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之父——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

在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作为深受人们喜爱的古老传统艺术,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包括冀东的滦州皮影、陕西的华县皮影、甘肃的陇东道情、北京皮影、山西孝义影在内的北方流派和包括湖北的沔阳皮影、海宁皮影、台湾皮影在内的南方流派等。

皮影戏出现的美丽传说

那是在公元前4世纪的春秋末战国初的宋国,著名思想家、科学家墨子做了一个针孔成像的实验,他在蜡烛和屏幕正中间放了一块带有小针孔的挡板,在屏幕就出现了一个等大倒立的烛火图案。

后来,墨子的弟子在所著的《墨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景到(倒),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

这里的“午”就是小孔所在处,表明小孔呈现的是倒像,其原因是在小孔处光线交叉的地方有一点的“端”。

后来,墨家弟子利用光的直线传播了这一性质,讨论了光源、物体、投影三者的关系与原理。

战国末期的韩国有一位著名思想家叫韩非,他在所著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是有人为周天子画像,3年才画成,周天子看了,觉得把自己画得像漆的一样,于是就非常气愤。

画像的人说:“修一个10尺的墙,开凿一个8尺宽的窗子,当太阳出来照在画像上时再去看吧!”

周天子就按照画像人说的去做了,他看见画像上出现了龙蛇、禽兽和车马等,画像上一切东西都具有了,周天子简直感到高兴极了。

传说那是在秦末楚汉相争的时候,楚霸王项羽派重兵在咸阳围困住了刘邦的汉军。汉军当时守城将士不多,一旦被西楚兵攻破,汉军将一败涂地,因此汉军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绝境。

刘邦的谋臣张良非常沉着镇静,他思谋着既然武力难以取胜,那就独辟蹊径采取文的方式进行破解吧!张良在城墙上布置了很多人影士兵,并让这些人影士兵来来往往地巡逻着,在黑夜灯光的映照下,朦朦胧胧的,很像是许多真的士兵在巡逻守城。

张良还在城楼上设下大帐,他用皮革制成人影,配上管弦伴奏,用人影进行了表演。项羽的士兵听说后都到城下看戏,演出的内容却是霸王将士在汉地奸掳烧杀和民不聊生的故事和场景。

张良在表演人影戏时,还利用评书和鼓书演唱戏中的台词,向城下的楚军喊话:“将士们,假如有军队在你们的家乡征战,你们父母、妻儿也遭受同样的奸掳烧杀时,你们还能为霸王卖命吗?”

张良这一招果然见效,很快就动摇了霸王的军心,西楚将士不仅不敢贸然进攻汉军,还纷纷投靠汉军。一场别开生面的戏,竟使强大的西楚霸王不堪一击了。

后来便流传着“一评二鼓三皮影,智胜项羽三千兵”的民谣。张良城头演人影戏的说法一直流传着,人们都不知道张良怎么弄的人影,传说越传越神奇,简直把张良说得像神人一样啊!

至汉文帝时代,太子刘启出生后总是啼哭不止,整个皇宫都为此苦恼不堪。

有一次,一个宫女偶然发现年幼的太子盯着窗外树叶投在地上的影子出神,这样就忘记了啼哭,并高兴得手舞足蹈。

于是,宫女们就用树叶剪成各种人形和动物的样子,并用灯光投影在白布上或墙壁上哄逗太子开心。由于树叶很快就会干枯,保存时间太短,后来宫女们发现用牛皮做成的道具韧性好,容易保存和收藏,于是就用牛皮做道具进行投影,大家就叫它是“皮影”。

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外戚传》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李夫人少而早卒,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子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做诗说:“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说是汉武帝时候,武帝有个爱妃李夫人病逝后,他简直思念不已,整日精神恍惚,不理朝政。大臣们都非常着急,却也无可奈何。

这时,恰好有一个道士叫李少翁云游至长安,他说能让死者显灵,武帝便请他进宫一试。道士问清了李妃的长相衣着后,便要了一间空房,答应3天后可叫皇上见到李妃。

3天后,汉武帝来到房间。但见门窗紧闭,房中挂着薄纱,纱后燃着白色蜡烛。道士在幕内做法,一会就领着一个美人蹒跚而来。

武帝见那美人虽云鬓半掩,却与李妃相貌无异,正欲扑去时,那倩影却倏忽不见了。道士忙说:“阴阳两条路,皇上阳气盛,心又急,把魂灵冲跑了。”

汉武帝非常后悔,并写了一首打油诗:

是假亲眼见,是真人未还。

偏偏只见半边脸,还慢吞吞地来晚。

有首古诗《海阳竹枝词》把这个故事更鲜活地表述了出来:

张灯做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

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

不管怎么说,汉武帝总算见至宠妃的身影。于是,他就封道士做了大官,并令道士设法再招倩魂,他要见一个活着的李妃。

道士说李妃已进入了仙班,请求为李妃盖一座雄伟的殿堂,并在墙壁石柱上都雕刻着祥云、神车和仙鹤等,这样李妃才能请得来。道士又供上各色神像和祭品等,并每天三拜九叩地请神。

道士折腾了近一年,但汉武帝只能看见李妃的身影儿,没有见到活着的李妃。汉武帝认为是道士有意在捉弄他,就一怒之下把道士赶走了。

朝廷官兵在搜查道士的府第时,搜出了一些用兽皮制作的许多人形图案,其中也有李妃的影像,汉武帝这时候才知上当了。

这件事传开后,民间艺人便纷纷效法,就用羊皮制成人像来进行演唱谋生。在当时有人把它叫做“灯影戏”,因为它在演出时后台要点灯才能出现人影呢!也有人叫它“皮影戏”,因为它是用羊皮制像的。

关于皮影戏的起源,一般认为起源于汉。这就是说,在2000多年前就有皮影戏了。是的,在汉代以前,人们就逐步掌握了一套娴熟的雕刻技艺,这为皮影的产生奠定了技艺的基础。

还有,人们很早便发现了太阳光与物体影子的变化关系,并运用它发明创造了测定时刻的日晷和可以精确计算年历的晷表等。在很早以前就有“形影相随”和“立竿见影”之说,可见人们在很早就对影子具有了一定认识和运用。

汉武帝的传说出自于《汉书·外戚传》中记载,因此人们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但是,人们为了纪念张良,把张良奉为皮影戏的先祖。

[旁注]

墨子(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交相利”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经》 战国时期墨家著作总集《墨子》书中的重要部分,有《经上》、《经下》、《经上说》、《经下说》4篇。其中,《墨经》光学8条论述了几何光学知识,它阐述了影、小孔成像、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还说明了焦距和物体成像的关系,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物理学的重大成就。

张良(约公元前250年~公元前186年),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与韩信、萧何并列为“汉初三杰”。他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被封为留侯。

鼓书 我国曲艺的一个类别,主要流行于北方。其表演形式大多为演员一人自击鼓、板,配以一至数人的乐队伴奏演唱。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等。演员自击的鼓其形状为扁圆形,两面蒙皮,置于鼓架上,以鼓箭敲击。板有两种,一种由两块木板组成,一种由两块半月形的铜片或钢片组成,俗称“鸳鸯板”。

汉文帝(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汉代的第五位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酷刑,使汉代进入了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

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是汉代的第七位皇帝。他16岁登基,在位54年。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代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道士 是信奉道教教义并修习道术的教徒的通称。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初步形成于上古轩辕黄帝时期,正式建立于东汉末年。道教由天师张道陵立教,并以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对我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仙鹤 传说中的仙鹤,就是丹顶鹤。丹顶鹤性情高雅,形态美丽,素以喙、颈、腿“三长”著称,看起来具有仙风道骨,被称为“一品鸟”,地位仅次于凤凰。在道教中,仙人大都是以仙鹤为座骥。我国传统年长的人去世有驾鹤西游的说法。

日晷 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是一日24小时。

[阅读链接]

传说刘邦带领汉军在徐州的鸡鸣山被西楚大军围困了,汉军很少,难以抗击强大的西楚军。

刘邦谋士张良便在鸡鸣山上用洞箫吹奏楚调,引起了西楚兵的思乡之情。张良还做了许多人影士兵,在山上来来回回地巡逻,像有很多汉军在守卫的样子。

西楚兵于是就纷纷逃亡,致使楚霸王项羽进攻将士越来越少,最后只得撤兵。后人为了纪念张良的功绩,就把原来的鸡鸣山改为了子房山了。因为张良字子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