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友人来到根据地

1938年1月29日的傍晚,晋察冀边区的阜平,地冻天寒,冷风刺骨。边区机关外,一群由军政学校、当地村民、妇女和商人组成的欢迎队伍,满怀热情翘首盼望一个人的到来。令人奇怪的是,身着八路军军服、显得文静儒雅的聂荣臻居然也在这支欢迎人群中。即将来晋察冀的到底是什么人,居然能够让聂荣臻也出来迎接呢?

终于,一个身材高大,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出现了,他就是美国军官卡尔逊。一个美国军官,为何回到我敌后根据地呢?

卡尔逊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曾任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卫队长,1937年任中国军事观察员。

1937年春天,卡尔逊起身前往中国前一周,卡尔逊受到了罗斯福总统的单独接见。此时的世界正处于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边缘,罗斯福给了卡尔逊一项十分特殊的任务:“希望你不时地给我写信,告诉我你眼里的中国已经发生的和将要发生些什么。”

“我猜想,今年夏天中国的政局将会发生突变,我想直接了解那里的情况并听到你这位军官的看法。”罗斯福说。

卡尔逊来到中国后,他的老朋友斯诺这时也来到了上海。斯诺此时刚刚完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初稿,就被卡尔逊借走了。

从这个书稿里,卡尔逊了解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缺少武器弹药,装备较差,而且生活条件十分恶劣,但他们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八路军高级将领的正确领导下,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给了认为不可战胜的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并且这种胜利还在呈扩大趋势。读了这些内容后,卡尔逊非常感兴趣,但又百思不得其解,因此他想来抗日根据地探询其中的秘密。

1937年12月,卡尔逊风尘仆仆地来到山西省洪洞县的八路军总部,他直言不讳地向朱德表示,要到晋察冀边区的五台山了解八路军作战等一系列情况。当时,八路军总部感到,一个美国人到敌后来太危险,曾劝他不要来,但卡尔逊坚决要来,总部只得报经毛泽东批准,派武装将他护送到了晋察冀。

见到聂荣臻后,卡尔逊就边区的抗日群众组织、边区的货币发行和边区的临时政府等问题一一向聂荣臻进行了询问。聂荣臻对这些问题,如数家珍似的给予了解答。

在50天的考察访问中,在根据地同志的陪同下,卡尔逊等人步行和骑马走了1250千米,两次穿过敌人的封锁线,走遍了河北北部的大部地区。卡尔逊说:“这是一次艰险的长途旅行”,也是“一种十分有趣十分宝贵的经历”。

在这远离祖国的异国他乡,在这八路军艰苦卓绝抗战的地方,居然还有夜色如此宁静美好的幸福之地,居然能够聆听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关于抗战的极富感染力的一系列的解答,和许多闻所未闻的故事。卡尔逊恍若隔世,仿佛他现在置身的地方,不是险恶的晋察冀,而是其他一个环境优美、温馨怡人的地方。

尽管有些谜团还没有解开,但卡尔逊快乐极了。此次的晋察冀边区之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卡尔逊通过自己所见所闻和聂荣臻的谈话,他觉得八路军所作巨大牺牲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太感人了,他们理应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援助!为此,他向蒋介石提出在弹药和粮食方面,对我敌后抗日武装进行援助。但蒋介石对此没有丝毫的兴趣,他只是让卡尔逊介绍晋察冀的军事情况。卡尔逊力图再作努力,但蒋介石不再理睬。

为了印证聂荣臻所说的一切是否实现,为了进一步了解晋察冀边区是否得到发展壮大。1938年7月,卡尔逊再一次来到晋察冀。聂荣臻对这个有心人的再次到来给予热情的接待。

卡尔逊没有失望,这次他看到了一个更加生机勃勃的边区——不仅边区发展壮大了,而且边区的枪械修理所和边区银行都开办了起来。他充分相信了聂荣臻上次所说的一切,他再次感到十分的兴奋和惊讶,并把这里看到的一切告诉外面的世界,因为外面的人太不了解这里的一切了!

其实,当时对我敌后抗日根据地感兴趣,亲自来到晋察冀,并以各种方式为晋察冀根据地提供帮助的国际友人还有很多。对广大中国人民来说,最有名的国际友人应当算是白求恩了。

诺尔曼·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也是一名著名的胸外科医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援助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1938年3月,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延安。

1938年6月17日下午,白求恩到达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山西省五台县金岗库村。当他到达晋察冀边区后方医院后,第一周内就检查了520个伤病员。第二周白求恩大夫就开始施行手术。4个星期的连续工作,使147个伤病员很快又带着健康的身体回到前线。

从8月开始,白求恩开始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悉心致力于改进部队的医疗工作和战地救治,降低伤员的死亡率和残废率。他把军区后方医院建设为模范医院,组织制作各种医疗器材,给医务人员传授知识,编写医疗图解手册。倡议成立了特种外科医院,举办医务干部实习周,加速训练卫生干部。组织战地流动医疗队出入火线救死扶伤。

为减少伤员的痛苦和残废,他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11月底,率医疗队到山西雁北进行战地救治,两昼夜连续做71次手术。

1939年2月,白求恩率领18人的“东征医疗队”到冀中前线救治伤员,不顾日军炮火威胁,连续工作69小时,给115名伤员做了手术。

有些伤员分散在游击区居民家里,他就和医疗队冒着危险去为他们做手术。4个月里,行程750千米,做了手术315次,建立手术室和包扎所13处,救治伤员1000多名。

为了适应战争环境,方便战地救治,他就改为流动医院,组织制作了药驮子,可装做100次手术、换500次药和配制500个处方所用的全部医疗器械和药品,被称为“卢沟桥药驮子”;制作了换药篮,被称为“白求恩换药篮”。

白求恩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工作精神是非常感动人的,一到晋察冀,立即创办模范医院,后来,又穿过封锁线,到了冀中平原。作为军区卫生顾问,他为晋察冀边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想了许许多多的办法,培训了一批批医疗卫生骨干,亲自抢救了无数个生命垂危的伤员。

1939年11月雁宿崖战斗前夕,白求恩在踏上战场之前,为一名患头部蜂窝质炎的伤员动手术,由于在掏取碎骨时左手中指被碎骨刺破,结果受到致命的感染。但他仍然在炮火中为大量伤员做手术。病情发作后,他还在坚持,直至战斗结束,才下了战场。

当人们用担架把他送到唐县黄石口村时,他的病情已经恶化。过了两天,也就是1939年的11月12日,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终于带着对中国人民的无限深情离开人世。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给聂荣臻写了一封信,留下了他最后的遗言。那封信写道:

亲爱的聂司令:

我今天觉得非常不好——也许就要和你们永别了。请转告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我在这里十分愉快,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多有贡献!请转告加拿大人民和美国人民,最近两年是我生平中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时日!

白求恩牺牲后,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这样说:“他具有高明的医学技术和优良的革命品质,他是大众的科学家和政治家。”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写道: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于是,这样一个“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就成为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英雄。

和白求恩一样,柯棣华也是一位在晋察冀工作过的国际友人,也是一名大夫。柯棣华1910年出生于印度孟买,1938年随同印度援华医疗队到中国协助抗日。来到中国后,柯棣华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轰轰烈烈的敌后抗日斗争所吸引,毅然投奔当时的革命圣地延安。以后柯棣华和巴苏(华)到晋东南八路军总部工作了一段时间,又转道冀南、冀中来到晋察冀军区所在地。

在晋察冀两年多时间里,柯棣华始终以白求恩为榜样,工作上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他不仅从事医疗工作,还从事教学训练,编写讲义,担负着行政和政治工作。

在敌人向根据地残酷“扫荡”的情况下,柯棣华和同志们经常沿着山谷峻岭,一边作战,一边转移,一边护理伤病员。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了一切艰险。他同群众血肉相连,把为群众服务看作自己的幸福。

在敌人一次扫荡中,柯棣华路过一个被日寇摧残的村庄,听到断续的呻吟声,就顺声查找,在一间残破的房子里,见到一个由于难产而生命垂危的妇女。他连忙找来游击队和担架,把产妇送到一个临时救护所,连夜为她做手术,挽救了母子的生命。正因为这样,伤病员和群众都敬爱柯棣华,亲热地称他为“老柯”、“贴心大夫”和“黑妈妈”。

柯棣华患有严重的癫痫病,聂荣臻等人曾建议他离开前线,到延安或者回国治疗一个时期,柯棣华坚决拒绝了。尽管晋察冀根据地的同志一直关心着柯棣华的健康,但是,由于这个顽固疾病的频繁发作,经全力抢救仍然无效,柯棣华不幸于1942年12月9日逝世。

当聂荣臻将这个沉痛的消息向党中央和毛泽东作了报告后,毛泽东为延安各界举行的柯棣华追悼会送了亲笔挽词:

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5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晋察冀为柯棣华修建陵墓的时候,朱德送来了陵墓的题词,称颂柯棣华同志为“国际主义医士之光,辉耀着中印两大民族。”

其实,在晋察冀根据地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到过晋察冀的国际友人还有很多。这之中,有燕京大学的英国籍教授班威廉、林迈可,美国花旗银行的经理赫鲁,还有南斯拉夫、荷兰、法国和奥地利的几个专家、商人……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国际友人,他们在晋察冀逗留期间,都给过晋察冀热情的帮助,为宣传我敌后根据地、发展他们各自国家和我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