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党政机构

1938年1月10日,这一天是农历腊月初九,距离新年还有一段时间,但寂静的阜平却变得突然热闹了起来,因为晋察冀边区将在这里召开第一次军政民代表大会。

这次会议不仅将对边区重大军事、行政、财政、文化等问题作出决议,还将选举产生晋察冀边区政府,所以意义特别重大。其实,早在几个月前,围绕成立边区政府和召开军政民代表大会的工作就已经开始了。

1937年9月,八路军刚刚出师华北前线的时候,北方局就决定由王平、李葆华、刘秀峰三人组成晋察冀边区临时省委,在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发动群众。

至11月,也就是晋察冀军区成立后不久,党的晋察冀省委也在阜平正式成立了,由参加革命工作非常早、此时只有黄敬任晋察冀省委书记。同时,在各地成立了与各个军分区领导范围相适应的特委,县以下各级党的组织也先后建立起来。

至此,根据地的建设,已经有了党的领导机关——晋察冀省委,军事指挥机关——晋察冀军区,但却还没有建立边区政权,以领导和团结全边区人民进行抗战。

当时晋察冀地区的政权情况是什么样的呢?因为日军的入侵,除了五台、盂县以外,国民党各级政权机构已经土崩瓦解。地方上找不到原有的行政官吏,下层的区村政权,也是如此,完全陷入无政府状态,社会秩序一片混乱,土匪汉奸趁火打劫,老百姓惶惶不可终日,紧闭着门户,忧虑着灾难的来临。

在这时候,山西除了共产党领导的牺盟会这个群众团体外,另一个是“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也于1937年9月20日在太原成立。它也是一个统一战线的半政权半群众性质的抗日革命组织。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作为国共合作的抗日组织之一,由共产党、八路军和阎锡山集团及国民党晋、察、绥三省政府、第二战区各军及民间组织组成。

战动总会的主要任务是发动、组织和武装群众,协调各个部队和抗日组织之间的关系,为抗日部队提供物资和兵源,组织武装力量配合主力部队开展游击战。

战动总会由国民党元老续范亭出任主任委员,在领导机构人员组成方面,邓小平、程子华、彭雪枫等为共产党委员;阎锡山方面的委员有薄右丞、梁化之、王尊光、郭宗汾。其中,程子华等为常驻委员,程子华为高级党团书记和人民武装部部长。

在此期间,各级动委会在各自的控制范围内,组织武装自卫和游击队,维护战区的社会秩序,建立抗日救国群众团体,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优待抗属,废除苛捐杂税等。

除了动委会外,冀西沿平汉线两侧某些县份的“人民武装自卫队”,简称“自卫队”;冀中各县的“抗日救国会”等组织。实际上,这些组织和动委会一样,都可以算是抗日民主政权的过渡性组织。此类性质的机构虽然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最多只能是混乱时期的临时性机构,不能看做是长期抗战过程中唯一合理的组织形式。而且,此类组织名称既不统一,办法也不相同,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最高机构一般也只到县一级。因此,它不是健全的行政机构,不能行使政权的全部职能,不能制订统一的法令,事实上不能用这种组织去统一全地区的行政。

作为晋察冀军区的负责人,此时聂荣臻明白,坚持敌后抗战和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政权是不可分割的。这既是形势的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地群众的迫切要求。

现在国民党的旧政权垮了,老百姓不知道将来究竟怎么样,难免惶恐和不安。因为,政府——在老百姓的眼里,是很有权威的。有了正式的政权机构,他就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依靠,心里就像有了主心骨。把新的政权组织起来,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政权机构——抗日政府,就会克服混乱的局面。早在五台地区时,聂荣臻就和做过五台现在的宋劭文商议过建立抗日政权的问题。

11月8日,聂荣臻致电八路军总部及北方局:晋察冀既成立军区,政权也应有相应的统一组织。我意成立晋察冀临时行政委员会,下分财政、民政、交通、经济、文化、锄奸等处。建议由宋劭文担任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主任。

第二天,周恩来致电聂荣臻指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步骤,目前“可依情况成立省政权委员会或临时行政委员会。”

军区机关从五台迁往阜平的头一天晚上,聂荣臻和宋劭文就建立民主政权问题,一直商量至后半夜。他们一致认为建立统一的抗日政权机构,势在必行。

到达阜平当天,聂荣臻召集冀察两省各军、政、民领导人交换意见,大家一致赞同组织全边区临时政权机关的建议。在这种情况下,12月5日,阜平城就挂起了“晋察冀边区临时政府筹备处”的牌子。筹备处由宋劭文、胡仁奎等5人组成。主要工作是同各方面交换意见,并决定代表大会召集法。

筹备工作,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各方面交换意见的结果,决定于1938年1月,在阜平召开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令人振奋的是,筹备工作尚未到达的地区,也拥护这个主张,自动派出代表要求参加会议。

1938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阜平城第一完全小学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49人。这次会议通过了统一全区军事、行政、财政经济、文化教育、民运工作等各项决议案,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民主政权——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推举宋邵文、胡仁奎、刘奠墓、张苏、吕正操、孙志远、李杰庸、娄凝先9人为委员,宋邵文为主任委员,胡仁奎为副主任委员。

为了统一战线需要,按照周恩来的指示,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的成立,还得到了国民党第二战区的同意,并报国民党中央政府批准。

晋察冀边区政府的成立,是聂荣臻等人正确地执行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全区政权系统、政策法令得到了统一,实行减租减息,改善人民生活,社会秩序开始稳定。有了政府,人民群众就有了靠山,同时,也使我们在华北坚持敌后抗战,有了一个坚强的依靠。

3月,党中央北方局派彭真来到晋察冀,传达中央政治局12月会议精神。

同年4月,彭真、聂荣臻在山西五台县的金岗库主持召开了中共晋察冀省委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中心内容讨论了晋察冀党的建设和斗争任务以及进一步巩固也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问题,彭真作了《关于全国抗战形势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方针》的报告。聂荣臻作了《几个月来支持华北抗战的总结与我们今后的任务》的报告。这些报告总结了边区创建几个月内取得的重大成就,提出了晋察冀党的建设、根据地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次边区党代表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建党、建军和建设根据地的任务和方针,对于巩固和发展敌后根据地,具有重大意义。

会后,将原晋察冀省委改为晋察冀区党委,刘澜涛同志任书记。

与此同时,4月21日至5月1日,冀中区召开了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会后冀中省委改为冀中区党委,黄敬为书记。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并成立冀中军区,吕正操为三纵队和冀中军区司令员,孟庆山为副司令员,孙志远为政治部主任。

至此,边区党、政、军组织统一健全起来。

1938年9月至10月,日军调集了50000兵力分二十五路向晋察冀边区腹地五台、阜平、涞源等地大举围攻。晋察冀边区军民在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指导下,经过48天激战,粉碎了敌人的围攻,保卫了根据地。

至1938年10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已发展到拥有两个政治主任公署、8个专署、72个抗日县政府和1200余万人口的广大地区。

在区域方面,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内的冀西、冀中、平西、平北和冀东,形成了一个能够充分回旋的广阔战场。山岳根据地是依托,是后方;平原根据地是前沿,是粮仓。山岳根据地为活动在平原上的部队提供兵力转移、休整场所;平原根据地为山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援。这种相互依靠,相互支援,有力地形成了对敌人占据的主要交通线和中心城市的战略包围,从而更有力地牵制敌人,使华北游击战争得以长期坚持下去。

就这样,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在聂荣臻、宋劭文等人的不懈努力下,在当地军民的积极配合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终于在华北敌后成功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