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命运》

这部短篇小说是作者经过十年酝酿之后,在几天之内写成的,发表在一九五六年和一九五七年之交的《真理报》上。这篇小说在结构上采用了故事中套故事的方式,主人公安德烈·索科洛夫关于自己苦难的讲述镶嵌在作者的旁白之中。

战后的第一个春天,草原上积雪初融,河水泛滥,道路泥泞难行。在这交通阻塞的日子里,我正巧要到布康诺夫镇去。我和汽车司机乘一条平底小船渡过叶蓝卡河。司机从村子里开出我们去冬放在那里的一辆旧吉普车,又划船到对岸去接我的同伴。我独自坐在一排倒下来的篱笆上等他们。

村庄离得很远,埠头附近一片寂静。微风送来初春土地的新鲜而又难以捉摸的香气。一会儿,我看见有个男人拉着一个很小的男孩子,从村庄尽头走来,他走到汽车旁边,转向我低沉地说:

“你好,老兄!” “你好!”我握了握他的又长又硬的手。他弯下身子对孩子说:

“问伯伯好,乖儿子。你瞧,他跟爸爸一样,也是个司机。只不过咱们开的是大卡车,他开的是这种小车子。”

那孩子用一双像天空一样清澈的蓝眼睛朝我望望,露出一丝笑意,大胆地伸给我一只嫩红的冰凉的小手。

那父亲摘下背包,懒洋洋地在我身边坐下来,说: “怎么,老兄,是在等你的首长吗?”

我觉得不便向他说明我不是司机,就回答说: “得等一会儿啦。”

“那咱们就来歇一会儿吧,反正我也不忙着上哪儿去。刚才我走过来一看:有个咱们的司机弟兄的车抛锚了,我想,让我去跟他一块儿抽阵烟吧。抽烟也罢,死也罢,一个人总是很难受。你怎么,战争时期一直在前线开车吗?”

“差不多一直在开。”

“唉,老兄,我在那边可吃够苦头啦。”

他把一双黧黑的大手搁在膝盖上,弓起了背。我从侧面望了望他,不知怎的忽然感到很难受⋯⋯你们可曾看到过那种仿佛沉浸在极度悲痛中、充满了绝望的忧郁、叫人不忍多看的眼睛吗?在这位偶然碰到的对谈者的脸上, 我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双眼睛。

他沉默了一阵才开口: “有时候夜里睡不着觉,在黑暗中睁大一双眼睛想想:唉,生活,生活,

你究竟为什么要那样折磨我?为什么要那样惩罚我?不论黑夜,不论白天, 我都得不到解答⋯⋯不,永远得不到。”他忽然醒悟过来,亲热地推推儿子凡尼亚说:“去吧,宝贝,到河边玩去。”

他用眼睛送走儿子,继续说道: “我是一九○○年生的,国内战争时参加过红军。在饥饿的一九二二年,

到古班给富农当牛马,总算没有饿死。可是父亲、母亲和妹妹都在家里饿死了。我的老婆伊林娜也是个孤儿。她可真是个好姑娘,又快活,又温柔,又聪明,又体贴,对我来说,天下没有比她更称心的人了。不久我们生了个儿子,过几年又生了两个姑娘。一九二九年汽车吸引了我,我就开起卡车来。一晃过了十年。我们在战前积了点钱,盖了一座小房子,有两个房间,还有贮藏室和走廊。伊林娜又买了两只山羊。人生在世还需要什么呢?孩子们吃得足牛奶糊,有房子住,有衣服穿,可以说心满意足了。可是这时候战争爆发了,我就要奔赴前线。我在车站上跟孩子们和伊林娜告别。伊林娜哭得嘴唇都肿了,眼睛混浊无神,浑身哆嗦,抽泣呜咽地说:‘我的亲人⋯⋯咱们⋯⋯今世⋯⋯再也⋯⋯见不着面啦!’

“战争开头一段时间,家里常有信来。不过我连一年仗都没有打满,就在开汽车送炮弹的路上被一发炮弹震昏过去,等到醒来的时候,我落在敌人的包围之中了。我好不容易站起来,东倒西歪地走了没有多远,一队我们的俘虏赶了上来,都是我们同一师的。约莫有十个德国兵押着他们。那个领队的赶上来,拿枪柄用力朝我头上打了一下。我要是倒下的话,他准会一梭子把我结果在地上,但是我们的弟兄抱住了我,扶着我走了半小时的样子。我们中间那些受伤的、跟不上大伙儿的,就在路上被枪毙了。夜里我们被关在一个村庄的教堂里过夜。我们被俘的战士中有个军医,他在黑暗中摸着走, 悄悄地问:‘有受伤的吗?’他给我端上了脱臼的胳膊。这才是真正的医生! 他就是当了俘虏,还干着自己的伟大事业。

“在黑暗中,大家压低嗓子说起话来。我听到我旁边的两个人也在悄悄地说话。一个说:‘如果明天要我们供出共产党员和犹太人来,那你,排长, 可别躲起来,我第一个就把你指出来⋯⋯’另一个年轻的声音回答道:‘我一向就怀疑你不是好人,不过没想到,你会成为叛徒。’他们沉默了,可是我给这卑鄙的行为气得直打哆嗦。天蒙蒙亮的时候,我帮助那个排长用手拚命掐死了这个叛徒。第二天早晨,果然德国党卫队军官问,谁是共产党员, 谁是指挥官,谁是政委。可是没有一个是出卖同志的坏蛋。从两百多人中他们只抓了四个人,一个犹太人和三个俄罗斯人,因为这三个人都是皮肤浅黑, 头发卷曲。这四个人被枪毙了。我们继续被赶着上路,直赶到了波兹南的桴虏营。

“从第一天起我就想逃回自己人这边来,五月底才有了一个机会。我们被派去在俘虏营旁边的树林子里给死去的俘虏挖坟墓,我悄悄地从一丛灌木

后面逃走了,一直往东方跑,第四天我被骑摩托车、带着警犬前来追捕的德国兵给追上了。警犬把我咬得血肉模糊。我又被带回了俘虏营。但是我没有死,还是活下来了。

“在被俘的两年中,他们驱赶着我走遍了半个德国。他们让你干活儿, 他们打你,就因为你是俄罗斯人,就因为你还活在世上⋯⋯九月里,我们被派到采石场干活儿,定额是每个人每天四立方米。当时大家就是不干活,也只剩下一口气了。有一天晚上下了工,回到营房,我把破衣服扔在木板床上, 发牢骚说:‘他们要我们采四立方石子,其实我们每人坟上只要一立方米也足够了。’我们中间有个坏蛋,他把我这些牢骚话向营的警卫队长米勒告密了。

“第二天晚上,米勒打发人来叫我。我跟同志们告了别,他们都知道我是送命去的。我走到院子里,抬头望着星星,跟星星也告了别,心里想:‘你的苦可吃到头啦,安德烈·索科洛夫。’不知怎么的,我忽然可怜起伊林娜和孩子们来,后来这种怜爱的感情也消失了。我开始鼓起勇气来,好跟一个士兵应该做的一样,毫无恐惧地看着手枪的枪口,不让敌人在我最后的一分钟,看见我也很舍不得离开人世。“在米勒的办公室里,窗台上放着鲜花, 干干净净。桌子周围坐着全营的五个军官,他们狂饮着白酒,吃着咸肉。米勒玩弄着手枪,同时眼睛瞧着我,他说他特别抬举我,为了我说的话他要亲自枪毙我。我回答道:‘听便’。他站起来,倒了一杯酒,拿了一片面包和咸肉给我,他说:‘临死前干一杯吧,俄国佬,为了德国军队的胜利。’我一听这话,全身像火烧一样,心想:你未免太过分了,我反正要死了,你跟你的白酒给我滚吧!

“我把酒杯和面包放在桌上说:‘谢谢您的招待,我不会喝酒。’他微笑着说:‘你不愿意为我们的胜利干杯吗?那你就为自己的死亡干杯吧。’ ‘我愿意为自己的死亡和摆脱痛苦干杯。’说完拿起玻璃杯喝了下去,但是没有动点心。他让我吃些点心,我回答他说,我只喝一杯酒是不吃点心的。他又倒了第二杯、第三杯。我喝完第三杯以后,也只咬了一小口面包,我虽然饿得要命,但决不会因为他的小恩小惠噎死。我有我做俄国人的骨气和骄傲,他们不论用什么手段,都不能把我变成畜生。

“随后,米勒把手枪放在桌子上,走到我面前说:‘索科洛夫,你是一个真正的俄国兵。你是一个勇敢的军人。我也是一个军人,我尊敬值得尊敬的敌人。我不枪毙你了。再说,今天我们的军队占领了斯大林格勒,是个喜庆的日子,因此我送你一条命。’说着从桌子上拿起一个不太大的面包和一块咸肉,交给我。⋯⋯这样,死神又一次从身旁滑了过去。

“到了一九四四年,他们派我去给一个德国少校级工程师开汽车。我开车送这个工程师到接近前线的地带去修防御工事。两年来我第一次听到我们的炮声。我想,我逃跑的时刻到了。一天,找送那个少校去修工事,在路上我打昏了他,带着他从德国人前沿阵地的两个火力点中间冲过来,回到了自己的部队里。我们部队的师长感谢我带来了这个礼物,并且说,先送我去医院治疗,再给我一个月的假,让我回家看看,然后再分配我工作。等到我从医院回到家乡的时候,看见我们住的地方变成了一个很深的弹坑。一位邻居告诉我,一九四二年六月,一颗炸弹落在我家的房子上,伊林娜和两个女儿当时就被炸死了。儿子正好没在家,后来儿子申请上了前线。我站在深坑旁边,感到刺心的疼痛,当天就回部队了。

“过了三个月,太阳又从乌云里出来了,我在前线找到了当炮兵连长的儿子,他已经是大尉了。我想,我这一辈子已经完了,可是儿子,大尉的日子还在前面呢!夜里醒来,我常常做着老头儿的梦:等战争结束,我就给儿子娶个媳妇儿,自己住在小夫妻那儿,干干木匠活儿,抱抱孙子。可是连这梦想也落空了。五月九日早晨,就是胜利那一天,我的儿子被一个德国兵打死了⋯⋯“我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我最后的欢乐和希望。儿子的炮兵连放了礼炮,给他们的指挥员送葬。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 不久我复员了。我到乌留平斯克一个老朋友家住下,在汽车队里开车,就在这时候我认下了我的新儿子凡尼亚。就是那个在河边玩的孩子,他也是个孤儿。”

这当儿传来了我同伴的叫声和划桨声。这个陌生的、现在对我说来已经觉得是很亲近的入,站了起来,向我伸出了手:

“再见,老兄,祝你幸福!” “祝你们一路平安!”

男孩子跑到父亲跟前,拉住父亲的衣襟,在父亲旁边快步地跑着。

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空前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砂子⋯⋯什么东西在前面等着他们呢?我希望:这个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的人,能经受一切;而那个孩子将在父亲的身边成长,等到他长大了,也能经受一切,并且能克服自己前进路上的各种障碍。

我怀着沉重的忧郁心情,目送着他们⋯⋯凡尼亚连蹦带跳地跑了几步, 忽然向我回过头来,挥动石一只小手。刹那间,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我慌忙转过脸去。不,在战争的几年中白了头发、上了年纪的男人,不仅仅在梦中流泪,他们在清醒的时候也会流泪。这时重要的是能及时转过脸去。这时最重要的是不要伤害孩子的心,不要让他看到,在你的脸颊上怎样滚动着怜惜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

《人的命运》这篇小说,结构严谨,语言朴实,以短小的篇幅揭示了丰富的内容。小说的题名也颇具匠心,它本身就蕴含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深意。作者的引子、旁白和抒情的结尾,同主人公安德烈·索科洛夫的讲述, 浑成一体,自然而和谐。作者的独具匠心的叙述,使这篇短小的作品具有了某种史诗般的雄浑、宏伟、深沉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