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

肖洛霍夫的作品写的是顿河哥萨克,因而有不少国外读者和批评家常把肖洛霍夫本人也当成顿河哥萨克,甚至赫鲁晓夫一九五九年访问美国,在“二十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的宴会上介绍肖洛霍夫时也说:“这位顿河哥萨克⋯⋯”其实肖洛霍夫并不是顿河哥萨克,而是一个“外地人”。

一百多年以前,作家的祖父从梁赞省迁居顿河军屯州维约申斯克镇落户。最初他在一家外地人的店铺里当店员,后来娶了主人的女儿,自己也就成了商人。他有四个儿子,四个女儿,第二个儿子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就是作家的父亲。

作家的父亲也像作家的祖父一样,曾作过商店店员,后来还作过磨坊经理等,职业经常变换,生活并不富裕。他只受过小学教育,但极喜欢读书, 订阅了各种文艺杂志,还收藏了许多文艺书籍,正是父亲首先培养了肖洛霍夫对文学的兴趣。

作家的母亲婀娜斯塔西娅·达尼洛夫娜,出身农家,是乌克兰人,早年在肖洛霍夫祖父家作使女。那时候作家的父亲就深深地爱上了她。这桩门第不相称的婚姻遭到作家祖父母的坚决反对,他们把使女嫁给了一个年老退休的哥萨克阿塔曼,并且强行为儿子物色新娘。儿子坚决反抗,要求分家。分家以后,作家的父亲不怕非议,把婀娜斯塔西娅·达尼洛夫娜作为女仆领回了自己的家。等到一九一二年她的第一个丈夫去世以后,她就正式成了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的妻子。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在他周围的同事们看来,是文化教养很高的人。同事们都为他娶了一位不识字的普通农家女子而惊奇,他却回答道:“你们什么也不明白,她不是女人,而是一幅画。”或许,父亲在爱情上表现出的执拗性格和平等思想,以及他那艺术家的眼光也赋予了未来的作家。

作家的母亲聪敏贤惠,端庄美丽,性格坚强。作家幼年出外读书给家里来信的时候,母亲总是拿着信求父亲一遍又一遍地念给她听。长此以往就使父亲感到有些不耐烦。于是母亲为了使自己能读儿子的信并能给儿子写信, 便开始学习读书识字。她居然很快地学会了。从此母亲和儿子就愉快地直接通起信来。

肖洛霍夫一九○五年五月二十四日生于顿河军屯州维约申斯克镇克鲁日伊林村。他是父母的独生子,儿时聪明活泼,常和哥萨克的孩子们一同游玩, 他们特别喜欢作打仗的游戏,树枝当骏马,石块作炮弹,他们在谷底、溪旁分成两队,英勇交战;他还喜欢在夜间同哥萨克的孩子们一起去牧马。他身体瘦弱最能吸引他的是钓鱼,他是个钓鱼迷,常常拿起钓竿和小鱼饵盒就走了,村庄里整日再也不见他的踪影。有时父亲会非常担忧地说:“怎样才能叫米沙扔掉鱼竿呢?整天跑得无影无踪,怎么也找不到他,我害怕他会淹死的。”他还喜欢观看色彩缤纷的哥萨克传统婚礼,喜爱热情奔放的哥萨克舞蹈,爱听动人的顿河民歌和民间故事。那时而碧蓝、时而混浊的顿河流水; 那沉浸在蓝灰色烟雾中的夏日草原;春耕秋收,割草捕鱼,愉快而沉重的劳动;哥萨克的古老风俗、丰富多采而又愚昧无知的生活,这一切都深深地印进了他那幼小的心灵。

肖洛霍夫到了六岁那年,父亲请了一位家庭教师,教他读书识字。他非常聪明,学得很快,只用了六七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一年的课程。

七岁的时候进入村中小学念二年级。小学没有毕业,他就得了眼病。那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不久的一九一四年夏天,父亲把他送进莫斯科眼科医院治疗。他在医院住了好几个月,那时候从前线来的几个伤兵也住在那里。医院的情形给九岁的肖洛霍夫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后来将医院里这些儿时的印象都写进了他的《静静的顿河》这部作品里,使作品变得更加栩栩如生了。

一九一五年以后,肖洛霍夫在城镇和莫斯科等地的几个学校里读过书。一九一八年国内战争开始,肖洛霍夫刚读完四年级就中断了学习,并且从此永远地结束了他的学生生活。肖洛霍夫从学校回到家里,如饥似渴地阅读他父亲的藏书,阅读一切能弄到的书。他读了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以及欧美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在他的面前展开了广阔的生活图景和丰富的人生的画卷,同时也为他成为作家奠定了知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