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免疫创举人痘接种法

免疫学的发明,是近代医学发展的里程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巨大标志,也是人类对自身生理奥秘探索的一项重要成就。

我国是免疫学的发祥地,免疫思想很早就已萌发。我国古代医师在医治天花的实践中,用人痘法来预防天花。这是最早的免疫学实践,这在当时是一项伟大的创举。

宋真宗年间,天花的流行比较严重。当时的丞相王旦一连生了几个子女,都死于天花,待到老年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王素。

王旦担心儿子重遭不幸的病害,于是召集了许多医师来商议,请他们提供防治痘疮的方法。当时有人提议,说四川峨眉山有一个“神医”,用“仙方”种痘,百不失一。

王旦立即派人把道士请回了府中。

医生对王素做了一番检查后,摸着他的头顶说,这个孩子可以种痘,次日即为他种了。第七天小孩身上发热,12天后种的痘已经结痂。

这次种痘效果很好,后来王素活了67岁。

这种“仙方”其实并不是什么神丹妙药,而是用天花病人身上的干痂研磨成的粉末。把这种含有天花病毒的粉末吹入小孩的鼻内,他就会染上轻度天花。这样,体内有了抵抗力,就不会再得天花了。

古代把天花称为“痘”,把峨眉山“神医”的这种预防方法称为“种痘”。

其实,“种痘”技术是我国医学注重防疫学的悠久传统的必然结果,古代的贤哲和医学先驱们都曾经阐述了防疫思想观念。我国古代文物书籍里,记载有人们观察到的与流行病有关的一些事实:

《周易·下经》记载:“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意思是说,君子要注意疾病而加强预防。

《淮南子·卷十六》记载:“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意思是说,优秀的医生,常常治疗无病之病,所以疾病极少发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病已形成而后给以医药,不是太晚了吗?

晋代医药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有治疗狂犬病的医方:“取脑傅之,后不复发。”他提出打死疯狗,取出其脑浆敷在病人伤口上的治疗方法,初步体现了近代免疫学的思想。

隋代医学家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里记载用携带斑疹伤寒病原体的羔螨研成粉末来治疗“射工候”即恙虫病。这虽然是治疗,但与免疫原理是相通的。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则把生疮病人的血汁、脓汁以小刀接种于健康人的皮下以防治疮疖。

这些记载表明,古代人们对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以后,我国免疫思想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就是对天花的防治。

早在上古时期,人类就饱受天花危害。公元前1000多年,无情的天花就席卷了古埃及,尼罗河畔的居民难逃厄运,就连法老拉美西斯五世也不能幸免,在他的木乃伊面部,就有着点点天花瘢痕。

西汉时期,天花传到了我国。

至东晋时期,在一次战役之后,因为首先是在俘虏中发现此痘,所以古人把它叫做“虏痘”。

唐宋时期,由于交通发达,车来人往,天花在我国的流行也日益广泛,不仅普通百姓深受其害,皇宫里也有传染。后来清代的顺治皇帝驾崩时年仅24岁,得的就是天花病。

几千年来,人类受尽天花的折磨,难道就没有什么办法来战胜这“死神的忠实帮凶”吗?人们一直在思考着,盼望着,世界各地的医学家们也在努力研究着。而最早取得成功的,要算我们中国。

人们注意到:在天花流行过程中,凡患过天花而康复的人,就不会再得此病。所以,有人便尝试着取天花病人身上的脓沾在针尖上,然后再刺在没得过天花的人的皮肤里。结果发现,这人就会得一次轻微的天花,待其康复后就不会再被传染。

这就是祖国医学传统的“以毒攻毒”学说的实际应用。

我国古代医家就是据此创造了预防天花病的“人痘接种法”。

在1884年武荣纶与董玉山合撰的《牛痘新书》中写道:“考上世无种痘诸经,自唐代开元年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这是预防天花的最早记载。

明代,人痘接种法已推广到全国,技术也逐渐完善。明代隆庆年间,我国已经有了从人体上精选的毒性很小的“太平痘苗”。当时接种的方法也有很多,归纳起来有痘浆法、痘衣法、旱苗法和水苗法。

痘衣法是取天花患儿贴身内衣,给健康未出痘的小儿穿着两三天,以达种痘之目的。一般在着衣9天至11天时始发热,为种痘已成,此法成功率低。若成功者,发热、出痘证候较缓,不致发生危险。

痘浆法是取天花患儿的新鲜痘浆,以棉花蘸塞入被接种对象的鼻孔,以此引起发痘,达到预防接种的目的。因本法需直接刺破儿痘,病家多不愿接受,故在古代也较少用。

旱苗法是取天花痘痂研极细末,置曲颈根管之一端,对准鼻孔吹入,以达种痘预防天花的目的。一般至7天而发热,为种痘已成。此法以其简便而多用,但因苗入刺激鼻黏膜,鼻涕增多,往往冲去痘苗而无效,后多不用。

水苗法是取痘痂二三十粒,研为细末,和净水或人乳三五滴,调匀,用新棉摊薄片,裹所调痘苗在内,捏成枣核样,以线拴之,塞入鼻孔内,12小时后取出。通常至7天发热见痘,为种痘成功。

此法为我国古代人痘接种法中效果最好的。可达到预防天花的目的,即便发病,也可起到减轻病情,避免产生危重的病情。

上述4种方法,痘衣法和痘浆法比较原始,旱苗法和水苗法都是用豆痂作为痘苗,虽然方法上比痘衣法和痘浆法有所改进,但仍是用人工方法感染天花,有一定危险性。

后来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如果用接种多次的痘痂作疫苗,则毒性减弱,接种后比较安全。

清代朱奕梁《种痘心法》有了关于“熟苗”选种的记载:用生苗接种小儿后,挑选毒性小而出痘好的痂皮再接种另一小儿,如此挑选,接种7次,生苗就成熟苗了。熟苗的防病效果好,危险性也小。

这种对人痘苗的选育方法,完全符合现代制备疫苗的科学原理。它与今天用于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定向减毒选育、使菌株毒性汰尽、抗原性独存的原理,是完全一致的。

我国人痘接种法也随着国际交往而传到了国外。17世纪末,先后传到了俄国和土耳其。

当时的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夫人蒙塔古因患天花而留下麻脸,十分痛苦。

她在君士坦丁堡看到当地孩子的种痘效果很好,就在1717年给自己的儿子也种了人痘,后来,她随丈夫回到英国,便把这种中国的人痘接种法传到了英国。英国国王知道这件事后,还特地表彰了蒙塔古夫人。

不久,我国的人痘接种法又由英国传到了欧洲各国和印度,直至世界各地。

我国的人痘接种术,可以说是人类免疫学的先驱,它为人类的免疫预防科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旁注]

宋真宗 (968年~1022年),宋代第三位皇帝,谥号“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在位期间,与契丹人于澶渊定盟和解,历史上称“澶渊之盟”。此后,北宋时期进入经济繁荣期。

葛洪 (284年~364年或343年),晋丹阳郡句容人,即现在的江苏省句容县。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

巢元方 隋代医家。隋代太医博士。创“补养宣导”法。广泛运用导引法于医疗。对发展医疗体操有积极贡献。610年,奉诏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50卷,分67门,1720论,是我国第一部专论疾病病因和证候的专书。

顺治皇帝 (1638年~1661年),爱新觉罗·福临。满族。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6岁继位。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为巩固清王朝统治作出了贡献,初创了清王朝走向强盛的新局面。

卡介苗 是一种用来预防儿童结核病的预防接种疫苗。接种后可使儿童产生对结核病的特殊抵抗力。发明者是由两位法国学者卡迈尔与介兰,故名。卡介苗接种的主要对象是新生婴幼儿,接种后可预防发生儿童结核病,特别是能防止那些严重类型的结核病,如结核性脑膜炎。

[阅读链接]

康熙能当上皇帝还多亏了天花,这其中有个故事。

当时已经知道,得过天花的人就不会再得了,也就是现在说地获得了终身的免疫力。由于清代有多位皇帝因天花而殒,所以在选择由哪一位皇子来继承皇位的时候,最终选择了玄烨。

1681年,康熙命官员去江西招募种痘医师,朱纯嘏成为第一个为皇家种痘的医师,被康熙派往东北地区49旗和喀尔喀为满蒙官员之子孙种痘。

由于康熙坚决推广人痘接种,这次种痘甚为成功,天花流行的猖獗势头被遏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