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被举世公认为莎士比亚所创作的最伟大的悲剧,有人甚至认为这是西方一切悲剧中之最伟大者。后一意见有无夸张,姑且不论,可是, 至少有一点是一清二楚的,即:这不是一个普通剧本,它既有很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不可等闲视之。

故事发生在丹麦的艾尔西诺。丹麦国王突然死去,王子哈姆莱特勿匆由他所留学的德国赶回来奔丧。戏剧开始时,国王的亡魂曾一连三次于半夜出现在艾尔西诺城堡的城头上,第四夜时,哈姆莱特的好友霍拉旭带着王子一同去等候老国王亡灵的显现。鬼魂果然到时候来了,而且对王子诉说了自己死亡之真相。鬼魂说,他的死并不像传闻说的是由于他在御花园睡觉时被毒蛇咬死的,而是被自己亲兄弟即哈姆莱特之叔父克劳狄斯趁他睡时用毒液倒在他耳朵里毒害死的。老国王被害后,凶手克劳狄斯继任为王,而且还娶了自己的嫂嫂即哈姆莱特之母乔特鲁德为妻。鬼魂还说,克劳狄斯不仅犯了弑君之罪,而且还犯了奸淫和乱伦之罪(因为当时风俗认为弟弟与嫂嫂结婚是乱伦的)。本来,哈姆莱特由德国回来,对自己父亲神秘之死已有所怀疑, 对母亲匆匆改嫁也甚为不满,忧伤,积郁,再加上怀疑,非常悲痛,难以排遣;现在听了父亲亡灵诉说的真情,更是悲愤满腔,极度痛楚。他觉得必须伸张正义,为父报仇,将凶手处死。但是,有个问题使他迟疑不决,即:半夜显灵的鬼魂究竟是自己父亲的亡魂呢,还是魔鬼伪装的,故意来折磨和欺骗自己。哈姆莱特是个好沉思的人,他决心先弄清事实,然后再采取行动。他对霍拉旭及其他见到鬼魂的人说,要大家严守秘密,并决心从此装疯装傻, 以便更好地侦察敌人和保护自己。

克劳狄斯的日子也并不好过。杀兄娶嫂后,沉重的犯罪感使他精神沮丧, 再加上哈姆莱特的“忧郁症”也使他不安。因为他知道哈姆莱特对他匆匆和乔特鲁德结婚一事是深为不满的。克劳狄斯思虑重重,一方面,他看到哈姆莱特行为反常,说话乖张,怀疑哈姆莱特也可能是真病了,却又不敢肯定; 另一方面,他也担心哈姆莱特会取代自己,登上王位宝座。为了弄清楚究竟哈姆莱特是真疯,还是假装,他派了两个朝臣(同时也是哈姆莱特过去的友人)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专门负责侦察王子的言行。但这两人实在太不高明,其诡计一下就被哈姆莱特看穿,便继续装疯,同时用各种办法戏弄他们,把这两个人弄得糊里糊涂。

还有一个人物需要介绍,这便是御前大臣波洛涅斯。此人浅薄无知,絮聒不休,认为哈姆莱特的反常行为是由于热恋了自己的女儿奥菲利娅。不错, 哈姆莱特确实喜爱奥菲利娅这个美丽纯洁的少女,但是,在伸张正义、为父报仇这一 庄严任务面前能让儿女私情干扰自己的大事么?哈姆莱特发现, 不但波洛涅斯、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这些小丑式的人物在随时随地伺机侦察自己,就连自己心爱的人奥菲利娅也靠不住,不自觉地做了她父亲的工具。哈姆莱特看透了丹麦宫廷里的种种恶德丑行,也看透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在极度悲愤抑郁中,他想到了生与死、反抗与屈辱、忍受,想到社会的罪恶, 人世之不平以及其他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一段深刻反映自己内心斗争的重要独白:

活着或者死去,这便是一个问题; 是默然忍受命运之矢石,

还是挺身反抗无涯的苦难,

通过斗争把它们扫除净尽,这两种行为,何者更为高贵? 死了,睡着了,让一切一了百了。

要是在睡眠中能说我们已结束了自己心头的创痛和血肉之躯

所无法解脱的一千种打击,

那真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 唉,麻烦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

摆脱了这尘世生活的一团乱麻后, 在那死之睡眠里究竟还要做什么梦必然使我们踌躇顾虑。也正是因此人们才甘心久困于生之痛楚。

谁愿意忍受人间的鞭挞与嘲讽、压迫者之凌辱、傲慢者的冷眼、

被轻蔑的爱情之痛苦、法律的稽延、达官贵人之侮弄,和正直人

必须忍受的小人的鄙视,

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刀子便能了此一生?谁又愿意荷载重负 在烦恼的生活里呻吟流汗,

若不是因为惧怕死后那迄未被发现之国土在那里旅人只去不回,这使人决心顿挫, 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

而不敢飞向那我们所不知的痛苦之国? 于是,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都变成懦 夫,

决心的赤热本色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一层灰色,而雄心壮志 在这种考虑下也会逆流而退 使行动烟消雾散。——且慢,

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啊!在你的祈祷中请勿忘记为我忏悔罪孽。

《三幕一场 56—89 行)

这一段话是《哈姆莱特》一剧最著名的独白(最后两行半是对女友奥菲利娅讲的,不算独白),也是所有莎翁戏剧中最著名的一段独白。在这里, 哈姆莱特沉痛控诉了他所处的社会的种种罪恶,探索了人生的意义,他想到自杀,但最后终于克服了这一想法,决定活下去。活下去,就必须伸张正义, 为民除害。可是,克劳狄斯究竟是不是真的犯了杀人罪,杀害了哈姆莱特的亡父呢?他还不敢十分肯定。哈姆莱特是个沉思和细 心的人,他必须首先弄清事实真相,然后才能采取果断行动。他决心用计试验克劳狄斯,就布置了一些伶人(演员),按照鬼魂所说的情况,一模一样地扮演克劳狄斯暗杀老国王时的整个情

TT 节,请他叔父来看戏,他和霍拉旭仔细观察克劳狄斯时反应。这一场戏中戏,哈姆莱特称之为“捕鼠机”,意思是把“老鼠夹子”摆好,等候克劳狄斯这只“老鼠”当场被捉。果然,克劳狄斯看戏时神色不宁,精神紧张, 终于支持不下去,戏未演完,便大叫“给我点起火把来,去!”在极度惶恐不安中匆匆退席。

事情已很清楚,克劳狄斯的自我暴露使哈姆莱特确信自己父亲是被克劳狄斯谋害的。此时,他的复仇决心已无可更改,他也无任何理由再延迟行动。

他在寻找机会,也终于有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有一次,他遇到克劳狄斯一人在祷告,身旁再无别人,他只要举剑一挥便可报仇雪恨,除去窃国大盗。但是,哈姆莱特根据当时一般基督教徒的看法,却认为此时不宜行动,因为当时人们认为一个人如果在祷告时死去,他的灵魂必升天堂。他想:“现在他

(指克劳狄斯)正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马上动手——这样他就升了天堂;我算报了仇了。不,我还得仔细审度。这个恶棍杀死了我的父亲,而我呢,作为父亲的独生子,却把这恶棍送入天堂。啊,这简直是报恩了,决不是报仇。”(三幕三场 73—78 行)就这样,哈姆莱特坐失良机,放过了这千载难逢的复仇机会。

哈姆莱特几次谈话时对叔父克劳狄斯的无礼,使得他母亲十分难过,母亲便把他召入王后寝宫谈话,哈姆莱特想起亡父鬼魂对自己讲过的话,怒火中烧,言谈中对王后极为无礼。王后惊呼“救命”,此时波洛涅斯藏在一帘幕后面,听到王后呼救动了一下,哈姆莱特误以为是国王躲在幕后偷听,认为正是复仇良机,跑上去一剑刺向帘幕,拉出一看,原来弄错了,误杀了波洛涅斯。克劳狄斯担心哈姆莱特会杀害自己,乃匆匆命令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陪伴王子哈姆莱特到英国去,并交二人携带一公文给英国,请英国当局立即处死哈姆莱特。不料哈姆莱特警惕性很高,偷拆了公文,又另外伪造一公文,请英国国王在两个丹麦使者一到,立即将他们处死。王子自己又返回丹麦了。

就在哈姆莱特离开丹麦赴英国时期,丹麦又发生一新的悲剧:哈姆莱特的女友奥菲利娅,由于她的爱情被王子拒绝,精神失常,终至发疯,在水中淹死。奥菲利娅的胞兄雷欧提斯性格狂暴急躁,刚由法国回来,一听到自己父亲波洛涅斯被杀,就以为一定是国王干的,乃纠集了一伙暴徒,准备复仇, 去找国王算账。克劳狄斯为了借刀杀人,不仅对雷欧提斯说其父是哈姆莱特杀的,并且替他设计杀害哈姆莱特的圈套,要他和王子比剑,比剑一般都用钝剑,以免伤人,克劳狄斯要雷欧提斯先把一柄利剑混在钝剑中,趁哈姆莱特不注意,拿起利剑刺杀王子。雷欧提斯说他不但要偷用利剑,还要在利剑上涂上毒药,即使只刺伤一点皮肤,也能使对方丧命。到比剑那天,老奸巨滑的克劳狄斯为了保证害死哈姆莱特,甚至还准备了一杯暗中放入毒药的酒,留给哈姆莱特喝。谁知比剑当中,王后口揭,无意间喝了毒酒。雷欧提斯用毒剑刺伤了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又夺来对方之剑刺伤了雷欧提斯。这时, 王后饮的酒毒性发作,当场死去。哈姆莱特见母亲中毒身亡,立即呼叫锁门彻查凶手。雷欧提斯倒地将死,诉说了真情,把一切和盘托出。哈姆莱特一怒之下,拿起毒剑刺死了国王。于是,克劳狄斯、雷欧提斯和哈姆莱特三人相继死亡。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恰好带军队赶来,与霍拉旭等一同,为哈姆莱特筹备隆重的葬礼。这出悲剧,在葬礼进行曲和鸣炮声中结束。

从表面上看,《哈姆莱特》是一个复仇剧。不是吗,这一出悲剧里有三个人都担负了为父复仇的任务:哈姆莱特由于父亲被克劳狄斯谋害,需要为父报仇;雷欧提斯的父亲波洛涅斯被哈姆莱特误杀,也需要为父报仇;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的父亲被哈姆莱特的父亲在战斗中打死,他同样也有复仇的义务。悲剧结束时,舞台上先后死去王后、克劳狄斯、雷欧提斯和哈姆莱特四人,这不是“典型的”复仇剧吗?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这样的复仇剧并不

少见,例如,最有代表性的是《西班牙悲剧》①,戏剧结束对不仅两个杀人凶手被死者之父杀死了,即使复仇者本人也自杀了,舞台上先后共五人死去。从表面上看,《哈姆莱特》和《西班牙悲剧》这样的复仇剧相似,实际上《哈姆莱特》的思想内容已远远超出“复仇剧”的范围。哈姆莱特这位丹麦王子是被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来写的,他所考虑的问题决不仅仅是个人的复仇, 而是丹麦(莎士比亚事实上是通过故事里的丹麦来表现自己的祖国英国)社会,是人文主义者的美好理想与当时社会黑暗现实之间的巨大矛盾,是人生的意义,是怎样伸张正义、为民除害等重大问题。他十分不满克劳狄斯一伙的罪恶统治,曾满腔悲愤地说“丹麦是一所牢狱”。他一方面对社会的种种罪恶进行了沉痛的控诉;另一方面对人类又作了热情的赞扬。他用抒情诗般的美丽语言尽情地讴歌赞美“人”的伟大:“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①哈姆莱特这种对人类的赞颂,也就是他自己崇高思想与理想的反映。他决不是那种只顾自己吃吃喝喝、鼠目寸光、醉生梦死的庸人,而是胸襟宏大、思想机敏、关心国家和社会、为人民仗义执言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优秀代表人物。他曾感慨万端地说:“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啊,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大任!”(一幕三场 189—190 行)他的女朋友奥菲利娅对他作过这样的颂扬,说他是:

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 举国瞩望的一朵娇艳玫瑰花,

时流的明镜,人伦之典范,

今人注目的观察家中之最令人注目者⋯⋯

(三幕一场 159—162 行)

然而,偏偏是他,却遇到了极为不幸的遭遇;他父亲,贤明的君王被人暗杀,凶手不是别人而是他的叔父;亡父尸骨未寒母亲却已匆匆改嫁,而且嫁给了凶手,与仇人同床共枕,卿卿我我!整个朝廷到处皆对克劳狄斯阿谀逢迎百依百顺,自己周围除霍拉旭等个别好友外谁都不能相信,密探遍地。甚至连自己的情人奥菲利娅都不自觉地成了敌人的工具,情人尚且如此,还能向谁倾心置腹、诉说衷情!理想与现实矛盾至此,他只能愈益愤懑,愈益忧郁,至于复仇,也极为不易。几百年来,西方多少学者都说哈姆莱特的“致命伤”是他的“优柔寡断”,以至一再延宕复仇计划,终至造成悲剧。这是对哈姆莱特十分不公正的错误说法。哈姆莱特“优柔寡断”吗?如果真是这样,又怎样解释他在自己母亲卧室仓猝间拔剑而起,一剑误杀了波洛涅斯? 更怎样解释他为了复仇,不惜牺牲爱情,对自己心上之人、美丽纯洁的奥菲利娅那样冷酷无情、恶言相加?①哈姆莱特不是“优柔寡断”,而是思想机敏深刻,考虑问题周密,他的一再延宕复仇计划不是畏首畏尾,而是没有机会。最初,他不能肯定鬼魂是否真的是自己亡父的魂灵,需要通过“捕鼠机”来验证克劳狄斯;后来,除了那次克劳狄斯祷告是一人独处外,国王身边一直

① 《西班牙悲剧》作者为托玛斯·恺得(Thomas kyd,1570?—1632),写的是西班牙元帅海洛尼莫因儿子被人杀 害、为子复仇的故事。此剧于一五九二年在伦敦演出。

① 《哈姆莱特》二幕二场,按:这段话原文为散文。

① 详情见《哈姆莱特》三幕一场。

有人,他无法动手。就这样复仇计划再三拖延,直至自 己中了毒剑,生命垂危,再不报仇,便永无机会,他这才不顾克劳狄斯身边的众人,结果了克劳狄斯的生命。

悲剧里有两个“疯人”,哈姆莱特是表面装疯,内心极度清醒;奥菲利娅是开始清醒,后来受刺激过大,真正疯了。但她甚至在疯了后,也仍然可爱。这个少女,像明镜一样清澈,像含苞待放的玫瑰一样鲜艳,像出水的荷花一样纯净,可是却遭到接二连三的灾难性打击,终至神经失常。疯了以后, 她还唱着一个又一个美丽、悲惨的抒情歌曲,叫人听了,愈加感到哀痛与同情。她哥哥雷欧提斯说过:“忧愁、痛楚、苦难和地狱中的折磨在她身上都变成了可怜可爱。”(四幕六场 188—189 行)奥菲利娅实际上是克劳狄斯罪行的间接牺牲者,她完全无辜,有一切理由享受爱情的幸福,却终于在尚未成年的豆蔻年华,被一阵狂风暴雨摧毁了,化为泥土,岂非人间又一悲剧!

悲剧里还有一些人物,如狡猾狠毒的克劳狄斯,仓猝改嫁、内心矛盾重重的乔特鲁德,愚昧浅薄的波洛涅斯,性情急躁、头脑单纯、容易受人利用的雷欧提斯等人,都刻画得惟妙惟肖。就连很不重要的两个掘墓人——小丑, 作为悲剧中穿插的喜剧人物,也写得妙趣横生。读者仔细阅读,当能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与人物刻画,有更深入一步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