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图谱与专著的编撰

植物图谱是按类编制的植物图集,植物专著是植物领域的专题论著。明清时期的植物图谱和植物专著,展示了这一时期植物学的最高水平。

明清时期重要的植物图谱是朱橚的《救荒本草》,科学价值比较高的植物学专著或药用植物志是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在两部著作在我国古代生物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橚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实行分封制,于1370年,分封其九子为王,建藩于各战略要地,让他们震慑四方。朱橚被封为吴王。

朱橚年轻时期就对医药很有兴趣,认为医药可以救死扶伤,延年益寿。

他在云南期间,对民间的疾苦了解增多,看到当地居民生活环境不好,得病的人很多,缺医少药的情况非常严重。于是他组织本府的良医李佰等编写了方便实用的《袖珍方》一书。

朱橚深知编著方书和救荒著作对于民众的重要意义和迫切性,并利用自己特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在开封组织了一批学有专长的学者,如刘醇、滕硕、李恒、瞿佑等,作为研究工作的骨干,还召集了一些技法高明的画工和其他方面的辅助人员组成一个集体。

朱橚大量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又设立了专门的植物园,种植从民间调查得知的各种野生可食植物,进行观察实验。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出色的科研工作的领导者和参加者。

朱橚组织和参与编写的科技著作共4种,分别是《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在所有著作中,《救荒本草》以开拓新领域见长,成就也最突出。

《救荒本草》是我国早期的一部植物图谱,是一部专讲地方性植物并结合食用方面以救荒为主的植物志。它描述植物形态,展示了我国当时经济植物分类的概况。

书中对植物资源的利用、加工炮制等方面也作了全面的总结。对我国植物学、农学、医药学等科学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

《救荒本草》分上下两卷,记载植物440种,分为5部:草部245种,木部80种,米谷20种,果部23种,菜部46种。其中出自旧本草的138种,并注有“治病”两字,新增加的276种。

《救荒本草》新增的植物,除开封本地的食用植物外,还有接近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太行山、嵩山的辉县、新郑、中牟、密县等地的植物。

在这些植物中,除米谷、豆类、瓜果、蔬菜等供日常食用的以外,还记载了一些必须经过加工处理才能食用的有毒植物,以便荒年时借以充饥。

作者对采集的许多植物不但绘了图,而且描述了形态、生长环境,以及加工处理烹调方法等。

朱橚撰《救荒本草》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他把所采集的野生植物先在园里进行种植,仔细观察,取得可靠资料。因此,这部书具有比较高的学术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救荒本草》在“救饥”项下,提出对有毒的白屈菜加入“净土”共煮的方法除去它的毒性。

这种解毒过程主要是利用净土的吸附作用,分离出白屈菜中的有毒物质,是植物化学中吸附分离法的应用。这种方法和现代植物化学的分离手段相比显得很简单,但在当时却是难能可贵的。

《植物名实图考》是清代著名植物学家编著的我国古代一部科学价值比较高的植物学专著或药用植物志。它在植物学史上的地位,早已为古今中外学者所公认。

吴其濬写作《植物名实图考》,主要以历代本草书籍作为基础,结合长期调查,大约花了七八年时间才完成。它的编写体例不同于历代的本草著作,实质上已经进入植物学的范畴。

《植物名实图考》全书71000字,38卷,记载植物1740种,分谷、蔬、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等12类。每类若干种,每种重点叙述名称、形色、味、品种、生活习性和用途等,并附图1800多幅。

吴其濬利用巡视各地的机会广泛采集标本,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书中所记载的植物涉及我国19个省,特别是云南、河南、贵州等省的植物采集的比较多。

吴其濬在山西任职时,就注意到《山西通志》上所谓山西不产党参的说法与实际不符。他发现山西不仅野外盛产党参,而且还有人工栽培。

他指出党参“蔓生,叶不对,节大如手指,野生者根有白汁,秋开花如沙参,花色青白,土人种之为利”。

他还派人到深山掘党参的幼苗,进行人工栽培和观察,发现“亦易繁衍,细察其状,颇似初生苜蓿,而气味则近黄耆”。

《植物名实图考》所记载的植物,在种类和地理分布上,都远远超过历代诸家本草,对我国近代植物分类学、近代中药学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

《植物名实图考》的特点之一是图文并茂。作者以野外观察为主,参证文献记述为辅,反对“耳食”,主张“目验”,每到一处,注意“多识下问”,虚心向老农、老圃学习,把采集来的植物标本绘制成图,到现在还可以作为鉴定植物的科、属甚至种的重要依据。

这部书既主要以实物观察作为依据,作为一种植物图谱,在当时是比较精密的,是实物制图上一大进步。

由于这部书的图清晰逼真,能反映植物的特点,许多植物或草药在《本草纲目》中查不到,或和实物相差比较大,或是弄错了的,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或互相对照加以解决。

如《植物名实图考》中藿香一图,突出藿香叶对生、叶片卵圆形成三角形、基部圆形、顶端长尖、边具粗锯齿、花序顶生等特征,和现代植物学上的唇形科植物藿香相符,而《本草纲目》上绘的图,差别很大,不能鉴别是哪种植物。

书中记载的植物,不仅从药物学的角度说明它们的性味、治疗和用法,还对许多植物种类着重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考订,以及形态、生活习性、用途、产地的记述。

读者结合植物和图说,就能掌握药用植物的生物学性状来识别植物种类,可见《植物名实图考》一书对药用植物的记载已经不限于药性、用途等内容,而进入了药用植物志的领域。

《植物名实图考》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的药用植物志,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有珍贵的植物学知识,而且对医药、农林以及园艺等方面也提供了可贵的史料,值得科学史家用作参考。

[旁注]

明太祖朱元璋 (1328年~1398年),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明代开国皇帝,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他推结束了元代的民族等级制度,努力恢复生产,整治贪官,其治国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

明成祖朱棣 (1360年~1424年),朱元璋第四子。明代第三位皇帝,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原庙号太宗,后由明世宗改为成祖。一生文治武功赫赫。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后世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

《普济方》 明代周定王朱棣、滕硕、刘醇等编的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书籍,168卷,载有方竟达61739首。系明初编修的一部大型医学方书。书中广泛辑集明代以前的医籍和其他有关著作分类整理而成。原书今仅存残本,清代初期编《四库全书》时将本书改编426卷。

白屈菜 多年生草本。蒴果线状圆柱形,成熟时由基部向上开裂。种子多数,卵球形,黄褐色,有光泽及网纹。生于山坡或山谷林边草地。分布在四川、新疆、华北和东北。本植物的根亦供药用。《救荒本草》中介绍了有毒的白屈菜加入“净土”共煮的方法除去它的毒性。

党参 为植物党参和中药材的统称。党参属植物。党参为我国常用的传统补益药,古代以山西上党地区出产的党参为上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之功效。清代著名植物学家吴其濬曾对党参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记录在《救荒本草》中。

藿香 藿香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较广,常见栽培。喜温旺湿润扣阳光充足环境,宜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清代著名植物学家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画有藿香一图,和现代植物学上的唇形科植物藿香相符。

[阅读链接]

吴其濬幼年喜爱植物知识,成人以后,“宦迹半天下”,每到一处广采植物标本,向当地农民请教。

他在家守孝期间,曾经植桃800棵,种柳3000棵,建植物园“东墅”,实地观察植物生长情况,考订其药性功能。后来每到一地随时留意草木,著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等巨著。

有一次,吴其濬在途中遇到山民挑担入市,担中花叶高大,便亲入深山掘得这种植物,仔细观察它的形状。可见其留心植物之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