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昆虫寄生现象研究

昆虫寄生是指昆虫中的一些种类,在一个时期内或终身附着其他动植物体内或体外,并以摄取寄主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存,从而使寄主受到损害的昆虫。

古代很早就观察到昆虫的寄生现象。古代学者对寄生虫,以及螨虫、蛹虫、螟蛉等寄生现象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这在当时世界上是少有的。

据《三国志》记载,华佗有一次遇见一个喉咙被东西塞住的病人,断定是寄生虫病,并告诉他买些腌制的韭菜酱,吃了就会好。患者照办,果然吐出一条大虫,病也就自然好了。

患者把虫子挂在车上去拜谢华佗,进门看见华佗家墙的北面挂着同样的虫子数十条。原来当时得寄生虫的病人有很多,而且有的寄生虫竟然像蛇一样长。

华佗用韭菜酱治疗寄生虫病,无疑成为了千古佳话。这一方剂在现在治疗寄生虫病时也常常用到。

古代的时候缺医少药,寄生虫像蛇一样大,应该不足为怪。华佗能治好这么多的寄生虫病人,可见他对寄生虫病颇有研究。

我国早在上古时期,先民们就意识到自然界的毒虫对人的侵害。殷商甲骨文出现“蛊”字,就像很多虫子同蓄于器皿。《说文》:“蛊,腹中虫也。”腹中有虫,当会啮噬内脏,引起腹胀、腹痛、下血等症。

由此可见,我国在3000多年前已发现了人体内寄生虫,表明人们对毒虫进入体内作祟的猜想,此为对寄生虫病认识之始。

战国秦汉以来的许多古医籍记载了多种寄生虫病,涉及现在的人体寄生虫学所列的蠕虫病、原虫病和昆虫病,有的记载还属于世界首创。所记载防治寄生虫病的方法和药物,于今仍有实际意义。

其后,历经周秦汉唐各代,关于寄生虫病的证治积累渐丰,对多种虫体与虫病能细致地加以描述,有些发现属于世界首创。

比如隋代医学家巢元方等撰的《诸病源候论》中所称的“九虫”皆是蠕虫。其“九虫候”说道:

九虫者,一日伏虫,长四分;二日蛔虫,长一尺;三日白虫,长一寸;四日肉虫,状如烂杏;五日肺虫,状如蚕;六日胃虫,状如蝦蟆;七日弱虫,状如瓜瓣;八日赤虫,状如生肉;九日蛲虫,至细微,形如菜虫。

对于人群的感染和发病的情况,巢元方进一步指出:

人亦不必尽有,有亦不必尽多,或偏有,或偏无者。此诸虫依肠胃之间,若腑脏气实,则不为害,若虚则能侵蚀,随其虫之动而能变成诸患也。

表明人群寄生虫的感染率很高,但也有未感染者。虫病的症候表现又与感染者脏腑虚实状态有密切关系。这些观点,体现了中医发病学重视正邪双方斗争的一贯理论。

古代医籍对虫病的症候描述及其分型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其治疗方法也多是行之有效的。一批疗效很高的驱虫或杀虫药,经千百年的实践认识,被确定下来,有的至今仍在使用,并经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新一代药品,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

除了人体寄生虫研究外,对自然界昆虫寄生的现象,我国古代也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比如春秋时期的《列子·汤问》记载:“焦螟群飞而集于蚊睫,弗相触也。栖宿去来,蚊弗觉也。”

意思是说:有一种叫焦螟的虫,平常结群生活在蚊子的睫毛上,焦螟之间没有身体接触,蚊子也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焦螟也称“焦冥”,是传说中一种极小的虫。据当代昆虫学家研究,它可能是一种寄生性的螨类,可见我们祖先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观察到有一种螨虫会寄生在蚊虫身上。

《尔雅》一书中提到寄生蝇,叫“蠁”,是古人在养蚕生产实践中发现其有寄生生活的现象。

晋代郭璞在为《尔雅》作注时说,“蠁”还有一个名字叫“蛹虫”。宋代陆佃《埤雅》中的记载,蠁这种寄生蝇在蚕身上产卵等到蚕吐丝成茧时,蝇卵便生在蚕蛹中孵化为蝇蛆虫,俗称之为“蠁子”,这种蝇蛆钻进土中,不久就化为蝇。

明代生物学家谭贞默经过亲身观察,不仅验证了前人记载的正确,而且指出这种寄生蝇是在蚕体背部产卵的,所有的卵都要化为蝇蛆,吮食蚕蛹体组织,最后钻出,化为成虫,即蝇。

古代人所说的蠁虫,实际上就是多化性的蚕蛆蝇。它的幼虫寄生于蚕体,便造成了家蚕蝇蛆病害。明代谭贞默曾经正确地指出,受蚕蛆蝇寄生为害的主要是夏蚕。

夏蚕中有7/10的蚕蛹有蝇蛆寄生,所以不能正常发育,只有3/10的蚕蛹能正常发育成熟。可见其对蚕业生产为害之烈。

由此可以看出,郭璞之所以又把蠁叫做“蛹虫”,是因为这种寄生蝇是蚕的主要虫害之一,而它的幼虫在离开蚕体之前,多半是生活在家蚕生活史中的蛹期,即蛹变为成虫以前的一段时期。所以蛹虫有蛹中之虫的意思。

这说明我国至迟在晋代,人们就已知道蚕蛆蝇的寄生生活。

螟蛉是青虫,是一种昆虫的幼虫;蜾蠃就是细腰蜂,是蜂的一种。《诗经》中有“螟蛉有子,蜾蠃负之”的诗句。从诗句中可以看出,早在30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观察到了细腰蜂有捕捉其他昆虫幼虫的习性。

捕捉来幼虫作什么用呢?

在先秦的著作中没有说明。后来的学者对此有各种解释,有的学者如汉代扬雄就认为,细腰蜂捉来死的青虫,便对它念咒:“像我!像我!”时间长了,死青虫就变成了细腰蜂。后来有不少学者都相信扬雄的说法。

事实上,这个观察不仔细,还不了解事物的本质。但是也有些学者,不相信扬雄的看法,他们通过亲自考察,逐步解开了“螟蛉有子,蜾蠃负之”的秘密。

南北朝时期医学家陶弘景,不相信蜾蠃无子,决心亲自观察以辨真伪。他找到一窝蜾蠃,发现雌雄俱全。这些蜾蠃把螟蛉衔回窝中,用自己尾上的毒针把螟蛉刺个半死,然后在其身上产卵。

原来螟蛉不是义子,而是用作蜾蠃后代的食物,蜾蠃是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陶弘景通过有针对性的观察,揭开了这个千年之谜。

陶弘景说还有一种是钻入芦管中营窠的蜂,它是捕取草上的青虫作为后代食粮的。

其后,宋代本草学家寇宗奭已经观察到细腰蜂是将卵产在被捕捉的青虫身上的。明代官员、诗人皇甫汸在《解颐新语》一书中指出,螟蛉虫在窠内并没有死,但也不能活动。他还精细地观察到,如果被获物是蜘蛛的话,那么蜾蠃是将卵产在蜘蛛的腹胁的中间,它和蝇蛆在蚕身上产卵是一样的。这些观察是完全正确的。

[旁注]

华佗 (约145年~208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

螨虫 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亚纲的一类体型微小的动物。螨虫成虫有4对足,一对触须,无翅和触角,身体不分头、胸和腹三部分,而是融合为一囊状体,有别于昆虫。虫体分为颚体和躯体,颚体由口器和颚基组成,躯体分为足体和末体。前端有口器,食性多样。

蜾蠃 属昆虫纲,胡蜂科,又名土蜂、蠮螉、细腰蜂。它长得像蜜蜂,但是比蜜蜂小得多。头部球形,触角细长,复眼卵形,有单眼三个。腹部七节,腰细。其巢多筑于树枝、树干、石上、地上及建筑物等处。蜾蠃有寄生习性。

扬雄 (公元前53年~公元18),西汉时期蜀郡成都人,即现在的四川成都郫县。西汉时期官吏、学者。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时期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

皇甫汸 (1497年~1582年),明代嘉靖时期长洲人,即现在江苏省苏州。明代官员,诗人。与皇甫冲、皇甫涍、皇甫濂、为四兄弟,人称“皇甫四杰”。著有《长洲艺文志》、《百泉子绪论》、《解颐新语》、《皇甫司勋集》等。

[阅读链接]

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做食物。古人误认为蜾蠃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

在古代汉语里称养子为“螟蛉子”,这从反面说明,收养者正如同蜾蠃,并不纯粹出于慈悲心肠。虽然螟蛉儿未必真能延续家族香火,但是年老之后需要有人奉养时,有养子当然就有了一条相对比较可靠的后路。也有更低调的追求,只为百年之后,坟头上有人烧一炷香,撒几张纸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