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不能随便写的”

还是在战争刚刚结束的时候,斯大林把肖洛霍夫请到他那里,督促肖洛霍夫尽早完成他在一九四三年就已开始的反映卫国战争的长篇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一九四六年加里宁也十分关心肖洛霍夫的这部小说的创作。肖洛霍夫紧张地写作着,同时到全国各地去采访,搜集有关资料。 肖洛霍夫预计把《他们为祖国而战》写成三部。他写着第一部,同时为第二部搜集素材, 第二部描写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联卫国战争史上一次伟大的战役。这次战役表现了苏联红军的伟大英雄气概,成为卫国战争由退却转入进攻的转折点。肖洛霍夫到保卫过斯大林格勒的英雄部队去了解情况, 还多次到斯大林格勒去。

斯大林格勒是一个英雄的城市,这里的每一幢房子、每一条街道都曾经经历过激烈的争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流淌过英雄战士的鲜血。

斯大林格勒在战火中几乎完全被夷为平地。战争结束了,人民重新建设了自己的城市。来到这座城市参观的国内外游人,都要向新建的英雄墓献上花圈,表示自己对英雄的景仰和哀悼。步入市内,街道整齐、宽敞、清洁, 两旁耸立着高楼,沿街种着一排排的树,城市的生活给人以幸福而宁静的感觉。这里你会突然看到这样一条街,抬眼望去,只见断垣残壁,弹痕累累, 烧焦的房舍,倒塌的梁柱,弹壳遍地,顿然间你的心会沉下去,似乎又回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这是斯大林格勒人民有意留下的一块地方,用以作为战争的永久的纪念。肖洛霍夫不止一次来到过战前的、战后的、重建的斯大林格勒,或许他也不止一次地凭吊过这卫国战争中的旧战场和那河岸上的红军英雄墓。

为了写作《他们为祖国而战》,凡是特别使人记忆起战争年代的地方,

作家总要去看看。肖洛霍夫在一九四八年还曾经到诺沃契尔卡斯克的葡萄种植园和葡萄酒酿造研究所去搜集过素材,有一些德国战俘在那里劳动。肖洛霍夫在葡萄种植园中长久地看这些德国战俘干活,看他们怎样认真而仔细地耕耘着俄国的土地。研究所人员亚·伊波塔卡科回忆说:肖洛霍夫看着这些战俘,他的眼神变得越来越忧郁。然后他毫不迟疑地走向葡萄酒酿造师斯·米·特卡钦科,请求给战俘们喝些葡萄酒。他的语气十分诚恳。研究所人员立即照办了。

肖洛霍夫为了写关于战争的长篇小说,同许多在卫国战争中当过兵的人交谈,也同现役军人保持着联系。伊萨·普列耶夫将军曾经请肖洛霍夫观看他们在北高加索进行的军事演习。

肖洛霍夫观看着军事演习,但他却正在紧张地思考着怎样真实地表现当年红军为祖国而战的情景。

肖洛霍夫谈到关于长篇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的构思时说:“使我感兴趣的是参加过这次战争的普通人。我们的战士在卫国战争的岁月里表明自己是英雄。关于俄国士兵,关于他的英勇,关于他的苏沃洛夫般的品格已经举世皆知。但这次战争却从完全另一个角度显示了我们战士的面貌。我就想在这部长篇小说里揭示苏联战士的这些新的品德。这些品德使他们在战争中显得无比崇高⋯⋯”

这部长篇小说陆续发表了一些篇章,一九六九年最后发表了两个半印张的样子,至此长篇小说的第一部全部完成。

故事从战争前夕的和平生活开始,描写了小说主人公总艺师尼古拉·斯特列里佐夫的家庭戏剧。

战争突然爆发,尼古拉·斯特列里佐夫走上战场。卫国战争头一年,他所在的某师第三十八团在退却过程中进行着顽强的战斗。盛夏,这个团刚刚打完一场争夺战,只剩下了一百一十七人又继续撤退。经过连日来的激战和长途跋涉,战士们个个精疲力竭。这样一支疲惫不堪的队伍在退却中又被迫打了一场遭遇战。等他们奉命撤到顿河左岸返回师部时,只剩下二十七名战士了,其中还有五名伤员。军官全部牺牲,然而却保存了沾满硝烟、尘土和草原气息的光荣的军旗。

在这样情节简单的故事里,肖洛霍夫用他现实主义的笔触,深刻而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第一年的艰苦环境,德国法西斯军队在坦克、大炮、轰炸机的配合下,以泰山压顶之势进攻匆匆撤退的苏联红军。然而红军战士们,在敌我力量非常悬殊的情况下,个个以非凡的毅力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奋起抵抗, 多次打退了进攻的敌人。

肖洛霍夫塑造的战士形象,栩栩如生,虽然都同样勇敢,但又各有特点, 虽然都同在一个战场上,但他们的身世和性格又各有千秋。肖洛霍夫善于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与变化、表现他们的理想、愿望和丰富的思想感情。他们都不是顶天立地的英雄,然而确确实实是为祖国而战斗的战士,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完成着英雄业绩。

肖洛霍夫从一九二三年九月十九日发表第一篇作品,至今已走过了六十年漫长的创作道路。六十年间他把自己的巨大而艰辛的劳动的辉煌成果都献给了人民。他希望他的书“能够帮助人们变得更好些,心灵更纯洁,唤起对人的爱,唤起为人类进步的理想而积极斗争的意向。”肖洛霍夫以他的优秀创作赢得了读者的热爱。在苏联当代作家中他拥有最多的读者,据苏联《图

书评论》报导,截止一九八三年一月一日,肖洛霍夫的作品已先后用八十八种语言,出版了一千零八十次,总印数达九千七百四十四万九千册。肖洛霍夫曾经获得诺贝尔奖金。授奖证有上写道:“授予米·亚·肖洛霍夫一九六五年度诺贝尔奖金,藉以赞赏他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

这位苏联当代伟大作家肖洛霍夫在重病之后,于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一日在罗斯托夫州维约申斯克镇逝世了。肖洛霍夫在亲身经历了、并深刻反映了新旧两个世界激烈搏斗的历史时期之后,离开了人间。他以他一生的辛勤劳动,以他高超的艺术创作,为今天的和未来的千千万万读者展示了旧思想、旧制度走向灭亡、新社会在痛苦中诞生的历史长卷,为世界留下了一代诗史。他的作品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实践经验。他长期在顿河的土地上生活和创作,今天他的遗骨也安葬在那里,顿河的流水将日夜向他细声倾诉生活在顿河的人民群众的思虑、欢乐和向往。他的创作也将如悠悠的顿河,长存人间,越千古而不废。愿顿河的沃土安息它的伟大歌者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