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冀东抗日根据地
1938年2月,地处河北西部的阜平,还没有从严冬中走出来,道路两旁树枝上光秃秃的,大街上行人稀少,人们更愿意躲在屋内应付寒冬。这一天,晋察冀军区突然收到一封电报,这封电报是由毛泽东发出的。
在电报中,毛泽东指出,以雾龙山为中心的区域,有扩大发展前途。但这是独立作战区域,派去的部队须较精干,且不宜过少,军政党领导人员需有独立应付新环境的能力,出发前要做充分准备。同时,电报还明确指出,干部主要由聂荣臻负责配备。其实,早在毛泽东的这份电报之前,冀东根据地的开展工作就已经开始了。
冀东平原包括兴隆、青龙、唐山、抚宁等地,北倚东北南靠华北,是两区之间的枢纽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33年5月31日,国民党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竟同日本侵略军签订了臭名昭著的“塘沽协定”,把冀东划为非军事区。
1935年,国民党政府,又搞了个“何梅协定”,把冀东拱手让给了日军。汉奸殷汝耕组织“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从此,冀东就完全沦陷为日本侵华的军事跳板和兵站基地。600万冀东人民,变为日军铁蹄下的亡国奴,过着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
冀东人民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斗争精神的。他们深知亡国奴的痛苦,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早在洛川会议上,毛泽东就指出,红军可以一部于敌后的冀东,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创建冀热边根据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党中央北方局决定,派当时的河北省委书记李运昌回到冀东,进行起义前的准备工作。1937年10月,李运昌回到冀东,任冀热边特委书记,王平陆任军事部长,王大中任宣传部长。
11月,在北宁路南,又改组了党的京东特委,胡锡奎任书记,卞振东任组织部长,阎达开任宣传部长。
两个特委组成后首要任务是迅速向各县委、支部传达党中央北方局在冀东发动武装起义的有关指示。让全体党员认识创建冀东抗日根据地,开展冀东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有利条件,为起义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在北方局的领导下,河北省委从思想、组织准备上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先后派不少党员干部和积极分子到冀东工作。深入农村、矿山发动群众,做武装起义的组织领导工作。另外,北方局派来的红军干部李润民、孔庆同等也来到冀东。开办游击队训练所,培养军事骨干。
当年12月,李运昌代表冀东党组织在滦县多余屯召开京东十县抗日人民代表会议。这次会议决定正式成立“华北人民武装自卫会冀东分会”,推选李运昌为主任,王平陆为军事部长。会议讨论了组织冀东抗日联军,开展游击战争问题。会后立即组建了以王平陆为司令员、史贞为政委的华北抗日联军冀东第一支队,发动游击战争。
不幸的是,这支队伍在第一次打清河沿据点战斗中,王平陆就以身殉国。接着,由彭夫、高存等重整旗鼓,继续战斗,攻克兴隆县药王庙据点。这两次战斗虽未取得显著的战绩,但却在斗争中锻炼了骨干,取得了经验,鼓舞了斗志,为后来的大起义提供了一批骨干和一定的经验。
随后,游击队化整为零,在冀东各地开展了三三五五的游击小组活动,打特务除汉奸,捣毁日鲜浪人开设的赌局,搜集枪支,为暴动做准备。
晋察冀军区成立后,毛泽东才发这封电报,要求聂荣臻从红军中抽出骨干,支援冀东。按照毛泽东的电报指示,1938年2月,聂荣臻即从红军骨干比较多、战斗力比较强的第一军分区抽调了一部分兵力,由邓华负责,组成了邓华支队,决定进军冀东。
接到任务后,邓华带来部队,从涞源出发,逐步开辟了平西、房山、涿县、涞水、良乡、昌平、宛平等地,在一部分县建立了抗日政权,组织了地方武装,扩充了部队,为挺进冀东建立了基地。
这年5月,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又将晋西北活动的宋时轮支队调到平西,与邓华支队合并,组成八路军第四纵队,由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东进前,又对第四纵队进行了整训和准备。
至此,冀东人民的武装抗日大暴动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一场震惊中国的敌后抗日暴动爆发了。
第四纵队是一支英勇善战的主力部队,红军骨干较多,战斗力较强,经过短期的休整和动员教育,于5月31日开始向冀东挺进。
当时,邓华率第三十一、第三十三两个大队走南路,沿途与康庄、延庆、永宁、四海等据点之敌作战多次,缴获甚多。6月9日,在沙峪与坂垣师团从怀柔县城增援四海之敌相遇,激战3小时,歼敌百余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十三大队于6月中旬进抵兴隆县境,一举攻克六道河子据点,并于17日攻入兴隆县城。次日清晨,承德日伪军800余人赶来增援,并以3架飞机助战。我军与敌激战半日,歼敌200余人,主动撤出县城。
而第三十四大队和独立营则由宋时轮司令员率领,走北路,6月初攻入昌平县城。接着,东渡潮白河。横扫密云、兴隆两县的敌伪据点,于6月下旬进到平谷县以东的靠山集、将军关一带。
7月19日,宋时轮等人攻下平谷县城,成立了抗日政府,任命姜时泽为县长。与此同时,第三十六大队和骑兵大队,于6月中旬攻占延庆县千家店,俘伪警20余人。接着,东进在花盆村与一营伪满军相遇,激战两小时。全歼300余人,缴获重机枪两挻、轻机枪6挺、长短枪百余支。
在第四纵队不断取得胜利的时候,在冀东地方党的领导下,冀东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人民武装抗日大起义。这次冀东起义声势很大,发展迅猛,是当时震动全国的大事件,后来经过中外通讯社的广播,冀东起义曾风闻于世界。
至8月份,第四纵队和冀东起义的队伍会师于遵化,并且已经攻克了6座县城,摧毁了冀东广大农村的敌伪政权,还一度切断了北宁铁路。
冀东起义爆发后不久,遵照党中央和北方局指示,河北省委的马辉之和姚依林先后到达冀东,以加强领导。至此,冀东根据地开始显出了端倪。
正当冀东军民落实党中央指示的时候,9月中旬,传来日本侵略军要大举“围剿”冀东的消息。
9月中旬,第四纵队党委在迁安县莲花院,召开包括各大队领导的扩大会议。会议认为,冀东平原靠近北平和天津,交通便利,是通往关东的咽喉,日寇和伪满军队调动便利,青纱帐一倒,游击战很难继续坚持下去。同时,会议还认为,挺进冀东以来部队连续作战,急需休整和补充;暴动队伍虽然数目庞大,但是武器装备短缺,基本没有实战经验,需要整训。
但在冀东大规模整训十分困难,为此,会议决定,第四纵队主力撤回平西整训,并动员抗联也西撤到平西整训,以待来年再返冀东开展游击战争。
党中央和北方局不同意这次会议达成的意见。9月26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刘少奇联名致聂荣臻转宋时轮、邓华及冀热边特委,不同意主力西撤。指出“目前主要的力量在白河以东之密云、平谷、蓟县、兴隆、遵化,以部分力量在白河以西创造根据地。”
根据党中央指示,邓华、李运昌、胡锡奎在迁安县新庄子开会,研究当前形势,决定在冀东继续进行游击战争,建设以冀东为中心的冀热边抗日根据地。几日后,宋时轮致电邓华:敌人已经兵分七路大举进攻,要求邓华率队西撤。
10月8日,朱德、彭德怀、刘少奇电示宋时轮、邓华,再次表示不同意西撤,指出“目前即将冀东游击队大部拉到白河以西,将要发生许多困难”,“邓华应尽可能争取在遵化、玉田、迁安地区,持久进行整理部队,建立根据地的工作”;同时强调“只有到万不得已时,才可率主力向白河以西转移”,但仍“应配备必要的基干部队及干部与地方工作人员在原地区活动,坚持当地游击战争”。
接到朱德、彭德怀、刘少奇的电示时,宋时轮和邓华已经得到日军小林部队的一个旅团已从武汉一带调了过来的军事情报,觉得冀东面临的敌情已经是“万不得已时”,遂决定“率主力向白河以西转移”。
此后,党中央、北方局、毛泽东、刘少奇和八路军前方总部以及晋察冀军区都曾来电劝阻西撤,特别指出,暴动的队伍不巩固,纪律不好,不能长途行军,危险极大。
结果果然如此,部队在部队西撤时,遭受了挫折。遭挫之后,除了作战伤亡以外,由起义群众为主新组建起来的部队,士气低落,发生了严重的离队现象,撤到平西的时候,10万之众的起义军只剩下很少的人数。第四纵队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也受到了很大损失。
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日大暴动的成果未能保持住,但是给我们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垂青史。
后来,在这次暴动的基础上,又建立了冀热察挺进军和冀热察根据地,让冀东的革命之火又延续了下去。后来,这里不仅成为敌人咽喉地带的心腹之患,而且为日后收复热河,解放东北,准备了突击力量和前进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