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特色

不少人认为莎士比亚是西方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莎士比亚几百年来一直受到许多国家的读者热爱,他的作品早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无价的珍宝。为什么莎翁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的作品为什么如此深入人心?为什么具有如此惊人的艺术魅力?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首先,笼统地说一句:莎士比亚作品是思想性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这句话本属“老生常谈”,对任何优秀文学作品都适用的,问题是它表现在莎翁作品中,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点。我个人认为,莎士比亚作品思想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当然不能被理解为他的作品在思想性上已达到无产阶级的思想高度,在艺术性上其所有作品都已经完美无缺,这不是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看一个人的思想是否先进,不能脱离他的时代,说莎士比亚作品思想性高,当然不是说他已超越了自己时代,在作品里反映了人类最先进的世界观,而是说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莎士比亚的戏剧用高超的艺术技巧,令人惊叹地表现了他自己的时代和时代精神,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理想。李尔在暴风雨中对当时社会罪恶的控诉(《李尔王》三幕二场)、哈姆莱特在生死问题上的独白(《哈姆莱特》三幕一场)、泰门对资本主义社会黄金罪恶的谴责(《雅典人泰门》四幕三场),这些著名诗章都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精彩表达,其揭露极为深刻、其文笔极为生动、其感情极为深刻、其语言极为锋利,都是当时时代精神的高度艺术化的反映。莎士比亚的剧本故事情节绝大多数都是取自别人作品, 除了《爱的徒劳》一剧外,我们都能找到其素材来源。他的故事,或取自古罗马的奥维德(Ovid,公元前 43—公元 18 年)、普鲁塔克(Plutarch,公元一世纪人)的作品,或取自同时代人贺林歇德(Raphael Holinshed,约于 1580 年逝世)的《编年史》,或取自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0

—1400)的诗篇,或取自当代英、法、意等国的作品,不管原材料出自何人, 一到他的手中,便能点石成金,成为极富个人特色、栩栩如生的莎翁自己的作品。这些作品,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不管他剧本中的情节发生在什么地方——在意大利、法兰西还是那伐尔,——其实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永远是他所描写的怪僻的平民、自作聪明的教书先生、可爱然而古怪的妇女们的故乡,merry England”。①这是从作品精神实质来看。再从具体景物来看, 莎翁不少作品,表面写的是外国故事、异国风光,实际写的仍然是伦敦。《裘力斯·凯撒》全部写的外国故事,景物大部分在罗马,但事实上莎翁从头到尾心里想的是伦敦,例如第一幕一场马鲁勒斯说:“好多次你们爬到城墙上、雉堞上,有的登在塔顶,有的倚着楼窗,还有人高踞烟囱的顶上”,②这正是典型的伦敦景色,当时伦敦市民观看盛大游行或典礼就是这样的;又如同一剧本第一幕三场西赛罗问凯斯卡还看见什么奇怪的事情吗?凯斯卡回答中谈到“在圣殿之前,我又遇见一头狮子”,③这里,莎士比亚写的是古罗马圣殿,

① 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66 年版,第 395 页,按“merryEngland”为“快乐的英格兰”之意。

② 见中译本《莎士比亚全集》卷八,第 212 页。

③ 见中译本《莎士比亚全集》卷八,第 225 页。

实际上心里想的是伦敦塔,当时伦敦塔内确实养了几只狮子。通过这些作品, 莎士比亚艺术地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爱情、友谊、生活、理想,歌颂了理想君主和理想人物,谴责了封建暴君、马卡维利主义者和各种社会罪恶,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英国社会现实。

莎士比亚的戏剧,塑造了一系列概括性强、具有独特个性并且在矛盾中发展的典型人物形象。他的许多著名悲剧人物,不论是思想深刻周密、忧郁沉思的哈姆莱特,刚正不阿、单纯轻信的奥赛罗,含冤负屈、悲苦无告的李尔王,权势熏心、傲慢残酷的麦克白,心胸坦荡、动机纯良的勃鲁特斯,或者是勇敢坚强、品质高尚的安东尼奥,都是埃斯库罗斯戏剧里的巨人式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给人以难以磨灭之深刻印象。他的喜剧和历史剧中的主要人物,例如夏洛克、鲍西娅、辛白林、忒修斯、拉山德、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亨利六世等人,不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各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李尔王》中的肯特并不是全剧最主要的人物,诗人通过一些给人深刻印象的典型事件(例如他在李尔王盛怒时敢于忠言直谏, 他在李尔王受难时想尽办法拯救保护李尔王),极其深刻地刻画了肯特对李尔王的忠贞不贰,他的疾恶如仇、耿直硬朗。高纳里尔的管家奥斯华德见了肯特,问他“你认识我是谁?”肯特一口气把一连串骂人的话淋头盖脑地向奥斯华德浇来:“一个无赖;一个恶棍;一个吃剩饭的家伙;一个下贱的、骄傲的、浅薄的、叫化子一样的、只有三件衣服、全部家私算起来不过一百镑的、卑鄙龌龊的、穿毛绒袜子的奴才;一个没有胆量的、靠着官府势力压人的奴才;一个婊子生的、顾影自怜的、奴颜婢膝的、涂脂抹粉的混帐东西; 全部家私都在一只箱子里的下流胚,一个天生的王八胚子;又是奴才,又是叫化子,又是懦夫,又是王八,又是一条杂种老母狗的儿子;要是你不承认这些头衔,我就要把你打得放声大哭。”①肯特对奥斯华德的这一段痛快淋漓的斥骂不但直接痛骂了李尔长女高纳里尔的爪牙奥斯华德,而且事实上还同时概括了伊丽莎白时代王公贵族们府第里管家这一种奴才类型的人之媚上傲下,为非作歹,读了之后,大快人心。通过这一段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的痛骂,肯特自己疾恶如仇、爱憎分明的性格不就同时活灵活现地烘托出来了吗?

莎士比亚的人物性格复杂,刻画深入。不像法国十七世纪古典喜剧家莫里哀,莎士比亚的人物决非答尔丢夫或阿巴公那样具有压倒一切的单一情欲的人,而是个性多样复杂的人物。例如前面谈过的福斯塔夫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物。莎剧中的悲剧人物,都是处在各种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其性格都是在矛盾中发展的,使人感到人物丰满、鲜活,决无简单化、概念化的毛病。在莎剧中,甚至一些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老乳母,《哈姆莱特》里的掘墓人,《第十二夜》里的托比·塔尔契爵士,

《仲夏夜之梦》里的织工波顿,以至《威尼斯商人》里的小丑朗斯洛特·高波等,都是地地道道、异常逼真的喜剧人物。总之,莎士比亚以其运用自如的生花之笔,描绘刻画出几百个性格不一、面貌各异的人物形象,其中一些最著名者,已成为世界文学中千古不朽的艺术典型。前文已说过,像夏洛克这一人物,已远远超出文学作品典型人物之范围,而成为欧洲不少种语言辞典中的一个普通名词。“福斯塔夫式的”一词也早已被收入英语辞典,可见

① 《李尔王》二幕二场,见中译本《莎士比亚全集》卷九,第 188—189 页。按:肯特这一段话是用散文写的。

莎士比亚作品中人物形象影响之大。

在戏剧情节方面,莎士比亚完全打破了古代希腊悲剧“三一律”中的情节统一律。莎士比亚擅长于把幻想与现实统一起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平行的情节线索开展戏剧冲突,展现出既是现实主义、又有浓厚浪漫主义气息的生气勃勃的戏剧。悲剧《李尔王》有两个完全平行的情节,交错进行,最后, 两个情节合成一个,戏剧冲突集中在以李尔和考狄利娅等人为代表所组成的正义集团与以李尔的长女、次女等人为代表组成的罪恶集团的斗争上面。至于喜剧,线索更多。前面谈喜剧对我们已谈过,兹不赘述。

最后,我想着重谈一个莎士比亚作品艺术特色中极为重要的问题,即他的语言的形象性。莎士比亚剧作里有当时英国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大千世界;有个性突出、生动活泼、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几百个人物形象;有几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不少著名场景;有极富艺术魅力、无比美丽、无比悦耳、无比激动人心的抒情诗段落;有著名的格言警句为人们传诵不辍;有寓意深刻、给人以巨大教益的人生哲学。所有这一切,都是通过极其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的。莎士比亚从不用枯燥乏味的说教来教训读者。他总是、而且十分善于运用各种各样幻想极其丰富、色彩极为鲜明、具体生动、新颖鲜活、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出的艺术形象,去感染读者,打动读者,使读者在不知不觉间入了神、着了迷,被他的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感动得忘记了自己。随便举一两个例子,例如睡眠,麦克白在谋杀了邓肯后,寝食不安, 备受失眠痛苦之折磨。他说:

我仿佛听见一个声音喊,“不要再睡了!

麦克白已经杀害了睡眠。”——那清白的睡眠,

把忧虑之乱丝编织起来的睡眠。

那每日生命中之死亡,疲劳者的沐浴, 受伤心灵之香膏,大自然的主菜,①

生命盛筵上的主要的营养。这里,麦克白这个被失眠折磨得痛苦不堪的人,经过自己深刻体会,通过种种形象化的比喻,把睡眠的作用说得多么生动而具体!再看,在莎氏历史剧里另一个国王亨利四世,也曾被失眠折磨过, 也谈到了睡眠,他说:

啊,柔和的睡眠啊!

大自然温情的乳母,我怎样惊吓了你, 使你再不愿替我闭上我的眼皮,

把我的知觉浸沉在忘河里?

为什么,睡眠,你宁愿栖身在烟熏的茅屋里,

在不舒服的草荐上伸展你的肢体。让嗡嗡作声的蚊虫催你入梦,

① 原文为“great nature’s second course” ,根据当时风俗,宴会上第二道菜为最主要的一个菜,莎翁意思是说睡眠对人的健康比其他一切(包括吃饭)都更重要,睡眠为大自然最 主要的营养品,通过睡眠,恢复疲劳, 保持身心健康。

② 见《麦克白》二幕二场 35—40 行。

却不愿偃息在香雾氤氲的王者之宫, 在富丽华贵的宝帐之下

让具有最甜美旋律的声乐将你催眠? 啊,你冥漠的神灵,为什么你与卑贱者在污秽的床上共枕,却让国王的卧榻 变成一只表壳或一只普通的告变警

钟?①

你难道不是在高巍眩目的桅杆之上 让年轻水手闭上眼睛?你摇得他昏昏欲唾,

当狂暴的滔天巨浪作他的摇蓝, 满天的大风掀起灾难,

大风猛揪住恶浪的浪尖,

把恶浪令人惊恐的浪头卷入云端, 发出震耳欲聋的喧嚣之声,

即使死神也会从这一片喧闹中惊醒时。啊,偏心的睡眠!你能在惊险的时刻 把你的安息给一个风吹浪打的水手, 而在最宁静安谧的夜晚

最温暖舒适、有助于睡眠的环境中,

却不肯把它给一个国王?幸福的卑贱者, 安睡吧!

戴王冠的头却是不能安然入睡的。亨利四世把睡眠比做“大自然温情的乳母”,给人以营养,可是他却惊吓了这位乳母,使自己从此不能安眠。莎士比亚通过亨利四世之口,用了一系列极其生动的形象和贴切的比喻,来形容睡眠,来说明一般穷苦老百姓无忧无虑,可以安享睡眠之幸福,而亨利四世自己贵为国王,生活那样豪华舒适,环境那样幽静优雅,却因思虑重重被剥夺了安眠的福祉。这种形象化的语言,诗意盎然,优美生动,极大地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同样的例子,在莎翁作品中俯拾皆是,不胜枚举,例如《奥赛罗》里悲剧主人公在处死苔丝狄蒙娜前的那段独白,可以说是语言形象化、抒情化的光辉范例。今选其中几句举例如下:

融融的灯光啊,我若吹熄了你,

要是我心生后悔,仍可把你重新点起。可是你,造化最精美的形象啊,

若我一旦熄灭了你的光辉,

我不知从哪里去偷普罗米修斯的那把天火

能把你的光彩再次燃起。当我摘下玫瑰, 就不能再给它已失的生机,

① “表壳”(a watch case)是一极其形象化的比喻,意思是说国王像一个手表那样在表壳里不停地走着,不能入睡; “告变警钟”(larumbell),指凡发生重大事件时鸣钟告警,随时准备报警,不能休息。

① 《亨利四世》下篇三幕一场 5—31 行。

它只有枯萎凋谢。我要再嗅一次它在树上的气息。

啊,甘美的呼吸,你几乎诱动了正义 去折断她自己的利剑!再一个吻,再一个吻。

愿你到死都是如此,我要杀死你

(吻她)

然后再爱你⋯⋯奥赛罗上面这一段话之精彩,还不仅在于单单是语言形象化,更重要的是,形象化的语言和他内心极其真挚的感情融为一体。他用极其美丽的形象化的语言准确地表达了他对苔丝狄蒙娜的爱与恨——爱自己的妻子,恨自己妻子之“不忠”,他不忍杀她,又必须杀她;他即使杀她, 还要爱她。最大的爱,最大的痛苦在这十几行诗里都已表达无遗,诗艺又如此高超,可以说,这样的英语诗句,是千古不朽的名篇。

在运用各种鲜美逼真的形象的同时,莎士比亚有时还采取一种特殊的手法,以反面来衬托正面事物。《第十二夜》里薇奥拉女扮男装,成了公爵奥西诺的仆役,她受公爵之命去见奥利维娅小姐,当奥利维娅揭开自己脸上面幕,她看见了奥利维娅的美貌时,她怎样赞美呢?她说:

那真是美的精美调剂,那红红的白白的, 都是造化亲自用他的甘美巧手敷上去的。小姐,你是当今活着的女性中最残忍者, 要是您甘心让这种美埋没在坟墓里,

而不给人世留下一本副本。这里,在上文的最后两句诗句里,诗人不从正面写奥利维娅的美丽,而从反面谈,说如果她不把“副本”留在世上,那就是当今女性中之最残忍者。诗人的幻想多么丰富,手法又是如何高妙!

莎士比亚语言之如此形象化,当然不能不归功于他的想象之超拔,但另一方面,同样重要或更加重要的,则是由于他生活经验之丰富,对生活观察之敏锐。惟其如此,才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自己的幻想羽翼展翅翱翔,落花水面,都成文章。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莎士比亚剧作中写海洋的地方特别多,他的许多剧本里都写了一系列海上航行、海洋风光、狂风恶浪、海面战斗、沉船事件等等,他在作品中几十处地方写了海洋的形象。《亨利五世》第三幕“序曲”里,致辞者大篇描绘了国王率船舰出征,在海上航行的景象;《暴风雨》,《错误的喜剧》,《第十二夜》,《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甚至《奥赛罗》都谈到了海上事物。就连《麦克白》这样一个与海洋毫无关系的悲剧,悲剧主人公杀了邓肯后也拿海洋作比喻来说明自己的罪行:

大洋里所有的水,能洗净我

手上的血迹吗?不,倒可能是我这一手的血染遍无垠大海

使它由碧绿变成殷红。①

① 《奥赛罗》五幕二场 8—19 行。

① 《第十二夜》一幕五场 257—261 行。“而不给世人留下一本副本”的意思是说你若不结婚,不生孩子, 死了不留下孩子保存你的美貌,你就太残酷了。

① 《麦克白》二幕二场 60—63 行。

更为有趣的是,在《第十二夜》里,薇奥拉作为公爵的仆人奉命去见富有的伯爵小姐奥利维娅,奥利维娅的侍女玛利娅不欢迎她,要她走,不是说“请便吧”,而是用了航海术语这样说:“请你扬帆起航吧,先生;这儿是你的路。”②聪明机敏的薇奥拉的答话针锋相对,话中带刺,同样用航海术语来回答:“不,我的好洗甲板工,我还要在这儿停锚一会儿呢。”③既然玛利娅只是一个侍女,又出言不逊,借用航海术语对薇奥拉下了逐客令,薇奥拉就旗鼓相当地用航海术语回答,把侍女玛利娅称为“洗甲板工”,把自己还要停留一下称为“停锚”。短短两句话,妙趣横生、令人解颐。莎士比亚如果不是对海洋和对水手语言十分熟悉的话,他是不会这样用了一系列海洋和航海的比喻,给作品语言的形象性增添了如此异彩的。

还有一件事应该提醒读者的,即莎士比亚的形象化语言,任何时候也不能与其作品内容分开。诗人正是通过其形象化语言来表达其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的。正因为这二者结合了,才使得莎翁的作品诗句震撼人心,感人肺腑, 具有极大威力。在《雅典人泰门》一剧里,主人公泰门有一段描述黄金在资本主义社会之为害,极为深刻。泰门由于过分慷慨,把自己的钱财全部施舍净尽,没有了钱,他便受尽人间辛酸与白眼,被迫住在穴洞中。有一次他在掘地时突然在土里发现了金子,他说:“咦,这是什么?金子?橙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雅典人泰门》四幕三场 25—26 行)接着,他便满腔义愤地控诉起黄金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来,他说:

这东西,只一点儿,就能使黑的变白, 丑的变美,

错的变对的,卑贱变尊贵,老的变年轻,懦夫变勇士,

哈哈,众神啊,为什么要给我这种东西呢?

这东西能把你们的祭司与仆人从你们的身旁拉去,

把枕头从壮士的头下抽走。这黄色的奴隶

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分裂, 它能让受诅咒者得福,

使麻疯老儿受人敬爱,

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与元老们分庭抗礼,

它使年老珠黄的寡妇重做新娘,

即使她的尊容会使身染恶疮的人呕吐, 有了它也会恢复阳春的娇艳。

来吧,该死的土块,你这人尽可夫的娼妇,

你惯会在人世上制造种种不平等, 我倒要让你去施展一下你的神通。

② 《第十二夜》一幕五场 216 行。

③ 同上第 218 行。

(《雅典人泰门》五幕三场 28—44 行) 毫无疑问,莎士比亚在这里通过泰门之口,对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

对那个社会里“钱能通神”的种种罪恶作了深刻的揭示。为什么写得这样好? 怎样写得这样好?好就好在诗人接触了问题的本质,谈得深刻,但光这还不够,还在于他用极其生动活泼的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深刻的揭露。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是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写得如此尖锐和有力。

亲爱的读者,上面我们从生平及创作道路、作品介绍及欣赏以及莎翁剧作的艺术特色等三个方面,对莎士比亚作了综合的、简明的介绍。然而,这介绍毕竟还只是“走马看花”式的,不够详细,也很不全面。真正要欣赏莎士比亚的作品,必须去读他的剧本及诗歌本身,这是任何综合介绍所无法代替的。因此,用个形象化的说法,我诚恳地希望读者们把这本小书作为一块“敲门砖”,通过它去敲开莎士比亚宝藏的大门。现在,这宝藏的大门已向您敞开,里面有多少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无价珍宝在等着您去参观。亲爱的读者,是时候了,请升堂入室,大踏步地走进这莎士比亚作品的艺术画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