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类植物的研究
我国造园有悠久的历史,隋唐宋时期是园林建造异常兴旺的一个时期。园林的发展也带来对园林植物认识的深入和研究的繁荣。
大规模地收集园林植物和珍稀动物来布置园圃,客观上对人们集中认识这些动植物生活规律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动植物引种驯化经验的积累和园林艺术水平的提高。
隋炀帝杨广即皇帝位后,修建了洛阳西苑,其苑甚是宏伟,据说周长达140多千米。
接着隋炀帝三下江南,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奇花异卉和珍禽异兽,将它们被种植和养殖在园圃中。
唐代的大型皇家园林,基本是沿用隋代的。这一时期的许多官僚有颇具规模的私园。其中也引种有大量的观赏植物。
唐初宰相王方庆的《庭园草木疏》一书,专记载园林植物。这本著作久已失传,现在一些丛书所收的寥寥数条,显然是从《酉阳杂俎》中抄来的。
在王方庆著作的启发下,中唐宰相李德裕根据自己的私园平泉庄,写下了《平泉山居草木记》一书,堪称为平泉庄的“植物名录”。
平泉庄是李德裕在洛阳城外约15千米处营造的一座私园。
李德裕出身世家,一生酷爱嘉树芳草、奇石。他营建这座园林时,费尽心机收罗植物名品,以期传流后世,陶冶子孙的情操,增加他们的博物学知识。
据乾宁年间崇文馆校书郎康骈《剧谈录》记载,平泉庄“卉木台榭,若造仙府”。李德裕是当时的权臣宰相。“远方之人,多以弄物奉之”。
据李德裕自己的记载,园中有金松、琪树、香柽木、四时杜鹃、碧百合等上百种。这些植物主要来自江浙、湖广一带,大多是园林珍品,以木本植物为主。收罗之全面,也称得上穷极天涯,令人叹为观止。
即使是后世的名园,也很少能在收集珍品植物方面望其项背。
经过唐代的积累,宋代人对园林植物的了解、认识更为具体和深入。不但各园记载有大量的植物,而且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园林植物专谱。其中一些有较高的植物学价值。
向全国征集园林植物的做法,在宋徽宗时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据宋徽宗所写《御制艮岳记》等文献记载,宋徽宗在营建艮岳时,不但仿照自然山水叠成各种山岩沟壑,造就许多亭榭楼阁,而且还派官吏到全国各地收集观赏植物和珍奇动物。
宋徽宗从南方等地移来的植物中有枇杷、橙、柚、橘、柑、荔枝、金蛾、玉羞、虎耳、凤尾、素馨、末莉、含笑等。在这个巨大的皇家苑囿中,造园者别出心裁地开辟专圃种植植物和放养动物。
有植梅万棵,芬芳馥郁的萼绿华堂。人工湖上,凫雁浮泳水面,栖息石间,不可胜计。水边还种有大片苍翠蓊郁的竹林。
艮岳西部的药寮,人参、白术、枸杞、菊花、黄精、芎等生长茂盛。仿农舍的西庄,种植有常见的农作物和一些观赏的攀援植物,颇有乡居风味。在蜿蜒的山腰上,密植青松,号为“松岭”。
可以看出,这里的植物安排非常注意模仿自然,但更精练和概括,突出体现了我国自然山水园林的艺术特点。其中也包含着建园者对植物生态习性和生理特征的深刻理解。
北宋文学家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一书,记有大量私园中所栽植植物的情况。
如“天王院花园子”没有什么园亭建筑,但却种了几十万棵牡丹。“李氏仁丰园”中种有众多的各类花木。园主的嫁接技术很高,可以“与造化争妙”。
园中“桃李梅杏莲菊各数十种;牡丹芍药至百余种”。还有“紫兰茉莉琼花山茶之俦”。“归仁园”种植大量的牡丹、芍药、竹和桃李。
“丛春园”是以桐、梓、桧、柏等乔木为主,环溪栽种各类花木和松桧。
从书中的记述可以看出,当时洛阳不但荟萃了大量的花木,而且引种、栽培、嫁接的水平都很高,所以一些南方的植物如茉莉、山茶等才能在那里生长。
随着洛阳园林的兴盛,宋代还出现专记这里花木的著作。著名的有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和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
《洛阳花木记》列举了各种花的花色,记牡丹109种,芍药41种,杂花82种,各种果子花147种,刺花37种,草花89种,水花19种,蔓花6种。
在记载花品之后,又载有四时变接法、接花法、栽花法、种子法、打剥花法、分芍药法等篇。记述很详尽。
《洛阳牡丹记》分3篇:
一是《花品叙》,列出牡丹品种24个。指出牡丹在中国生长的地域,认为“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
二是《花释名》,解说花名由来:“牡丹之名或以氏或以州或以地或以色或族其所异者而志之”。
列举了各品种的来历和主要的形态特征,说珍贵的品种姚黄、魏花被尊之为“花王”、“花后”。花型已有单叶型、千叶型的区分;花色已有黄、肉红、深红、浅红、朱、砂红、白、紫、先白后红等。并记述了牡丹由药用本草扩展为花卉观赏的历程。
三是《风俗记》,记述洛阳人赏花、种花、浇花、养花、医花的方法;并说为将花王送到开封供皇帝欣赏,采用了竹笼里衬菜叶及蜡封花蒂的技术。
除上述两书外,宋代关于园林动植物的其他著还有:蔡襄的《荔枝谱》、陈翥的《桐谱》、刘攽的《芍药谱》、王观的《芍药谱》、刘蒙的《菊谱》、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王贵学的《兰谱》、范成大的《范村梅谱》和《范村菊谱》、韩彦直的《桔录》等。
这些作品,都为当地或自种名花、名果和树木作记作谱,可谓风气盛行。
宋代在促花开放的控温技术方面也有很大的进展,这反映在《齐东野语》一书记载的“堂花”技术中。
“堂花”是指通过人工处理,催发植物提前开放的花。主要是通过改变小气候来实现的。《齐东野语》详细地记述了温室内的布置,施肥灌溉和加热煽风等技术。强调要因花而异地采取措施。
如秋天开的桂花就不能和其他春花一概而论。它应该加些类似秋天气候的凉爽处理,才能达到其开放的目的。这些都说明当时人们对植物开花时的生理要求已有粗浅的认识。
[旁注]
隋炀帝杨广 (569年~618年)。隋代第二位皇帝,谥号“炀皇帝”、“闵皇帝”、“明皇帝”,庙号世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城,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王方庆 (?~702年)。东晋时期宰相王导的后裔,雍州咸阳人,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唐代宰相。王方庆酷爱书法,又兼王羲之后人,对书法自有一番建树,著有《王氏八体书范》、《王氏工书状》等。所著《庭园草木疏》专记园林植物。
李德裕 (787年~849年),唐代中期著名政治家、诗人。在唐文宗和唐武宗开两度为相。执政期间外平回鹘、内定昭义、裁汰冗官、协助武宗灭佛,功绩显赫。据说李德裕发明了中国象棋。
宋徽宗 (1082年~1135年),是宋代第八位皇帝。赵佶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宋徽宗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位于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县东南。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
艮岳 宋代的著名宫苑。1117年兴建,1122年竣工,初名“万岁山”,后改名“艮岳”、“寿岳”,或连称“寿山艮岳”,也称“华阳宫”。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后被拆毁。宋徽宗赵佶亲自写有《御制艮岳记》,艮为地处宫城东北隅之意。
李格非 (约1045年~约1105年),山东省济南历下人。北宋时期文学家。女词人李清照之父。所著《洛阳名园记》是有关北宋时期私家园林的一篇重要文献,对所记诸园的总体布局以及山池、花木、建筑所构成的园林景观描写具体而翔实,可视为北宋时期中原私家园林的代表。
周师厚 (1031年~1087年),北宋时鄞人,就是现在的浙江省鄞县高桥镇新庄村。周师厚是名臣范仲淹的侄女婿。历提举湖北常平、通判河南府及保州,仕至荆湖南路转运判官,正五品。著有《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记载各种各花异卉,洛阳牡丹109种。
欧阳修 (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就是现在的江西省永丰县。北宋时期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蔡襄 (1012年~1067年)。宋代政治家、书法家、茶学专家。卒赠礼部侍郎,谥号“忠”。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所著《荔枝谱》为记述荔枝最详细的一种,是研究荔枝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陈翥 (982年~1061年),安徽省铜陵县贵上耆土桥人,即现在的钟鸣镇。60岁时,他在家中数亩山地植泡桐数百棵专事研究,后撰成《桐谱》,对各种以桐为名的植物之间差别的描述,为后人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这些经济树木提供了依据。
[阅读链接]
传说唐宪宗年间,韩愈因谏迎佛骨“舍利子”被贬潮州任刺史,其侄儿韩湘子助他平安到达潮州后,帮助其驱赶鳄鱼,使潮州人民免受鳄鱼危害之苦。
韩湘子是“八仙”之一,他助其叔父韩愈诸事办妥之后,便告别叔父回返天庭。
后来在明代成化年间,韩湘子又来到潮州,从百果大仙那里要来橄榄树种,以嫁接技术在潮州栽培。然后顺手将果箩丢下,只见此箩飘落在官坑村的一片空地上,瞬间化为一座山。后来人们便将此山叫“浮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