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的回味与思考

战争胜利了,战士从前线回到了被战争摧毁了的家园。到处是烧焦了的土地,到处是断壁残垣,几乎每一家都有亲人被战争夺去了生命。有的妻子失去了丈夫,有的孩子失去了父母。人们享受着胜利的喜悦,同时也怀着失去亲人的悲伤,以极大的毅力重建新的生活。

一九四六年三月,战后的第一个春天,冰雪初融,道路泥泞,少有的暖和天气。肖洛霍夫开着吉普车,行驶在寂静的草原上,他来到顿河渡口。他要在这里等候渡船。这时候一个中年男人,领着一个几岁的男孩子,从远处走来,他们也要在这里等候渡船。肖洛霍夫穿着战士的旧棉军装,这个男人就把作家误认为汽车司机了。这个男人自己在战争年代是运输兵,当过司机, 所以见到“同行”格外亲切,更何况他们两个人又都是兵,都经历了卫国战争。

在等候渡船的时候,这个男人向肖洛霍夫讲述了自己艰难坎坷的一生。他在战争中失去一切亲人,现在这个小孩子也在战争中失去了父母,他认他做自己的儿子,他们相依为命,重新走上了人生的旅途,去开拓未来的生活。

这个英勇坚强的男人的悲剧故事震撼了作家的心灵。肖洛霍夫虽然在战争中看见过那么多的痛苦、那么多的流血牺牲,但是这件事仍然使他久久不能平静。他回到维约申斯克区委会,对同志们说,他一定要把这个男人的故事写出来。

可是肖洛霍夫没有马上执笔。他似乎在思考什么,他似乎在寻找什么。十年过去了,当肖洛霍夫读了雷马克、海明威等人关于战争的作品以后,

似有所感,他只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身不离案地迅速写出了著名的短篇小说《人的命运》,(电影译《一个人的遭遇》)并把它发表在一九五六年除

夕和一九五七年元旦的《真理报》上。

小说发表后,海明威从大洋彼岸打电报来祝贺,表示自己的态度。海明威曾说过,他很喜欢俄国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家普希金、托尔斯泰等,而在苏联作家中他喜欢肖洛霍夫。可见他也在肖洛霍夫的作品中发现了某些与他共鸣的东西。

苏联读者非常欢迎这篇小说,纷纷写信给作者和《真理报》编辑部。其中有一封信,要求作者告诉他们,作品中的主人公索科洛夫和他认下的儿子凡尼亚现在在什么地方,他们想帮助这一对父子。

苏联评论界也很推崇这篇小说,认为它为处理战争题材的艺术作品开辟了新的道路,指明了新的前景。在这之前卫国战争题材的文学多从战斗功勋的角度来反映战争生活,它的主人公们多是战场上的英雄。而肖洛霍夫的这一短篇则从战争带给人民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的角度来描写英雄人物。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苏联士兵,战前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战后他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苏维埃人,他承受了战争的重负,表现出无比的坚毅。战后,他带着一颗受到重创的心灵,和自己认下的孤儿重新开始生活。

这是一篇通过主人公的痛苦回忆来描写战争的小说,在主人公讲述的过程中,时而插入作者的旁白。尤其是故事的结尾一段,更明显地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思考。他望着远去的一对父子的背影,却也不无茫然地思虑着受到战争危难的人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