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人格是现实人格走向理想人格的中介

理想人格是值得我们追求和达到的人格目标,它与我们现实生活实际的人格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在现实人格走向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我们还可提出介于两者之间的人格概念——应有人格。

诚然,理想人格与应有人格有许多相同之处,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可以代换。因为两者都以超越现实的形式表现出来,反映了人的价值取向,都是必然性的表现。但是,它们又不是完全相同的。严格地说,两者不能划等号。应有人格比理想人格更具体,更接近于现实,更具有操作性。如果说理想人格可能属于将来,并且距离现在相当远,那么应有人格属于今天的现实。应

有人格指令现实中的哪些方面在今天已是必须改善或改变的,并以规范和命令的形式对现实和人的行为提出自己的要求。而这些规范和命令在现实生活中有较强的操作性,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因此,应有人格的提出是社会成员道德活动的推动力,是改造当今现实的实际力量。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人格可表述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个方面。

应有人格的“有理想”。当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在对内实行经济改革中,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我们的理想。这意味着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只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有益的、必要的补充,中国的改革如果走向资本主义私有化, 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私有化与我们的理想,与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和意愿是背道而驰的。在对外实行开放中,我们也要“冷眼向洋看世界”。70 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由紧张转向缓和,由对抗转向对话。国际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国家关系上处于和平共处状态,而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利用这种机会,加紧对我们国家展开和平演变的全面攻势,以 期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我们必须保持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挫败西方敌对势力的阴谋。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人格中的有理想意味着在改革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开放中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

应有人格中的“有道德”。有道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有人格中的题中之义。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与不发达的生产力相联,要使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国实现经济的腾飞,就必须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每个中国人的道德责任感。没有亿万人民的献身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难以大踏步前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带来道德观念的变化,但没有也不可能带来对人的道德素质的否认。竞争不再是道德的对立物,但竞争不能背离社会的道德要求;在经济活动中,我们不能见利忘义,泯灭人类良心;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自私自利,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将受到社会和他人的道德谴责。我们所说的有道德的人是指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一代新人。就大多数人来说,就是要具有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精神,而对社会的先进分子来说,应当具有公而忘私,勇于献身的共产主义道德。

应有人格中的“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其中包括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里,劳动者科学文化水平对企业的命运生死攸关。由于社会分配不公等因素,当前青年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有所减弱。“学富五车书呆子,生财有道小财主”, 既然知识的多寡并不与个人的经济利益直接相关,一些农村地区的学校中“流生”增多,不少青少年弃学经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应有人格的塑造必须强调“有文化”的内容,这不仅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改变生活中愚昧落后的社会风气。当然,我们所说的“有文化”也包括专业技术知识。中等教育改革中要重视专业技术教育,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人才的需要。

应有人格中的“有纪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承认企业是相对独立的经

济实体,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离开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法律自行其是。遵纪守法,令行禁止,才能更好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秩序。没有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就很容易搞什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去打什么“擦边球”。另外应有人格中包含“有纪律”的内容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没有严格的劳动纪律,就无法保证产品的质量,无法提高经济效益。中国长期以来是小农意识占优势的国家,许多人缺乏组织性和纪律性,旧中国曾被讥为“一盘散沙”,这是民族的耻辱。增强纪律性,克服国民性格中的弱点,是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