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的气节观

气节,这个高尚而珍贵的精神修养名词,不仅在东方文化古国——中国的大地上开花结果,它还深深植根于世界各民族精神之中。西方社会这种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工业文明领先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所以,它们的气节观对我们就具有特殊的借鉴意义。不仅如此,还由于欧美西方社会文明的先进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广泛深刻地认识学习借鉴和通融它们气节观与中华民族的气节观的比较和交流,才能使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走向世界,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目前,我们认识西方世界是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为科学真理献身的布鲁诺,为个性解放奋斗不息的雪莱, 为自由而战的裴多斐⋯⋯所以在不少思想激进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眼中,西方欧美人士几乎个个都是为理想为个性而奋斗的杰出人物。当然,事情并不都是这样,西方人中也相有数量的及时享乐主义者。但西方社会确有为真理而献身,为理想而奋斗不息的精神传统,并且这种传统是深深植根于西方文明土壤之中的。西方社会也有他们的气节观,但其内涵和表现形式与中华气节观有较大的差异。由于将近四五百年的工业文明的洗礼,西方社会从思想观念上已走出了特权等级的樊笼,从精神上基本实现了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的人性革命的成功。所以西方的气节观更注重个人权利,人格尊严得到尊重和维护真正的民族国家利益。他们绝少为统治者和顶头上司的利益而上刀山下火海的牺牲精神,强调的是为真理和正义挺身而出。西方社会的气节观的形成离不开西方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自由、平等、民主等精神内核。因此西方社会的气节观的内容从维护个人权利出发,并且要求这一高尚的性情修养方面人人平等,即每个人的权利与义务是平等统一的。西方社会气节观现在给我们的印象是大致如此,但探根溯源,它伴随欧洲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古希腊文明时代;二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时代;三是文艺复兴开始直至目前。这三个不同时期的文明历史发展阶段,塑造了现代西方文明。

古希腊时期,其社会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辉煌。古希腊社会实行奴隶主贵族民主政治,那一缕民主的阳光催开了人们思维的百花齐放。他们中间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不是为霸主尽忠献策,而是探究科学理性的客观规律,力图靠近真理。从柏拉图的绝对理念,到亚里斯多德的博大精深, 对人自身和外在世界的本质进行了认真深刻的探求思考,显示了古希腊尊重科学,向往真理的优秀品质。有了这样的人文背景,他们关于“气节”的认识就倾向于捍卫他们的社会制度的存在和真理的价值。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他们直接鲜明地提出为自由而战,而没有中国人以忠君的真心实意迂回曲折地表达维护民族生存权的痛苦心理。但他们与敌战斗到底的勇气决不亚于中国人,在抵抗波斯王大流士入侵的战争中,斯巴达 300 壮士壮烈殉国的义举不仅捍卫了古希腊人民的自由,而且为欧洲人树起了一面为自由而战的光辉旗帜。古希腊人高尚的民族气节,逾越几千年历史,远涉重洋,在现代工业化程度高度发达的今天,飘进了当代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之中。

公元纪年几个世纪之后,从北欧南下西进的日耳曼蛮族摧毁了古希腊和罗马文明,接受了基督教教义,填补了日耳曼蛮族简单的精神需求。就这样, 历史的巧合把欧洲带进基督教神学支配一切思想意识的中世纪,把原来的民族文化尘封在历史的角落里。中世纪的基督教,以禁欲主义,压制个性精神

自由而闻名于世。它排斥基督教神学体系以外的一切思想学说,把与神学相异的思想意识诬之为异端而加以残酷迫害。在这种宗教专制统治下,“气节” 被理解为宗教教义的绝对虔诚和为之献身的精神。基督教的创始人,“救世主”耶酥本身就是基督教史上殉难的第一人。耶酥的殉道义举震撼了欧洲人的心灵,成为他们效仿的光辉典范。严守教义,效忠教会成为保持气节的标准。能否对教会神父的意志绝对服从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水准,信仰上帝是基督教徒的至高信念,可以为之生,可以为之死。历史上有名的持续 200 多年的“十字军东征”就是在宗教的旗帜下进行的。它号召基督徒们从异教徒手中夺回“救世主”耶酥基督殉难的圣地耶路撒冷,为信仰殉道。“殉道” 成了“气节”的代名词,叛教为最卑鄙的行为。欧洲人的这种信仰和做法是否正确,是个历史的和没有结论的话题。我们也不宜以今天的眼光和中国人的思维妄下结论,我们应该做的应是吸取其中对我们有用的合理的东西。基督徒的这种宗教狂热信仰的产生与发展是客观历史的产物,它不仅支配了中世纪欧洲历史的命运,而且对近代世界历史命运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神话是终究会被打破的。环球航行,新大陆的发现推翻了许多先前圣贤的结论,古希腊文明的重新发现极大地冲击着罗马天主教神学对人性精神意志的控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急剧地刺激着人们世俗追求的萌发,一场震撼人类命运的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人们发现除天主教神学体系之外, 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新奇事物。原来的许多传统的经典性结论被后人证明与事实不相符合;新兴的资产阶级酝酿着追求财富、追求享乐、人性解放的强烈欲望;一场空前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呼啸而起。科学思想冲破了宗教神学的禁锢,禁欲主义受到先进知识分子的无情批判。理性至上, 个性解放,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资产阶级思潮上升为时代的主旋律。在这样的人文背景下,那些在中世纪被认为是美德的东西,诸如墨守成规, 听天由命等思想观念开始受到人们的怀疑和批判。“气节”概念的内涵和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尊重科学,崇尚真理是人们的精神特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为真理和科学事业献身精神是欧洲人所推崇的高尚气节的标准。法国作家雨果用饱含深情的笔墨书写善良渺小人物不幸的命运,在《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等名著里,他满怀正义感责任心强烈地呼吁人道主义精神;并且认为只有真正发扬人道主义,社会上才能实现正义,消除不幸。我们不得不承认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特权等级观念相比,是历史的巨大进步。科学家伽利略不畏传统势力和思想的阻挠与冷嘲热讽,勇敢地向古圣亚里斯多德的有些缺乏科学根据的结论挑战,成功地证明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科学事实,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使尊重科学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为阐明人的本性,追求理想的人格精神和倡导人道主义,不惜忍受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坚持自己的信念,绝不向庸俗的邪恶势力妥协,写下了千古佳作《爱弥尔》和《忏悔录》,表现出一个正义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和应有的气节。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斐渴望自由,追求真理,热爱祖国。在国难当头之际怀着满腔的热情投入保卫祖国的战斗,最终用以身殉国的义举来践行自己的信念,充分显示了坚不可摧的骨气和高尚的民族气节。他的著名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早已传遍五洲四海,成为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

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的“气节”观念没有停留在固守正义、追求真理上面。他们更进一层地把气节的内涵推向一个动态的新阶段:那就是勇于冒

险,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了找到通往东方的另一条海上通道,他们前赴后继地进行航海冒险,许许多多的探险者为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无数勇敢者的不懈努力,终于发现了世界的另一半——新大陆。这一重大的地理发现决不是一群猎奇者的意外巧遇,它是“地圆说”、航海技术和欧洲人的冒险精神的结晶,是一次真正划时代的伟大发现。欧洲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发现新大陆之后,不以美洲大陆的原始落后而掉头离去,他们本着执着的科学探索精神,对这块广袤的大陆开始了仔细深刻的了解,发现了美洲大陆富饶的资源和美丽肥沃的土地。在冒险家成功事迹的启示下,一批又批西欧白人怀着对黄金的梦想,横渡大西洋,前往美洲大陆,寻求新的生活,开辟新事业。西欧白人不仅是开发美洲大陆的主力军,而且还是一群残酷无情的刽子手:他们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意识野蛮地屠杀美洲大陆的原始主人—— 印第安人,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血泪斑斑的一页。从此,欧洲人的“气节” 等道德品质范畴打上了种族主义的深深烙印。他们把屠杀印第安人、贩卖黑人的罪恶手段看成是获取利益和幸福的正当事业。那些极端的种族主义者, 在白人眼里是勇敢的开路先锋。这些违背人道主义原则的罪恶,不幸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对此,我们只能从内心深处做一番褒贬,但无法改写历史事实。不管怎么说,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开发而发迹的欧洲人的价值观念深深地打上了功利主义的烙印。这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领先于全球的欧美工业文明,以其锐不可挡之势,扫遍了全球,其科学、民主的思想极大地解放了人性,激发了人们无穷的创造力。新的工业文明推动社会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逐步显示出其无比先进的优越性。但工业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弱肉强食,功利主义至上。中世纪的忠教殉道精神已被讥为迂腐愚昧。欧美两大社会体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社会是追求个人功利的成员的结合体,一切价值观念都渗入了深深的功利因素,“气节”这一品质修养范畴也不例外。为捍卫个人权利和利益坚贞不屈,出生入死,积极进取的精神被誉之为美德。欧洲白人在全球的进攻, 取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白种人的种族优越感日益膨胀,欧美白种人的气节观念中不可避免地渗进了狭隘的种族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不在于维护种族尊严,而在于强调对其他有色人种的歧视和压迫,维护白种人血统的纯洁。为白种人的侵略扩张事业做出贡献,做牺牲的人被誉之为有气节。

人类社会继续向前发展。当资本主义从大规模上升阶段进入成熟阶段后,原始资本主义赤裸裸的血腥面目逐渐披上了温情脉脉的面纱。竞争的胜利者享乐幸福,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现实的需要要求现有社会成员具备一定标准的综合素质,民主法制和人道主义成为资产者约束人们行为的有力的精神武器。泛人道主义出笼了。是否讲人道主义,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试金石。能够为民主、法制、人道主义做出贡献和牺牲的人,就是具备了高尚气节的人。华盛顿将军为北美大陆的独立,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就是自由女神的化身。林肯总统为解放黑奴,为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扫清前进的障碍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于是,林肯便成为捍卫民主与自由的斗士,具有为人权而战斗的气节。爱因斯坦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物理科学,终于创立了相对论。他不畏世俗的嘲笑和来自科学界的传统权威的压力,勇敢地坚持和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开辟了自然科学领域新的革命道路。爱因斯坦在维护和坚持科学真理面前表现出了高尚的气节。这些人物,不论是杰出的政治领导人,还是优秀的科学家,他们不仅对本民族的利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

献,而且对全人类的进步事业起了巨大作用,他们的英名将永垂不朽。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西方社会的气节观扎根于“自由”、“民主”、“平等”和功利主义等思想观念基础之上,其表现形式是发扬人道主义,维护人权,为之奋斗牺牲的精神是西方社会的气节。当然,欧美西方社会的气节观明显地表现出其阶级性和种族主义的局限性。对于这些正负两方面的效应,我们应一分为二地看待,有鉴别地批判吸收。维护人格尊严,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等其实质内容方面,中西社会又有本质上的相同性,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欧美西方社会的气节观植根于现代生产关系的现实之上,比之我国传统的气节观来说,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更易于做到。

除上述社会客观现实原因之外,我们应认识到“气节”这一品质修养范畴最终是由认识主体——人,去遵循实践的。这就涉及到真正懂得理解“气节”内涵的社会成员数量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在西方社会,中世纪时,由教会神父向全体教徒宣讲传播宗教教义,普通民众对自己所信仰的宗教神学体系内的是非善恶,一般都有一点较系统的理论认识。到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文化教育的普及在西方社会很成功,义务教育成为社会常规。公民受教育程度的普及与提高,对认识理解较高层次的道德修养内涵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并且容易在某些方面达到共识,其社会效果是相当良好的。这也是西方社会人们道德水准较高、社会效益良好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的这种文化传统遵循了“先理解,后选择”的科学规律,有较强的现实操作性。

近代以来,西方社会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大量人口集中到城市,人口的集中,为经常流通,共同参与各类活动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公众在剧院晚会,广场集会等群众性活动场合,容易集思广益,明辨是非;可以做出颂扬正义美德,谴责罪恶的决定,对净化社会风气起到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人们对“气节”等品质修养方面的要求容易明确认识,并且有系统规范的理论与舆论的监督。相比之下,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文明古国——中国,自古以来,社会结构维系在中央专制集权统治之下,但在精神意识上历来缺乏全民性的教育机制,文化教育掌握在少数地主阶级手里,给予广大劳动人民的则是愚民政策和精神统治。所以古代中国的主体民众缺少文化教育,更缺乏对“道德系统”的理论认识。对于是非善恶只能凭自己的直觉和特权阶层的指挥棒,而没有全社会普遍的准则。就这样,在道德的天平上,古代中国人始终在两个极端之间痛苦地滑来滑去。上层知识分子自诩君子,坐而论道, 道貌岸然,口是心非;下层民众为小人,小人也有区分。大部分小人,愚昧麻木,唯命是从;一部分小人唯利是图,毫无道德可言。正人君子之流的气节观与村夫野老的气节观有时大相径庭,差异之大,令人惊叹。整个社会没有达成上下一致的共识,士大夫们所谓的气节观在普通民众中找不到市场。即便有村夫野老对知识分子的高深道理顶礼膜拜,但也不知其所以然。其结果是:士大夫们推崇的抽象的气节,不要说一般民众做不到,也不容易做; 就连士大夫自己也做不到,只是流于清淡。真正嫉恶如仇,取义成仁的英雄气概只是少数耿直人的行为,这也许是历代王朝兴衰的一个原因。可见,中国传统的气节观虽有崇高的理想色彩,但缺乏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实际操作性,脱离了一般人的思想实际。这种状况的出现和持续,根源于小而全封闭的小农经济和专制的封建统治;也跟封建知识分子注重名利,崇尚清淡,不务实际的作风有关。从另一方面来说,普及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教育, 对于培养民族气节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以上通过对西方社会气节观形成的社会环境做一简要分析,我们就可以明了各自的侧重点和优劣,从而有选择地进行借鉴、批判、继承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