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蚕食”与反“扫荡”
1941年5月4日,冀中部队全军上下,一片喜气洋洋,因为他们刚刚收到了毛泽东的亲笔题词,称赞冀中部队是:“坚持平原游击战的模范,坚持人民武装斗争的模范”。冀中部队能够获得毛泽东的亲笔题词称赞,这当然是由原因的。
冀中抗日根据地,在华北抗战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与冀西山区根据地互为依托,互相配合,沉重地打击着敌人。从1938年秋至1940年6月,冀中部队先后经过了5次围攻、3次反“扫荡”作战和青纱帐战役。通过这些恶仗,冀中根据地终于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然而,这些战争仅仅是冀中遭遇恶仗的一个序幕,至1941年,一场更为艰苦的战争来临了,那就是反“蚕食”斗争。
1941年7月,冈村宁次接任了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后,对冀中根据地除了更加频繁、残酷地“扫荡”外,还极力推行碉堡政策,采取高度分散配备,大量筑碉建点,挖沟修路,进行分割、封锁,逐步“蚕食”,企图扩大和巩固面的占领。
敌人的“蚕食”,一般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分散的普遍的,即依靠原有的据点,原有的兵力,逐渐向根据地推进;一种是有重点地突击某一个地区,即以较大的兵力推进5至10千米,建立若干据点。
“蚕食”一般又分为3个步骤:第一步,秘密地进行各种准备,派遣特务侦察预定“蚕食”地区,利用我之弱点,寻求可供利用的对象,培植内奸,制造谣言,动摇人心,挑拨离间。第二步,进行军事突击,反复“扫荡,驱逐我武装部队,捕捉我地方工作人员,残暴地烧杀抢掠,制造血腥恐怖;同时,依靠内奸,对地主富农等上层分子加紧诱降活动,直接往村里派“联络员”“成立“维持会”,成为“爱护村”为止。第三步,以政治进攻为主深入“清剿”,实行“自首”政策,破坏我各种地方组织。建立伪政权,包括伪保甲、大乡、伪自卫团、伪合作社等政治、军事、经济组织。
面对日军疯狂的“蚕食”,冀中军民齐心协力投入反“蚕食”斗争。
冀中的反“蚕食”斗争首先是从第十军分区开始的。第十分区处在平、津、保三角地区,战略上对敌人威胁很大。这里交通方便,便于敌人机动,不利于我军大部队活动。同时,这里社会情况复杂,土匪、流氓、封建会道门以及国民党的势力都很大。我党过去在这一地区的工作基础也比较薄弱。敌人把这一地区当做进攻的重点,经常驻有10000多名日伪军,建立了204个据点。每个据点都筑有一两个或三五个几米高的碉堡,周围挖有深宽各3米多的壕沟。永定河以北、牤牛河以东已被敌人控制,根据地只剩百十来个村庄。
4月l日,驻保定、徐水、固城、新城、安新、定兴的日伪军2000多人,以容城为中心进行了为时一周的“扫荡”。同时,又从高碑店经新城到霸县修了公路,建立了一线据点,把本来已经非常狭小的第十军分区根据地,又做了进一步的分割。这是敌人全面“扫荡,和“蚕食”的前奏。从此,我军回旋地区越来越小,大部队活动受到很大限制。
6月10日,日伪军20000余人由保定、固安、安新、新城出动,又对我第十军分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
敌人首先将大清河、拒马河和周围的公路控制起来,建立了一些临时据点,然后向大清河东地区节节进逼,企图将我军分区主力部队和领导机关一举歼灭。
我军分区领导机关和部队,在大清河东分散地同敌人战斗了5天,给敌人以很大杀伤,然后西渡大清河转到了容城以西。敌人跟踪追击,在容城以西地区又组织第二次合围。我军再次分散南下转移到白洋淀附近地区。敌人分成多股,划分区域进行反复“清剿”时,沉没渡船,严格控制各个交通路口,并设游动部队巡逻,然后以密集队形,在狭小的地面上进行“梳篦式”搜索。
每搜索一个村庄,都强迫群众集合在一起,用恐吓利诱和叛徒指认等办法,逮捕、屠杀我地方干部和武装人员。另外,还把大批青壮年抓到据点里,百般拷打,没有口供的,以“八路军顽固拒供”加以杀害;招认了的释放回家,以推行其恶毒的“自首”政策。
敌人的残酷并没有让我革命群众屈服,当时,有的群众宁死也不暴露我党我军秘密,宁愿在野外风餐露宿也不愿受敌人奴役。留下的共产党员、地方干部、游击队员,日夜往来于星罗棋布的点线之间,潜身在青纱帐里,领导群众坚持斗争。
在这同时,冀中其他几个军分区反“蚕食”斗争也很激烈。津浦线方面的敌人由东向西,“蚕食”子牙河以东的大城、青县、献县、交河地区。保定的敌人由北向南,“蚕食”高阳、新安、清苑、张登地区石家庄的敌人分别由西向东,“蚕食”平汉路以东溥沱何、沙河之间的莫城、无极、宁晋、赵县、栗城地区。石德线、沧石线敌人分别向南北两侧扩张。
这些地区,地理环境要比第十军分区好些,党的工作基础比较坚实,人民武装已经普遍建立起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较巩固。因此,敌人向这些地区“蚕食”时,当即遭到我主力部队和地方游击队的有力反击,同时还遭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顽强抵抗。敌人每“蚕食”一小块地区或者一个村庄,都得经过较长时间的反复争夺。
在极为剧烈紧张的反“蚕食”斗争中,群众性的游击战有了很大发展,创造性地开展了地雷战,地道战和利用河湖港叉,开展水上游击战,给进犯之敌以狠狠打击。据不完全统计,冀中地区反“蚕食”作战110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14000余人,缴获各种炮13门、轻重机枪27挺、长短枪1700余支。
尽管如此,在1941年,敌人‘蚕食”还是取得一定的结果,他们据点增至1026个,封锁沟增至1765千米。在被“蚕食”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冀中根据地基本区的面积和人口减少了约2/3。
日军的贪婪是无限制的。当时的形势是非常清楚的,敌人“蚕食”至一定程度,必然要发动大规模的“扫荡”。
为了坚持平原根据地,迎接更严重更残酷的斗争,晋察冀分局、晋察冀军区和聂荣臻个人,曾指示冀中区党委和冀中军区,要他们结合反“蚕食”斗争,认真做好反“扫荡”准备。
在冀中区党委和冀中军区的领导下,冀中部队普遍拟定了反“扫荡”方案,接受北岳区反“扫荡”的经验教训,将部队和机关适当分散,增加机动性。同时,为分散活动的部队划分了活动区域,准备迎接残酷的反“扫荡”斗争。
这次“扫荡”,敌人集中了3个师团的主力和5个混成旅团的大部以及各地伪军达50000多人,并配属了飞机、坦克、炮兵、骑兵、自行车队,敌军的机动性和火力都比较强。冈村宁次亲自指挥,用所谓“纵横合击”、“对角清剿”的办法,或故意留下空隙地区作钓饵,企图用“张网捕鱼”的毒计,一举歼灭冀中我军主力。敌人的这次大“扫荡”,因开始于1942年5月1日,所以也称“五一大扫荡”。
大“扫荡”分为3期:5月1日至10日,为第一期;5月11日至5月15日,为第二期;5月16日至6月20日,为第三期。其中,第三期又分为两个阶段:5月16日至25日为第一阶段;5月26日至6月20日为第二阶段。
这次大“扫荡”日军的作战方针是:对以吕正操为司令员的冀中地区的共军主力,进行突然袭击的包围作战,摧毁其根据地。同时,在政治、经济、思想上采取各种措施,以便将该地一举变为治安地区。
5月1日至10日,敌人由北而南、由东而西,开始对冀中区压缩、封锁、包围。这次“扫荡”与过去不同,敌人并不立即深入冀中的中心区,也不同我主力决战,而是先在边缘地区反复“扫荡”,稳扎稳打,逐步增建据点,形成包围圈,步步向根据地中心压缩。
当时的形势是,冀中区的边缘地带战火纷飞,而腹心地区却异常平静。这就是敌人的所谓“诱导圈”,企图把冀中所有部队和领导机关,全部诱迫、压缩到中心地区,然后再收拢包围圈,一举歼灭。
冀中区的领导同志识破了日军的这一阴谋,针对其企图,作出了主力部队避开敌人锋芒,先机转移,挺进敌后的部署。但是,我冀中部队对敌人这次动用重兵,进行如此规模的围攻“扫荡”,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资上,都是准备不足的。主力外转的安排还未实现,敌人的“扫荡”就进入了“连续合击”的阶段。
5月10日,我警备旅第一团第二营,在深县护驾池村遭到四五千敌人围攻,并有敌装甲车坦克、飞机助战,我第二营与敌人展开村落战,顽强抵抗,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歼敌300多人,我仅伤亡40余人。
在我军积极与敌人周旋的时候,冀中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斗争。
5月中旬,敌人在“扫荡”中进攻定县北盯村,遭到县大队和群众武装的沉重打击,并破坏了敌人在沙头围修炮楼的计划。因此,北盯成了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5月27日6时许,日军第一一零师团驻保定的第一六三联队主力,连同安国、定县敌人,共200多人,在联队长上坂雄率领下,包围了北盯村,接着,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驻北叮村的县大队和群众武装,在县大队政委赵树光指挥下,沉着应战,坚守村沿工事,打退敌人3次冲锋。
下午,我方依托地道与敌逐屋争夺,先后毙敌五六十人。最后,敌人冲进村,挖开地道,施放毒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用军犬撕咬活人,把人填入井内。但北盯村人民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光荣殉国。
不久,日军驻定县东车寄据点的黑田,又纠集了定县、安国、伍仁桥等20多处据点3000多日伪军,对沙河两岸村庄的群众进行了血腥镇压,先后在西叮村、王褥林、齐家庄等32个村庄,杀害群众1189人,还抓走群众2000多人。
在“五一大扫荡”中,日伪军经常轮番突然包围村庄,把全村群众集中到广场上,男女老幼分别站队,威逼指认八路军和抗日干部;供认不出,就灌凉水、压杠子、刺刀挑、火烧、军犬咬、装入麻袋摔等各种凶残手段,直至折磨死。同时,挨户搜查,奸污妇女,抢劫财物,抓浦壮丁充当伪军或服劳役。
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人民群众总是舍死忘生地保护我党的干部和战士。当时,许多青年妇女往往把我们的干部、战士、游击队员认作自己的“丈夫”兄弟”、“姐妹”,有的老太太情愿牺牲自己的儿子,也要保护我党的干部。
因为遭遇到冀中军民的强烈反抗,日军的“扫荡”进行的颇不顺利。
5月11日起,敌人以捕歼我主力部队为目的,开始连续合击,反复“扫荡”。当时,冈村宁次还亲自坐着飞机,在冀中上空飞来飞去,指挥着向根据地中心区的围攻。
敌人每次合围,几乎都有五六架飞机配合,采取多路并进的拉网战术,兵力梯次配备,纵深很大。一进入根据地腹心地区,便全面展开,逐村“扫荡”,步步为营。因为平原地区交通方便,只要一路与我军接触,其余各路便蜂涌而来。
日伪军为了捕歼冀中主力部队,将它的兵力划分为“封锁部队”与“扫荡部队”。其中,“封锁部队”数量相当大,专门担任“封锁”任务,形成所谓的“铁环阵”。这样,就隔绝了冀中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隔绝了冀中部队与其他部队的配合,使他们回旋困难,不能互相支援,形势异常严重。
但是,从敌情分析,敌人合围我主力部队,事先并没有明确目标,而是发现哪里有八路军,就从四面八方涌向那里。这样,所谓的“铁环阵”还是有空隙可钻的。冀中的大部主力部队,就这样依靠良好的群众条件,抓住敌人的空隙,胜利地从“铁环阵”中突了出来。
当然,仍然有一些部队外转不成,陷入敌人合围的纵深之中,在万分险恶的情况下,不得不浴血苦战,受到了比较严重的损失。
面对空前残酷的大“扫荡”,冀中军民表现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那种临危不惧的战斗气势,那种宁死不屈的英勇行为,都可称为抗战史上的光荣一页。
冀中军民在两个月的反“扫荡”中,共作战270余次,毙伤敌10000余人,粉碎了敌消灭冀中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的企图,但我冀中部队损失也十分严重。
反“扫荡”之后,敌据点增至1635个,公路增至6000千米,封锁沟增至3000多千米,抗日根据地被分割成2670多个小块,形成“格子网状”。很显然,冀中敌后游击战争进入了更加残酷和困难的阶段。下一步冀中部队该怎么办?
6月4日,冀中区党委和冀中军区作出决定,只留一部分基干团和地方游击队继续坚持斗争,其余机关和部队则离开冀中区分别外转。
当时,敌人发现冀中部队的行动后,就利用稠密的点线封锁、阻拦,加紧追击、堵击。冀中部队灵活穿插,避实就虚,使敌人疲于奔命。有时,部队即便遭到合围,由于指挥处置正确,经过英勇顽强的战斗,给敌以严重杀伤之后,大部分突围成功。
虽然主力部队虽然撤离了冀中,但冀中平原上的抗日战火并没有熄灭,留在冀中的武装和广大的抗日群众,在极端残酷的情况下,在反敌连续“清剿”的斗争中,逐步成功地转变了组织形式和斗争形式,坚持了广泛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使侵占冀中的日本侵略军没有得到一天的安宁,继续陷在深深的泥潭之中。这一切,都为冀中区的重新恢复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