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战争成了他的学校

“如果说艺术家的生平是他认识世界的根本渠道的话,⋯⋯那么肖洛霍夫的人生命运所遇到的恰是俄国社会革命所经历的最湍急最深沉的一股激流。在哪里能遇到哥萨克大地上那种呼啸怒吼的狂风暴雨呢?⋯⋯当国内战争在顿河上如火如荼地展开的时候,肖洛霍夫还是一个孩子。国内战争成了他的学校,并且磨炼了他革命者的意志,同时也砥砺了他艺术家的天赋才能。”(费定语)

国内战争时期,肖洛霍夫和父母住在顿河上游叶兰斯克镇和卡尔金镇。一九一九年红军后方的大规模的哥萨克暴动,就发生在这里。肖洛霍夫目睹了红军和白军的激烈斗争,贫农和富农的斗争,哥萨克家庭内部因革命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这种种事件都给少年肖洛霍夫极强的印象。他很早熟,小小的年纪,已经有了丰富的阅历,有了分辨事物的能力,能够深入思考问题, 这是他与他的同龄人不太相同的地方。

一九二○年,顿河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十五岁的少年肖洛霍夫开始了独立的劳动生活。他生气勃勃,精力充沛,是一个革命积极分子和活跃分子,同时做着许多工作。在卡尔金镇革命委员会做办事员,做扫盲教师,做人口登记工作,为苏维埃政权做宣传工作。在哥萨克中间,在俱乐部里,在大会上,到处都能看见肖洛霍夫的身影。他倾听人们的谈话,细细观察一切事物,作宣传演说,机灵能干,工作不做完决不休息。

苏维埃政权初建时期,肖洛霍夫在家乡的群众宣传教育工作中,业余剧团起了很好的作用。肖洛霍夫参加业余剧团,还是剧团的骨干之一,他的主意层出不穷,很会演喜剧角色,演出时常常加进去自己编的即兴台词,十分幽默,引起观众哄堂大笑。他也演奏吉他、手风琴。剧团缺少剧本,肖洛霍夫就自己偷偷地写剧本。有一次,大家排剧只排了一半,原因是肖洛霍夫迟迟不将剧本的后一半交出来,导演坚决要求他快些拿来,并说:“你在破坏演出。”肖洛霍夫不好意思地说:“就是这些。脑汁用尽了。灵感没了⋯⋯” 他无意中泄露了自己的秘密,大家才知道,剧本原来不是他弄来的,而是他自己写的。他写剧本,首先是根据当时宣传工作的需要,当然这也成了他文学创作上的初步尝试。他写的剧本中有一个叫《他们的风俗和习惯》,描写国内战争时期的顿河生活,白军的胡作非为,红军的到来,还有一个剧本叫

《常胜将军》。这些剧本都没有存留下来。

一九二一年八月以后,肖洛霍夫做了顿河粮食委员会采购办事处办事员,后来志愿参加留在卡尔金镇的粮食征集队。

一九二一年,顿河一带出现了马赫诺、佛明、麦列霍夫、马斯洛夫、科列斯尼科夫等匪帮,他们残酷地杀害粮食工作人员和苏维埃干部。匪帮多半是当地人,对情况一清二楚,几乎认识每一个干部和征粮队员,常常对征粮队员和苏维埃干部发动袭击。许多同志牺牲了,埋葬在开满毋忘侬花的美丽的草原上。征粮队员、苏维埃干部、民警经常手持长枪在办公室过夜,因为两、三个人是无法对付匪帮的。

肖洛霍夫和征粮队一起同匪帮战斗,他们常常不停地在草原上奔走,度过了许多紧张的日日夜夜。有一次,在康科夫村附近的战斗中,肖洛霍夫被马赫诺匪帮俘虏。肖洛霍夫那时才十五六岁,由于身体瘦小就显得更加年幼。他的生活才刚刚开始,他多么希望活下去啊!但他还是下定决心准备英勇就义。肖洛霍夫等死等了两天两夜。匪首马赫诺亲自审问他,决定枪毙他。幸亏房主人,一个大胆无畏的哥萨克站出来维护了肖洛霍夫,他对马赫诺说:

“难道你连一个孩子也要杀害吗?他是有母亲的,而你也有母亲⋯⋯” 这样,马赫诺才释放了肖洛霍夫,但威胁说,如果再次落到他手中,他

一定绞死肖洛霍夫。

征粮队中的战斗经历,国内战争中的各种事件,这些都是肖洛霍夫生活的课堂,为他创作积累了无比丰富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