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粉碎大“扫荡”

1943年9月中旬,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调集其第二十六、第六十三、第一一零师团大部,第六十二师团及独立第一、第二、第三混成旅团各一部和伪军共40000余人,采取长途奔袭、分进合击战术,对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的北岳区,开始了历时3个月的“扫荡”。

这次“扫荡”被认为是历时最长、最野蛮、也是最后一次的“毁灭扫荡”,又被称为是“北岳秋冬大扫荡”。

而就在不久前,国民党顽固派又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准备以40万大军包围陕甘宁边区。

情况非常危急,7月中旬,晋察冀军区接到党中央命令,派吕正操率6个团开赴晋西北担负保卫中央的任务。

8月1日,党中央又通知聂荣臻,准备去延安参加党的七大,并决定由程子华代理晋察冀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由萧克代理军区司令员,刘澜涛为军区副政委。

同时,根据中央精神,根据地决定将北岳、冀中两区党委取消,工作集中于晋察冀分局;原冀中军区领导机关合并于晋察冀军区,各军分区由军区直接指挥。

为了迎击敌人的这次大“扫荡”,萧克等人一面布置战前准备工作,一面研究制订反“扫荡”的作战方案,决定仍采取内线同外线结合、主力同民兵结合、武装斗争同其他各种斗争相结合的对敌斗争方针。

为此,军区划分了内外线部队的活动地区及物资掩蔽地区、补给地区和内线部队应控制的制高点;为了加强了情报工作,军区把重要的电话线路更多地改成了隐蔽线路;设立了宣传站,印制宣传品;正规军连队还组织了飞行射击组和飞行爆破组,民兵进行侦察编组和爆破训练。群众进行坚壁清野和秋收、秋耕、秋种的各种准备。

至8月底,北岳区全体军民,包括40000多部队和18万民兵,对敌人每年都要进行的“秋季扫荡”,都已严阵以待。

但就在准备反“扫荡”期间,代司令员萧克突然身患重病,整天高烧不退。聂荣臻去延安时,还以为萧克的病会很快好起来,但到反“扫荡”开始时,萧克就不能坚持正常工作了,所以这次反“扫荡”大多是由程子华和唐延杰负责组织和指挥的。敌人这次大“扫荡”,先从平北开始。

8月8日,敌6000多兵力突然向平北根据地发起进攻,由于敌人的进攻来得突然,平北党的领导机关和部队仓促应战,一度呈现混乱。但他们很快调整了部署,由被动转为主动。

至9月中旬,“扫荡”平北的敌人在我军的打击围困下,大部退出了平北中心区。

平北“扫荡”最多只能算是这次大“扫荡”的前奏,紧接着,敌人对北岳区的所谓“毁灭扫荡”,终于正式开始了。

9月15日,日伪军近20000人分别由保定、石家庄、阳泉、五台、张家口、宣化等地出动,以奔袭动作,很快占领了我根据地的松山、蛟潭庄、唐梅、会口、下关等地。

9月下旬,敌人深入北岳区地区后,除四处“搜剿”外,还以飞机在空中侦察,发现哪里有我军的踪迹,就进行轰炸,地面部队立即前往合围。

当时,晋察冀军区的部署是,以1/3的兵力转到外线,从侧翼打击日伪军;将2/3的兵力留在内线,以连为单位分散配置,同民兵结合,开展游击战,消耗和疲惫敌人。

当时,沙河、唐河、滹沱河之间地区,是边区领导机关所在地,军工厂也设在这里。敌人人进入根据地后,主力就朝着这三条河流之间的地区突击。

25日,日伪军侵入根据地腹地进行重点“清剿”。日军3000余人在飞机掩护下,围攻驻神仙山地区晋察冀边区政府、军区后方机关和部队。当时,病重的萧克代司令员和其他军区首长转移到了神仙山。神仙山地处沙河、唐河、滹沱河之间,位于阜平城北约30千米。神仙山主峰海拔1800米,兀立在群山之间,地势险要,日寇历次“扫荡”都不敢轻易进入。

神仙山在军区划分防区时,属第三分区防地。萧克在神仙山养病时的警卫都由第三分区负责。但这里北邻第一分区,反“扫荡”一开始,第一分区第一团政委亲率一个连来担任警卫。

敌人围攻驻神仙山地区时,第三分区政委王平等人很关心萧克等人的安全,经常向萧克等人通报敌情。

一天晚上22时,王平打电话给萧克,说敌人将分四路围攻神仙山,让萧克等人当晚就要离开那里。

至此,敌情完全清楚了。王平最后的电话中说,敌人将在拂晓前形成对神仙山的战役包围圈,情况十分紧急,萧克等人在拂晓前必须突出去。

当时,萧克还发着39度的高烧,医生、护士提出让萧克坐担架走。萧克说:“坐担架走山路很难,行动迟缓,拂晓前出不去;骑骡子天亮能突出去,还是骑骡子。”

就这样,夜色中,萧克等人从敌诸路分进的间隙中,悄悄地向外线插去。当时,侧面一两千米处敌人的哨兵在烤火都能看到。拂晓前,萧克等人终于顺利地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在萧克等军区首长成功完成转移的时候,我军对敌人的反“扫荡”也在同时进行。

当时,第三军分区第四十二团4个连凭险扼守,经12昼夜的作战,毙伤日伪军200余人,将其击退。

与此同时,转至外线的部队积极配合内线部队作战。在孟县侯党伏击日军,一度袭入望都、行唐城关和定县车站,攻克或拔除上陈驿、西坂村等据点10余处,迫使“扫荡”的日军抽调3000余人回防。

在北岳区军民不断打击下,日伪军于10月上旬将分散“清剿”的部队收缩至主要交通线上。

10月中旬,日伪军集中主力9000余人在唐河、沙河、滹沱河沿岸产粮区,抢掠粮食,破坏秋收,并寻歼晋察冀军区机关和部队。晋察冀军区集中主力,在三岔、营里、旦里等地,连续打击抢粮的日伪军,掩护和帮助群众完成抢耕抢种。

在萧克等人从神仙山成功突围后,保卫神仙山的部队,依山据险,居高临下,以事先布设的地雷和机枪射击,节节抗击敌人,经过一番苦战,终于将敌人击退。在这后不久,萧克等人又返回神仙山。

至10月底,2000多日伪军再犯神仙山。萧克等人与当时隐蔽在这里的机关、学校和群众一起再次转移。途中,为了能随时行动,警卫战士们天天晚上和衣就寝;马匹每到一处,只卸下马鞍稍休息一下又重新放上。

有一天,萧克等人刚刚突出包围圈,敌人便在大炮和飞机的掩护下,蜂拥扑向神仙山。我守山的部队在外围部队配合下,激战两天,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在此之后,敌人的“扫荡”已成强弩之末,从11月中旬起,日伪军的主力陆续转移到沟线外抢粮,只留下一部分在根据地内,以临时据点为依托,奔袭、合击我机关、部队,并大肆烧杀破坏,交替掩护撤退。

面对已经逐渐削弱的敌人,晋察冀军区部队采取奇袭、伏击等战术,运用地雷战打击撤退的日伪军。

12月10日,日伪军经孟县、平山地区撤退,5天内触发地雷270余枚,伤亡300余人。至此,侵入北岳区腹地之日军全部撤回五台、党城、涞源等地,北岳区的这次反“扫荡”,取得很大胜利。

3个月中,我军民共作战5600多次,毙伤日伪军11000多人,攻克据点、碉堡200多处,一度袭入保定、望都、唐县等13座城镇,炸毁火车18列,击毁坦克、汽车240余辆、击落飞机一架。

此次反“扫荡”后,北岳区非但未缩小,反而向察南、雁北伸展,开辟了新区。

与此同时,冀东区也实施了秋季“反扫荡”作战,毙伤俘日伪军约600人,攻入马兰峪金矿。

这接连反“扫荡”的胜利,标志着日军“蚕食”、“扫荡”政策的彻底破产。从此,日军再也组织不起对边区中心区的大规模“扫荡”进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