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战略区正式形成
1939年1月,正是北国的隆冬季节,河北省平山县蛟潭庄的晋察冀军区机关却异常热闹,一场欢迎萧克冀热察挺进军干部的联欢会正在在这里举行。参加这次联合会的不仅有萧克、程世才等冀热察挺进军的干部,还有聂荣臻、彭真、贺龙、关向应、马辉之等同志。联欢会上,大家畅所欲言,亲切之情,溢于言表。
萧克的这支冀热察挺进军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冀东大暴动后,八路军第四纵队与冀东抗日联军会合后,10月,冀东抗联在西撤平西整训途中遭日伪军重兵围攻,受重大挫折,李运昌率领2000余人突围返回丰润、滦县、迁安等地,与原留守部队一起,继续坚持冀东的抗日游击战。李运昌等人依靠群众,艰苦奋战,顽强抗击了日伪军的连续“扫荡”、“清乡”,恢复和发展地方党组织,度过最困难时期,为开辟冀热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39年1月,党中央北方局会同晋察冀军区,组建党的冀热察区委员会,并让萧克任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任务是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创建冀热察抗日根据地。
此次,萧克来到晋察冀军区机关,目的就是同聂荣臻、彭真、贺龙、关向应、马辉之等人,讨论党中央和军委关于成立冀热察挺进军的决定。讨论会上,大家都认为,这个决定是完全正确的。当时的冀东有700多万人民,热河有500多万人民,察哈尔有200多万人民。
这一广大地区早在“七·七事变”前就被日伪所统治,属于“敌后之敌后”,在这个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可以向东、向北发展。东面与东北的抗日联军相呼应,北面靠近外蒙,西面与大青山游击战相配合。地区广阔,人口多,群众受敌伪的残酷统治,反抗情绪高,很有利于革命战争的发展,对将来收复关内外失地关系很大。
讨论会之后,1月下旬,萧克到达平西的三坡,立即与宋时轮、邓华、马辉之、姚依林等,商量着手组建挺进军的工作。
1939年2月7日,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正式成立,同时还成立了以马辉之为书记的中共冀热察区党委,和以萧克、马辉之、伍晋南、宋时轮、邓华等5人组成的军政委员会。
挺进军由萧克任司令兼军政委员会书记,程世才任参谋长,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冀热察挺进军,编制序列直属八路军总部,由晋察冀军区代管。主力是宋时轮支队和邓华支队,另外还有来平西整训的冀东抗日联军,蓟县、遵化游击队等武装。
冀东抗日联军是冀东暴动时国共合作建立的抗日武装,干部成分比较复杂。其司令高志远是靠办民团起家的有武装的地主,冀东暴动失败后,高部与八路军宋时轮、邓华部队撤到平西整训,高志远对平西八路军的领导人心怀不满,想脱离挺进军,撤出平西。为达到目的,他正与日本人秘密谈判,又与北伐时期被国民革命军消灭的北洋军阀吴佩孚联络,阴谋叛变投敌。
萧克一到平西,就接到在高部的我地下党员陈飞的报告,萧克等人密切注视事态发展。当时的军事形势很紧张,挺进军刚组建,如果高志远投靠吴佩孚的阴谋得逞,对挺进军和京西抗战根据地都是严重的威胁。所以,在掌握了证据之后,就把他逮捕,并召开公审大会,由公诉人杨春甫提出公诉,地下党员陈飞等人提供证据,高志远供认不讳。审理完毕,根据当时国民党的法律以汉奸罪论处,执行枪决。
高志远被处决之后,萧克等人将抗日联军的1000多名官兵与白乙化指挥的抗日先锋队合编。这两个部队的合编,也是为了加强党对抗日联军的改造。
军委确定挺进军的任务是发展冀东,为此,萧克等人准备主力再度东进,利用“青纱帐”时期去发动冀东第二次武装起义。当时上上下下都对回冀东怀着热烈、兴奋的情绪,特别是从冀东来的同志,心情更加迫切。
但是不久,总司令部来电,鉴于华北形势发生变化,日本侵略军在侵占广州、武汉之后,已把力量逐步转移到敌后,进攻我八路军,因此,不主张用太大的兵力去冀东。
这年5月,晋察冀中央分局召集萧克等人到禾家庄开会,彭真、聂荣臻和萧克等人一起研究了形势以后,决定在冀热察采取巩固地向前发展的方针,主力不去冀东,只派刘诚光等20多名干部去冀东加强工作。
这年秋后,根据地更巩固了,部队的扩大,也饱和了。根据八路军总部的指示,萧克等人将平西地区的武装进行了较大的整编。当时,这一地区除了八路军和东北流亡学生组织的抗日先锋军、正在改造的冀东抗日联军外,还有其他五六支人数不多的抗日武装,他们各不相属,各有防区,自筹粮饷,行动不大协调。
萧克就与区党委协同,逐渐将这些武装进行统一整编。撤销八路军第四纵队番号,将第十一支队的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大队和房山、涞水、涿县游击队改编为第六、第七两个团,把第十二支队第三十四、第三十六大队及平西游击队一部分编为第九团,抗日先锋队和冀东抗日联军编为第十团,仍在冀东的包森支队编为第十三团。
部队整编后,一边战斗,一边进行了几个月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建立了各种制度,加强了党的建设,从而提高了部队军政素质,增强了战斗力。
从当时冀热察地区来说,根据地的力量不算小,但主力不东进,平西地区的发展受到限制,而冀东地区工作的恢复证明那里是能够长期坚持发展的,如何使这两块交错相连的地区协同作战?怎样利用地理条件威胁日伪军指挥中枢和进入伪满洲国境?怎样配合华北各地以及正面战场创造反攻前进阵地等问题,就提到冀热察挺进军领导的议程上。
对于这个问题,萧克那段时间,日夜思考,认真地读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文件、毛泽东《论持久战》以及《孙子兵法》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等著作,慢慢地形成了在冀热辽广大地区发展游击战争的概念,即“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发展平北”的方针。
11月间,萧克在区党委和挺进军军政委员会联席会议上正式提出:“以巩固平西抗日根据地,坚持冀东游击战争,开展平北新的游击根据地”这“三位一体”思想为战略方针,经过酝酿讨论,大家都同意,并报党中央、八路军总部批准。
“三位一体”方针的提出,从政治思想上军事战略上统一了3个地区广大军民的思想,明确了创建冀热察大块革命根据地,坚持“敌后之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方向。在这个方针指导下,萧克等人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冀热察广大地区的游击战争。
在平西方面,首先是巩固。当时在“巩固平西”这个口号下,将平西境内的各种武装团结起来,并进行整编。
萧克下命令,要整编单位一一执行。各单位接到命令,都认真执行。
经一月整训,萧克看能“令行禁止”了,就于1940年1月,主力出击宛平、房山地区的王平口、佛子庄、长沟峪、周口店一线,袭占了南窖等日伪军重要据点,破坏了从这里至北平的高线铁道。不久,又在永定河畔、门头沟地区、北平近郊多次出击,连获胜利,给敌人以极大震动。经过一系列战斗,加强了地方党、政、军、群工作,平西根据地扩大了,人口多了,更加巩固了,各区、县普遍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至1940年初,平西发展为东北至平绥路,北至张家口,南至紫荆关,与晋察冀中心区连成一片,有30万人口的巩固根据地,边区政府这年在平西设立了第六专署。
在冀东方面,萧克等领导同志又把来平西整训的大批干部和部队,先后派回冀东,大力加强这一地区的领导和斗争力量。
1939年的7月、8月、9月,我军以一年前暴动失败后隐蔽起来的武装力量为基础,利用“青纱帐”的时机发展游击战争,各县的小武装建立起来,原八路军留下的3个小支队很快发展至1000人,县、区、村政权和党群组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为了充分依靠冀东党组织和人民坚持发展冀东根据地,我军将冀东抗日联军和八路军留在冀东的部队,统编为冀热察挺进军第十三支队,李运昌任司令,李楚离任政治委员,包森任副司令。
至9月初,冀东部队发展至4000多人,在冀东北部逐步建立了很多小块的游击根据地。随后,平西主力一部开赴平北、热河西部,在长城内外开展游击战争,与冀东密切配合,遥相呼应。
在平北方面,1938年10月和1939年夏,宋、邓四纵队和冀热察挺进军曾两次派部队开辟平北。
1940年初,冀热察区党委和挺进军派苏梅、钟辉琨带一个主力连和平北游击支队进入平北,站住脚之后,又派白乙化率第十团开入平北,很快建立了数块游击根据地。
到这年年底,平北发展为有5个抗日联合县政府和40万人口的大块游击根据地,边区在平北设立了第十四专署。
至此,冀热察根据地的平西、平北、冀东这三个地区真正是“三位一体”了,冀热察根据地基本形成。
冀热察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冀热察抗日根据地成功开辟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已发展成为包括晋察冀边区、冀中和冀热察3个战略区,拥有90余个县政府和1500余万人口的广大区域、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坚强堡垒,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