了宋代以前的鸟类知识,包括命名、形态、种类、生活习性、生态等内容。

《禽经》尽管其体例结构简单,内容也稍嫌粗糙,但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鸟类分类学著作,仍有其较大的意义。

很早以前,蜀国有个国王叫做望帝。他爱百姓也爱生产,经常带领四川人开垦荒地,种植五谷,把蜀国建成为丰衣足食的“天府之国”。

有一年,在湖北的荆州的一只大鳖成了精灵,随着流水从荆水沿着长江直往上浮,最后到了岷江。

当鳖精浮到岷山山下的时候,他便跑去朝拜望帝,自称为“鳖灵”。

望帝听他说有治水的本领,便让他做了丞相。

鳖灵将汇积在蜀国的滔天洪水,顺着3500米长的河道,引向东海去了。蜀国又成了人民康乐、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国。

望帝是个爱才的国王,他见鳖灵为人民立了如此大的功劳,才能又高于自己,便选了一个好日子,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将王位让给了鳖灵,这就是丛帝,而他自己隐居到西山去了。

鳖灵做了国王,一开始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可是,后来居功自傲,变得独断专行起来。

消息传到西山,望帝老王非常着急,决定亲自进宫去劝导丛帝。百姓知道了这件事,便一大群一大群地跟在望帝老王的后面,进宫请愿。

丛帝远远地看见这种气势,认为是老帝王要向他收回王位,便急忙下令紧闭城门,不得让老帝王和那些老百姓进城。

望帝老王无法进城,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帮助丛帝清醒过来,治理好天下。于是,他便化为一只会飞会叫的杜鹃鸟了。

那杜鹃扑打着双翅飞呀飞,从西山飞进了城里,又飞进了高高宫墙的里面,飞到了皇帝御花园的楠木树上,高声叫着:“民贵呀!民贵呀!”

丛帝原来也是个聪明的皇帝,他听了杜鹃的劝告,明白了老王的善意,便像以前那样体恤民情,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好皇帝。

可是,望帝已经变成了杜鹃鸟,他无法再变回原形了,而且,他也下定决心要劝诫以后的君王要爱民。于是,他化为的杜鹃鸟总是昼夜不停地对千百年来的帝王叫道:“民贵呀!民贵呀!”

由于以后的帝王没有几个听他的话的,所以,他苦苦地叫,叫出了血,把嘴巴染红了,还是不甘心,仍然在苦口婆心地叫着“民贵!”

后代的人都为杜鹃的这种努力不息的精神所感动,所以,世世代代的四川人,都很郑重地传下了“不打杜鹃”的规矩,以示敬意。

这个故事在《禽经》中也有记载。《禽经》进一步解释说:“江左曰子规,蜀右曰杜宇,瓯越曰怨鸟。”又说,“杜鹃出蜀中,春暮即鸣,田家候之,以兴农事。”

《禽经》原题作者是师旷,晋代文学家张华作注。师旷字子野,冀州南和人,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是著名音乐家,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

最早引出《禽经》的是宋代陆佃的《埤雅》,所以一般都认为该书可能是唐宋时期别人托名所作。但即使《禽经》作于唐宋时期,也仍然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鸟类学著作,距今也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

其实,《禽经》不单是记载了杜鹃的各方面情况,还有其他鸟类,比如鹗、鹏、鹞、鱼鹰、鸬鹚、翡翠、锦鸡、戴胜、黄鹂、鹤、鹈鹕、鸬鸠、伯劳、鹡鸰、鹦鹉等多种。这些鸟类大多数和现在所知种类相同。

《禽经》坚持以传统的“物化说”来看待鸟类的变化发展。对鸟的命名继承了传统的命名法。

比如以形、色特征来命名的有翡翠鸟、锦鸡、山鸡等。翡翠是我国古代一种鸟的名字,其毛色十分艳丽。通常有蓝、绿、红、棕等颜色,一般雄鸟为红色,谓之“翡”,雌鸟为绿色谓之“翠”。

翡翠鸟是一种很美丽的宠物,其羽毛非常漂亮可以做首饰。所以《禽经》记载“背有彩羽曰翡翠”。

锦鸡形状像小鸡、大鹦鹉,背部有黄、红两种纹理。雄鸟头顶、背、胸为金属翠绿色,雌鸟上体及尾大部棕褐色,缀满黑斑。这些体态特征,在《禽经》中被描述为“股有彩纹曰锦鸡”。

山鸡又叫“野鸡”、“雉鸡”。性情活泼,善于奔走而不善飞行,喜欢游走觅食各种昆虫、小型两栖动物、谷类、豆类、草籽、绿叶嫩枝等。它的颜色,在《禽经》中被描述为“尾有彩毛曰山鸡”。

《禽经》还以行为动作命名,如“鸷鸟之善博者曰鹗”等。鹗又叫“雎鸠”、“鱼鹰”,属于雕类。体形像鹰,呈土黄色,眼眶深陷,喜欢寻鱼。会在水面上飞翔捕鱼,生活在江边。用盘旋和急降的方法捕食水中的鱼。

《禽经》一书中记有60余种鸟类,其中有许多都是以往著作中所未提及的新增种类。比如鸥、白鹇、信天翁、白厥鸟等。

在《禽经》一书中,作者对鸟类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都有记述。例如对黄鹂,就举了几个异名:“鸽鹒、黧黄、黄鸟也。亦名楚雀,亦名商庚,今谓之黄鹂。”并且解释了有些异名的来历。有利于人们的识别。

全书注重以生态记述为主。对鸟类的食性、筑巢、育雏、迁徙等复杂行为,以及鸟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记述非常详细。

书中细致地观察了一些鸟类的栖息地,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如戴胜“树穴,不巢生”,鳽“冬适南方,集于河干之上……中春寒尽,故北向,燕代尚寒,犹集于山陆岸谷之间”,“山鸟岩栖”,“原鸟地处”等。

对不同鸟类在对季节气象的反映也做了记载。如肃鸟霜鸟“飞则陨霜”,鸢类“飞翔则天大风”,泽雉“啼而麦齐”,鸥“随潮而翔,迎浪蔽日”。

在书中还可看到,鸟因食性不同,也会导致其形态结构的差异。如“物食长啄”、“谷食短啄”、“搏则利嘴”、“鸣则引吭”。

意思是食肉的鸟嘴较长,食谷物的鸟嘴较短,善于搏击的鸟嘴尖利,善于鸣叫的鸟脖子较长。可见鸟类具有适应性,表明这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由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禽经》对鸟类的名称、种类、形态特征、生理活动、生活习性、生态表现诸方面都有比较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颇有见地。对人们研究和玩赏鸟类都有参考作用,它所提供的早期鸟类信息,更是无可替代。

可以称是我国古代关于鸟类知识的一本小型的百科全书。

[旁注]

望帝 传说战国时蜀王杜宇,号望帝。望帝当国王的时候,很关心老百姓的生活,因此百姓对他十分拥护。后因水灾让位退隐山中,将帝位传给丛帝,化作杜鹃,劝丛帝爱民,终因日夜悲鸣,泪尽继而流血。后因用作杜鹃的别称,望帝啼鹃。

丛帝 名鳖灵。在治水上,鳖灵显示出过人的才干。他带领民众治理洪水,打通了巫山,使水流从蜀国流到长江,使水患得到解除,蜀民又可以安居乐业了。鳖灵在治水上立下了汗马功劳,杜宇十分感谢,便自愿把王位禅让给鳖灵,鳖灵受了禅让,号称开明帝,又叫“丛帝”。

师旷 (公元前572~公元前532年),又称“晋野”,山西省洪洞人。春秋时期著名乐师。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他艺术造诣极高,民间附会出许多师旷奏乐的神异故事。

鳽 一种水鸟,即“鵁鶄”,也叫“池鹭”。系典型涉禽类,体羽在胸、喉部白色,头和颈栗红色,背羽紫黑色。池鹭喜活动于沼泽、稻田、鱼塘、湖泊河流的浅水处,在水中趟水行走觅食,栖息于竹林、树林的枝干中,有时三五只小群活动。

[阅读链接]

据说唐代贞观末年有个叫黎景逸的人,家门前的树上有个鹊巢,他常喂食巢里的鹊儿,长期以来,人鸟有了感情。

有一次黎景逸被冤枉入狱,令他倍感痛苦。一天,黎景逸喂食的那只鸟突然停在狱窗前欢叫不停。他暗自想大约有好消息要来了。果然,3天后他被无罪释放。

原来,是喜鹊变成人,假传圣旨,救了主人。

由于有这类故事的印证,喜鹊成为好运与福气的象征。它还出现在《禽经》中,如书中记载:“仰鸣则阴,俯鸣则雨,人闻其声则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