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
李尔是不列颠的老国王,并无子嗣,只有三个女儿,长女高纳里尔,嫁给了奥本尼公爵;次女里根,嫁给了康华尔公爵;幼女考狄利娅,尚未出嫁。由于年事日长,李尔王对自己多年来长期治理国家也感到厌倦,乃有了一个新奇想法,想把国土一分为三,分给他的三个女儿,自己只名义上当个国王就行了,可以悠游岁月,轮流在每个女儿处闲住。不过,在三分国土给女儿之前,他要三个女儿每人对他表表忠心,考查一下女儿对自己爱的程度。大女儿、二女儿性格虚伪,并不真正爱他,却每人把自己对父亲的爱说得天花乱坠,一个说“不曾有一个儿女这样爱过他的父亲,也不曾有一个父亲这样被他的女儿所爱;这一种爱可以使唇舌无能为力,辩才失去效用;我爱您是不可以数量计算的”;另一个说“我厌弃一切凡是敏锐的知觉所能感受到的快乐,只有爱您才是我的无尚的幸福。”(一幕一场)李尔听了这一片阿谀之词,大为高兴,再问幼女,希望考狄利娅说的更动听些。殊不知小女儿是个心口如一、十分老实的人,尽管她真心爱自己的父亲,但却不会胡乱吹嘘, 她只说:“我爱陛下,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一幕一场 94—95 行)李尔震怒,要她赶快修正方才的话,否则她将毁掉自己的命运。考狄利娅回答说:
我的好父王,
您生我、养我、也爱我,
我将恪尽职责,恰如其分地回报您, 服从您,爱您,极其尊重您。
两个姐姐说她们用整个心爱您,那她们要丈夫干什么呢?要是我出嫁了,
那接受我的忠诚誓约的丈夫
将得到我一半的爱,一半的关心与责任。
假如我只爱父亲,
我一定不会像两个姐姐再去嫁人。
(一幕一场 97—106 行)
李尔听了勃然大怒,发誓和幼女断绝父女关系,改为把国土平分为二, 两个大女儿女婿每对夫妇分一份。他自己呢,他只留一百名骑士,在长女、次女二人家按月轮流住,除了保留国王名义外,其余一切实权全部交给两个女儿。
群臣见李尔这样做法,都感到震惊骇怪,但除了肯特伯爵外,却没人敢提不同意见。肯特忠言直谏,劝国王收回成命,李尔一气之下,竟将这位老臣放逐出境,并说如十六天后仍在本国发现肯特踪迹,将把他当地处死。此时,原先争着要娶考狄利娅的勃艮地公爵见她已一无所有,便撤销了自己的求婚。另一位求婚者法兰西国王则不同,他爱考狄利娅始终如一,而且非常崇敬她的优秀品质,李尔便把幼女送给法兰西王带走。
考狄利娅本来极为担心她走后两个姐姐会虐待父亲,但在李尔盛怒之下,她能有什么办法呢?后来的事实果然证明了她的担心是有根据的。李尔先住在长女家,长女夫妇一步步怠慢、苛待他和他的随从,连奥本尼公爵的家臣对他们也同样粗暴。最初李尔还不相信大女儿一家对他无礼是故意的, 可是,等到随从也把此事向他反映时,他才不得不相信了。
李尔在大女儿家开始受气时,发生了一件事:有一天外面来了一位陌生人,主动请求李尔收他为随从。当时李尔正在吃饭,看到这个陌生人样子老实,讲话聪明伶俐,就说:“跟着我吧;你可以替我做事。要是我吃过晚饭后还这样喜欢你,那么我还不会就把你撵走。”(一幕四场)谁知就在当晚, 这个陌生人就受到了一次考验,使李尔更加喜欢他了:高纳里尔的管家奥斯华德负责李尔的伙食,他“狗仗人势”,对李尔王很不尊重,甚至公然称李尔是“我们夫人的父亲”,和李尔顶嘴。陌生人见义勇为,一脚把管家踢倒在地,狠狠教训了奥斯华德。李尔高兴极了,当场决定雇用这个陌生人为仆人。陌生人是谁呢?他自称为“卡厄斯”,实际上却是忠心耿耿的肯特伯爵。肯特尽管被李尔下令放逐,由于他忠于国王、关心李尔的命运,便化装成陌生人来追随李尔,不仅与李尔同甘共苦,还可以在李尔糊涂时给他以指点和劝告,在李尔困难时给他以帮助。
这里还有一个人物值得介绍,就是李尔的弄人。“弄人”在英语里字面的含义是“傻子”或“傻瓜” (fool),实际上却并不真傻。根据欧洲中世纪的风俗,宫廷里专门养了一些人给国王娱乐的,就是弄人。他们的职责就是装疯卖傻,给国王讲笑话,逗国王开心。这些人地位虽低,却有比一般王公大臣还大的“特权”,即:他们可以对国王的言行以开玩笑的方式提出
建议甚至批评。当然,所谓“开玩笑”要适度,过火了,就会引起国王的震怒,有时也是会冒生命危险的。李尔的这个弄人很有个性特色,他表面装疯卖傻,实则十分清醒,十分机敏;他爱说笑话,笑话里充满辛酸的真理;他勇敢机智,正义感和是非感极强,却又好像很“傻”;他对李尔忠贞不贰, 一心为李尔服务,既是李尔的随从,又是李尔的诤友。李尔错了时,弄人规劝他;李尔糊涂时,弄人开导他;李尔困难时,弄人帮助他;李尔沮丧时, 弄人鼓舞他。而这一切,弄人都是通过半真半假、半开玩笑半似认真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弄人,以为他只是一个“傻瓜”,只会逗笑取乐,事实上他在剧中是个相当重要的“次要人物”。
高纳里尔对父亲李尔的态度愈来愈坏,她用心恶毒,正是想通过虐待李尔把李尔赶出宫廷。大女儿的忤逆不孝,气得李尔用各种狠毒的语言诅咒她: 咒她永世不育,断子绝孙;咒她如生孩子,就只生逆子;咒她是“吸血的魔鬼”;咒她五官百窍都生下烂疮,永远不能平复。李尔想带自己侍从离开大女儿家去二女儿家住,却发现他的一百个骑士已被大女儿削减成五十人,其余五十人早被遣散了。李尔一怒之下,当即决定带领剩下的随从(包括化装为卡厄斯的肯特),去投奔二女儿里根,并先派卡厄斯去投书。
李尔万没想到,当他派去通知二女儿的使者卡厄斯还没到达时,高纳里尔已先派人去通知里根了。二女儿夫妇收到高纳里尔的信后,竟决定立即离开自己的宫殿,去附近的格罗斯特伯爵城堡,以躲避李尔。卡厄斯也赶到了这里,正碰上顶撞过李尔的奥斯华德也去了,卡厄斯一看即知这个奥斯华德必然是奉高纳里尔之命来说服里根一同怠慢李尔的,一气之下,和奥斯华德吵起来,并打了他。正在这时,二女婿康华尔公爵及其夫人里根来了,当即下令把李尔王的使者卡厄斯的双脚枷起来,丢在城堡前面。
李尔一行来了,他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的使者的双脚竟被用刑具钉在一起。李尔在城堡里见到康华尔公爵夫妇(即二女婿和二女儿)时,很快便发现了里根和她丈夫对他并不比大女儿夫妇稍好一点。里根先为姐姐的不孝辩护,接着竟劝李尔还是回到大女儿处,向高纳里尔赔不是。正说话间, 高纳里尔为了和妹妹一同折磨自己父亲,也赶到这里。里根趁势要李尔必须回到高纳里尔那里住。李尔说他不回去,而愿意带着自己五十随从在二女儿家住。里根说,即使下次李尔到自己家住时,随从连五十个也不需要,只二十五人便足够了。她说:“因为现在我已经看到了一个危险;超过这个数目, 我是恕不招待的。”(二幕四场)李尔感到大女儿虽坏,毕竟还同意他带五十个随从,其孝心比只许他带二十五人的二女儿“还大一倍”,就两害相权, 取其轻者,表示愿意重回大女儿家过。谁知高纳里尔这时也变了,说“依我说,不但用不着二十五人,就是十个五个也是多余的。”里根接着说:“依我看来,一个也不需要。”两个绝情寡义的不孝女儿的蛇蝎恶行像毒箭一样深深地刺痛了李尔的心,他愤怒之极,伤心透顶,欲哭无泪,在暴风雨即将到来时愤而出走了!
第三幕第二场是全剧很著名的一场,即暴风雨场景。李尔孤苦伶仃,只有那个心地善良、说话半疯半傻的弄人陪着他,在荒野上一片漫天袭来的暴风雨中流浪着。这主仆二人,缺衣无食,无家可归,浑身湿透,既不知该往哪里去,也找不到片瓦藏身。此时,老臣肯特也赶了上来。面对着弥天的狂风暴雨,李尔想到的不仅是两个女儿的忘恩负义,而更是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的种种罪恶丑行,他胸中激起了一场比自然界暴风雨更大的风暴,他愤怒
地呼号控诉着: 伟大的众神
在我们头顶掀起这场可怖的骚动, 让他们现在找到自己的敌人吧。
战栗吧,你尚未被发觉、逍遥法外的罪人! 躲起来吧,你手上沾满鲜血的杀人凶手,
你用伪誓欺人的骗子,你道貌岸然的逆伦禽兽! 魂飞魄散吧,你用正直外表
遮掩杀人阴谋的大奸巨恶! 撕下你们包藏祸心的伪装,
向这些可怕的天吏哀号乞命吧! 我是个自己并无大罪
却被人间罪恶害苦、含冤负屈的人。
(三幕二场 49—60 行) 这时的李尔,尽管由于受刺激太大已经开始神志失常,他作这一段愤怒
控诉时还是清醒的。他看到了在他过去安居王宫享受荣华富贵时所没看见、也不可能看见的人世的罪恶。终于,肯特发现前面有一间茅屋可暂避风雨, 他们三人便去避雨。
刚走到茅屋前面,先进去的弄人慌忙跑了出来,大惊失色地说他看见了一个“鬼”,名叫汤姆,原来这个扮着乞丐汤姆的“鬼”是葛罗斯特伯爵的嫡子爱德伽。葛罗斯特本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只因受了他的私生子爱德蒙的挑拨,把自己嫡子爱德伽赶出大门。爱德蒙卑鄙地篡夺了爵位,他哥哥爱德伽便只能成为乞丐到处流浪。葛罗斯特的命运也很悲惨,他因为同情李尔的遭遇,帮助了李尔,竟被里根的丈夫康华尔挖出两眼,成为瞎子。
李尔呢,靠了肯特和其他忠于他的臣子的帮助,带领自己随从秘密地到达了肯特伯爵领地内的多佛城堡。多佛对李尔有两大好处,一是此地为肯特领地,生活比较方便;另一个是多佛在海边,离法国近,中间只隔了个英吉利海峡,李尔和惟一忠于自己的女儿考狄利娅联系方便。肯特对李尔赤胆忠心,渡海到法国去见考狄利娅,把她父亲李尔的不幸遭遇,她两个姐姐虐待父亲的罪行,一一告诉了她。考狄利娅十分悲愤,说服了自己的丈夫法兰西国王派兵出征英国,她也随军在多佛登了陆。
然而,不幸的是,这时李尔已经神志失常了。他经常胡言乱语,头戴一个用鲜花、树叶和荨麻编扎成的花冠在田野里且歌且走。父女相见时,女儿泪流满面,为父王的悲惨遭遇而极度伤心。李尔一开始没有认出女儿,经过治疗,他才逐渐清醒,先是认为自己见到的是已死去的女儿的灵魂,后来终于认出了站在自己面前的正是一直热爱他、忠于他的考狄利娅。李尔在女儿面前真诚地悔过,说,我是个年老糊涂的人(四幕七场),请求女儿的宽恕。
法国军队为了替李尔伸张正义,和奥本尼公爵、康华尔公爵的军队进行战斗,不幸的是,法军战败,李尔王和他的小女儿考狄利娅都被俘。此时的李尔已彻底认清了考狄利娅是真正孝顺自己的,考狄利娅作出这样大的牺牲也同样是为了李尔。恶棍爱德蒙(葛罗斯特伯爵的私生子)俘虏了李尔父女后,很有野心,想篡夺英国王位,他认为决不能让英国国王李尔的小女儿活着,便下令处死了考狄利娅。李尔哀伤之极,抚尸大哭,边哭边泣诉着:
我的可怜的傻孩子给缢死了,没有、没有、没有生命了!
为什么一条狗、一匹马、一只耗子都能有生命, 而你却不能有一丝呼吸呢?
(五幕三场 305—307 行) 女儿被害这一打击对李尔是太沉重了,他也在女儿尸首旁边哀伤而死。
在此以前,李尔的两个大女儿不仅对父亲不孝,而且对她们自己丈夫也不忠实。她们二人私下都和阴险毒辣的爱德蒙有不可告人的勾搭,甚至姊妹二人还争风吃醋。里根的丈夫康华尔恰于此时死去,里根当即宣布她准备和爱德蒙结婚。高纳里尔一怒之间,把自己亲妹妹里根毒死。这一罪行很快被她丈夫发觉,她丈夫下令把高纳里尔关进监牢,高纳里尔也在狱中自尽。爱德蒙呢,他想当英国国王的阴谋也失败了,在一次决斗中被他哥哥爱德伽刺死。奥本尼公爵在忠实臣子爱德伽、葛罗斯特公爵和肯特伯爵等人的拥戴下,成为英国国王。奥本尼下令举国为李尔王举哀,这出悲剧乃在一片丧礼进行曲中结束。
《李尔王》是一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得很好的杰出悲剧。李尔想三分国土,自己可以轮流在女儿家住这一想法,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他这种不切实际的狂想,再加上他的主观专横,不辨是非,爱听阿谀逢迎的话,对逆耳忠言(不论是他幼女考狄利娅的或忠臣肯特的)极端反感,这一切铸成了他的悲剧。应该说,他在当国王时,是个刚愎自用、昏聩糊涂的昏君,引不起观众或读者的同情。然而,自从他被两个女儿赶出门后,情况变了,地位也变了,他体验了苦难生活的辛酸,也看到了底层人民群众的贫困和凄苦, 思想感情逐步起了变化,一步步看到了人世的不公,认识了一些他过去不可能认识的人与事。随着悲剧的发展,人们对他的同情也一步步增加了。李尔是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认识生活的。他自己经过暴风雨的袭击,悲苦无告, 才认识了“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的苦难生活,并对这些人有了同情心。李尔在疯了以后,固然说了一些疯言疯语(这是自然的),但同时却说了更多十分清醒、十分透彻、一矢中的、切中时弊的话,发人深省。例如,他说: “褴褛的衣衫遮不住小小的过失;披上锦袍裘服,便可隐匿一切。罪恶镀了金,公道的坚强的枪刺戳在上面也会折断;把它用破烂的布条裹起来,一根小小稻草便可戳破它。”(四幕六场 168—171 行)这里,李尔对他那个社会金钱与权势之为害的揭露是深刻的。“褴褛的衣衫”代表贫穷,“锦袍裘服” 则象征着财富和权势地位。罪恶镀了金,正义以至法律都对它莫可奈何,这就是莎士比亚对他所生长的那个社会的无情揭露。作品所鞭挞的,不仅仅是李尔两个女儿的不孝,也不仅仅是爱德蒙和康华尔等人的各种阴谋诡计及暴政,而是整个社会的伪善以及各种罪行恶德。莎士比亚通过这些反面人物, 揭露了封建贵族阶级之腐朽卑污。在这个剧本中,李尔的性格是发展的,当初他那样主观骄横、狂暴任性,后来地位变了,自己经受了苦难生活和精神打击后,取得了教训,看到了自己过去看不到的东西,思想感情就起了很大的变化。
作品对忠臣肯特以及那个既聪明机智又半疯半傻的弄臣的形象,都刻画得生动逼真。弄臣是个很可爱的人物,他忠于李尔,一直与李尔同甘苦共患难,经常用诙谐言谈指出李尔的错误。他的地位与任何其他人不同,既要讨主人欢心,保全自己,又要尽自己职责,通过半真半假、半疯半傻的话适当指出李尔的错误。他这样批评李尔平分国土给两个女儿的愚蠢行为:“您把自己的王冠从中间剖成两半,把两半全都送给人家,真像是把驴子负在背上
背过泥潭。您那光秃的头顶里面没一点脑子,所以才会把一顶金冠送人。”
(一幕四场 175—178 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弄臣简直有点哲学家的味道。
《李尔王》一剧里有一些地方写得十分精彩,例如“暴风雨”场景(三幕二场)、李尔和考狄利娅在法军营帐中谈话场景(四幕七场)等。还有李尔幻想“审判”两个女儿的一场(三幕六场)特别值得一提。李尔被两个忤逆不孝的女儿赶出大门,走投无路,在狂风暴雨中流浪,受尽饥寒交迫之苦, 内心的痛苦达于极点。他在极度痛苦中,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神志终于失常了。想要惩罚两个女儿,又没有办法,结果就幻想出已经把这两个罪犯抓到并进行审判的场面。他把爱德伽和弄人当做法官,又叫肯特做“陪审官”,他自己作为原告,当场控诉两个女儿的罪行。正审时,发现女儿“不见”了,他大声疾呼:“拦住她!举起你们的兵器,拔出剑来,点起火把来! 营私舞弊的法庭!枉法的法官,你为什么放她逃走?”(三幕六场 57—59 行)这个场面是异常感人的,它用假法庭、假审判的形式,表达了李尔内心的极度愤怒和苦痛,表现了李尔的神志失常,引起了观众(读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