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皮影精彩演出

三尺生绢作戏台,全凭十指呈诙谐。

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

古人的这首诗已经把皮影的表演特点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在皮影演出之前,第一步就是搭台。

影像投射的屏幕,行话称“亮子”,其实就是一块白色影布,大多用白布制作,南方也有用桃花纸制成。大约一米高,两米多长,两边用木框支起来,顶端用绳子和顶棚支起。后来一般多用绢制成。

幕后放置条桌,置放道具之用。桌边准备一些常用的辅助道具。

传统中,影灯的灯用的是清油灯。比一般家用的略大,五根灯芯点燃。光从上射下,为了让光线更匀,在灯外缠了白绢。后来一般都多用日光灯。边上是锣鼓等,就像一个微型的乐队。

演出的台搭好后,天黑后,影戏演出就开始了。一般是先“打通”,告知观众演出要开始了,打通的同时要“摆台”,根据剧情需要挑选、装置影人,并在亮子上摆出一些影偶,或是敬神的香炉,或是喜庆的布景,或是具有驱邪功能的神灵影人。

一切准备就绪,班主或主要演员焚香请神;接下来演出“扮仙戏”或叫“贺戏”、正戏;正戏演完后送神;送神结束,有的还应观众之请,演一段“送戏”,有的地方也叫“加戏”或“杂戏”。

总的来说,皮影戏班的演员主要不出三类人:一类是主唱的,主要负责唱念、口技,另外负责打击乐的操作;二是负责掌管皮影全部人马活动及景物道具布置,有时兼管帮腔,行称“掌签子”;三是掌管操作乐器的,如二弦、铙钹、唢呐、大号,有时帮腔。

这样整个皮影戏才能开演。

像清代的潮州皮影,往往就是一个弄影者兼任编、导、演及配乐等工作。山东枣庄、莱芜、湖南郴州、衡阳、湖北云梦等地,演出都是两人进行。

其中一人操纵影人,也要唱戏中的所有角色的唱词;另一人掌管台上的乐器伴奏,有时还需为前台帮帮腔。

湖北天门市、湖南平江县、望城县、辽宁岫岩等地都是三人或四人班,分工更细一些。陕西皮影戏叫“五人忙”,各有称呼。包括“前声”,主唱生旦净丑各行角色。

签手儿,也叫“灯底下”或“挑签儿”,在亮子后面耍皮影,重要性仅次于前声;上档负责月琴、号和唢呐等;下档拉板胡兼其他乐器,表演时配合签手儿。

后曹也叫“打后台”,掌管打击乐和敲碗碗儿。浙江海宁皮影也叫“五人忙”,也是五人班。更大型的皮影剧团人可以更多一些,川北皮影艺人有句话:“七紧八忙九合手。”

在演出开始后,不同的人物,体态语都有不同的要求和显著的区别。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皮影艺人总结出一套艺诀。

手的拿捏、手势的轻重与动作的虚实中都有讲究。如远虚近实、烟雾弥漫、喷火、张口合眼、水波振荡、水波振荡等。

远虚近实,就是靠近屏幕形象清晰,远离屏幕形象模糊,艺人们靠这种视觉常识来营造戏剧的氛围。如表现恶龙盘旋时,将龙的位置离屏幕远一些,这样看起来,龙的形象模糊而膨大,仿佛遮盖整个屏幕,而近前的人物则显得渺小无助。

烟雾弥漫,就是往亮子上喷烟,造成阴云密布或狼烟四起的气氛;而用一细管在皮影嵌在皮影人的烟锅处对着烟管吹烟,宛若抽烟一样。

喷火,就是口含烧酒松香,猛喷向亮子需出现火焰处,即刻点火,便有逼真的烈火熊熊的效果。

张口合眼,就是把脸部分为两片,其中一片为下颌嘴唇并连接着上眼帘,两片重合缀结,活动时,可产生张口说话、睁眼闭眼的效果。

水波振荡,就是艺人提影轻扣屏幕,则马上有波光荡漾之感。如在浙江的皮影《闹龙宫》中,用蓝色灯光表现水底,同时用小马达缠上蓝色透明条靠近屏幕,马达转动时观众看到的画面就是一个奇妙的水底世界。

斩首变脸,就是因为影人的头茬与身体中间可以分开。表现时急速把头拉下,同时将固体色浆砸到幕上,鲜血喷涌而出。同样,头茬快速撤换可以造成变脸。

皮影戏的戏文取材广泛,一般没有文学脚本,多靠代代口授相传。即使有一些手抄本,也是错别字连篇,俗称“口条”。

但其剧目的取材却相当广泛,佛经教义、神话传奇、民间故事、历史演义、武侠小说等几乎均可入戏。还演唱一些表现人情世态、乡土习俗、日常生活的小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所不包。

一般来说,皮影戏的剧目大致可分为4种:

一是连台本戏。多演唱神话故事、历史演义、武侠传记、公案小说等大部头作品。每一作品都能演上一月半月,行称“二三十本以上”。有《封神榜》、《列国志》、《粉妆楼》、《彭公案》等数十部。

二是单本戏。即只演一晚上的“草头戏”。这类戏名目繁多,常上演的有,《蟠桃会》、《下南唐》、《麻姑上寿》、《麒麟送子》、《张四姐临凡》、《李世民游阴》等数百部之多。

三是垫台戏。就是演正戏多是由丑角演唱的“独角戏”或由两人演唱的“二小戏”,俗称“对扒皮”,行称“对脸子戏”。如《打帮工》、《打八行》、《打小秃》等50多部。有时也学唱民间小曲中叙事性强的风趣诙谐小段,如《卖花》、《买皇历》、《讨学钱》等30多部。

以上是以戏的规模容量大小划分的。另外还有一种专为唱出了名的演员主攻某种角色而点的戏,称作为名角戏。

如《反五关》、《文王跑坡》等吊须戏;《长坂坡》、《淤泥河》等生角戏;《霸王挑车》、《胡大海碰门》等净角戏;《三上楼》、《百岁挂帅》等老旦戏;《大闹相国寺》、《法门寺》等丑角戏。

这类戏多是连台本戏里的一出,重在表现演员而唱。除以上4种外,还演唱移植戏。把地方花篮戏、花鼓戏及庐剧中的“三小戏”、“二小戏”搬上纱幕。如《秧大麦》、《西楼会》、《闹书馆》等近百部。

皮影戏的戏文文词格,既保存了唐代变文的历史风格,又兼有戏剧和说唱文学的特色。就是说它把带有正统韵律的唐宋诗词和语体的散文化统一在一个不可分割的结构之中,是诗和白话文相结合的文学形式。

其主角上场首先吟诗时不但讲究格律,上下句对称,平仄声合辙。连唱词也极讲究声韵音律,绝对不许错乱。

唱词多是艺人按戏路子即兴编出来的,行称“句头”,俗称“水词”,也叫“活口词”。词格多为二二三节数的“七字“和三三四节数的“巧十字”句式。

特殊情况下也有三四节数的七字句,三四三节数的“拙十字”句及七字和十字的混合句,还有四四节数的八字句,二二二节数的六字赞,二三节数的五字崩、四字联、三字锦等词格。

唱词或数板每段均一韵到底,中途不得换韵。奇数句均落仄声,偶数句押在平声上。艺人教徒弟摹板儿时,让他们用“沙发林丁沙林定,沙发林定沙丁林”的仄平词格规律反复背诵。

另外,在皮影演唱时,唱词中间一般还会加一些衬字和习惯用语,用来填眼垫口。如起腔时爱用哎么、那个、我的、哎等;词与词之间惯用啊、啦、呀、嗯、呐、哟、嗬等。

戏文里的道白,是唱文的有效补充。词有固定词和活口词两种。

固定词是经文人加工而表现特定人物或特定事物的词,又称“呆词”或“工马词”。它要求演员死记硬背,不可差错一字。

活口词则是剧中的各个角色,根据戏路子的发展自编的词。这种词运用了当的群众语言,把剧中各个身份人物的对话均变成了通俗易懂的对话,使老少妇孺一听就明白。

那生动活泼的方言,诙谐风趣的歇后语,幽默含蓄的俏皮话极富表现力。散发出浓烈的乡土生活气息,给观众以人情味和感染力。

这种使剧情越发活跃精彩的再创作,充分体现了口头文学的特点,也最能体现皮影戏在商城的民间艺术风格。

在音乐方面,皮影戏同其他戏曲艺术一样,唱占主要成分。不过地域不同,各地皮影戏的唱腔也不相同。

例如山东影戏唱大鼓与坠子;陕西分成道情、汉调、秦腔与其他曲艺等流派;山西、河南采用梆子;江西影戏则使用汉调或花鼓;湖北以汉调为主;浙江影戏用高腔、乱弹、徽调为主;台湾影戏使用潮调。

另外,过去演员多为男性,用本嗓或掐嗓塑造各类人物,中间夹以念白打诨,调动现场气氛。

下面我们就以河南的商城皮影戏为例具体了解下皮影戏的演出时是如何演唱和表演的:

河南商城皮影戏的唱腔是千百年来在艺人们世世代代的传唱中,将颂佛经、唱道情的腔调与本地语言和民间音乐相互渗透,逐渐演变成的唱腔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它的皮影戏音乐是由唱、帮、打三个部分组成的,即一人演唱,众人帮腔,打击乐伴奏。它大致可分东流扣、西流扣两大流派。

东流扣唱腔融进了山歌、田歌、小调的成分。旋律流畅,节奏性强,有清新优美,高亢明亮的特点。

西流扣唱腔是商城的皮影戏艺人长期与光山、新县、罗山等地皮影戏的艺术交流中学来的唱腔。因为这些县与湖北接壤,唱腔中吸取了楚调、花鼓戏的音乐素材。声调柔和,歌唱性强,有缠绵抒情、温厚含蓄的特点。

其结构为起承转合的四句体为主,兼以曲牌连缀为辅的音乐体制。旋律以五声音阶为主,六声音阶次之,徵、羽调式占主要地位,间或有宫、角调式。

节奏以剧情发展需要定速度,忧郁悲凉时为一板三眼的4/4节奏,欢快喜悦时为一板一眼的2/4节奏,紧张激愤时则变为1/4的流水板或节拍不定的滚白散板。

乐句起于板,落于板,有呼应式的对称美。甩腔时常采用颤音、波音、滑音及回滑音,使唱词的韵味越能体现出来本地语言特点,感情的表达更接近山乡风土情调。

皮影戏的唱腔分主腔、花腔和帮腔三大类。主腔是生腔、旦腔、净腔、丑腔等四大行当的唱腔和遗传下来的道调,叫“梅花格”或者“姜尚调”。

花腔是将地方民间小唱搬来演唱的唱腔,还借用了地方小戏如花篮戏、地灯、花鼓戏等部分声腔。有时学唱京剧、曲剧、豫剧等大戏的典型乐句以充实其唱腔。

帮腔则是演员唱腔句尾的接腔,另外还有打击乐伴奏。东流扣主腔中的生腔包括须生腔、二生腔、小生腔三种。

它是以商城的“车水歌”、“山歌”、“田歌”为基调而发展的四句体结构唱腔。第一句叫“阳牌子”,拖腔强调“i”音,并落在下属音“i”音上,以示徵调性质。

第二句叫“阴牌子”,中间耍腔上扬或下跌,意与上句呼应对称,尾音落在主音“5”上,以示徵调式。

第三句叫“垛句子”,以压缩节奏与主题形成对比,尾音落在不稳定的主音上方大二度“6”音上,使全曲运动的紧张度加大以示亟待解决。第四句再重复“阴牌子”使全曲圆满终止。它的结构公式是:

起板锣鼓——阳牌子——阳牌子锣鼓——阴牌子——阴牌子锣鼓——垛句子——短敲或冬大——阴牌子。

如此无定次反复。若交签儿转板或道白,就以扎牙子结束。这一公式通用于各角色主腔。

主腔中的旦腔包括正旦腔和老旦腔也就是俗称“老妈儿”。为了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它多吸取生活中女性常用的音韵行腔,以突出人物的性别、性格和情感。

曲调缠绵优柔,委婉抒情。其中,老旦腔类似民间妇孺的大白话,是由羽调式民歌发展的,典型的六声音阶,多用于说教、陈述等。

主腔中的净腔包括黑净、白净、红净腔,五声羽调式。它与生角腔的区别是一、三句落在下属音“2”上,二、四句落在主音“6”上。

旋律特点用同音重复法,使唱词铿锵有力,以显示其粗犷浑厚,雄劲豪爽的性格。主腔中的丑腔的特点是连说带唱,唱中夹白,诙谐滑稽,多为机智物或奸邪人物使用。

花腔主要指正戏前或煞戏后演出时所用的小调、小戏曲等。它有时结构规整,为一戏一曲的单曲体结构,有时是一戏多曲的联曲体结构。曲目由剧目来定名。它情绪活泼欢快或诙谐风趣,每一曲一戏都有短小的故事情节。

帮腔也叫“接腔“,行称“护台音”。起渲染气氛的作用。帮腔的旋律是各唱各行当的主旋,其速度、音高与演唱者呼应一致。

通常在一、二、四句唱腔的后面帮腔。阳牌子的接腔叫“喊腔”,是为各角色打开嗓门而用,阴牌子的接腔才是固定的帮腔。

商城皮影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是打击乐,有鞭鼓、吊板、书鼓、大锣、大钹、苏锣等乐器。乐队由3人组成,排列于后台。

司鼓者也就是打鼓佬居中而坐,左手执吊板,右手执鼓槌,演奏鞭鼓、吊板、战鼓。为戏班里的老师傅,戏中的总指挥。左侧悬挂大锣和缚一箍存放大钹的长凳,这两件乐器由一人操作。右侧是小锣。

商城皮影戏从头到尾全用锣鼓伴奏,所以要求艺人们都得会敲打。凡学戏者首先从敲小锣入手,死背硬记锣经。

师傅教学员先打过台敲铙子,铙子即民间锣经长流水;口诀为“一担一斗一升糠”,实际锣经应记为“太太/太/冬仓/”。为便于学员熟记,就把它变成“一担一斗一升糠”的俗语。

这样读起来顺口,打起来顺手,以此要求学员们熟悉其节奏和伴奏规律,逐渐掌握速度、强弱、转板等。在伴奏唱腔时要求更为严格,起板要准确,开唱要给“肩膀头儿”,间奏要看演唱师傅的眼色而定长短等。

商城皮影戏的锣经由起板、导板头、战场、跑马、一笼蜂、阴锣、撩子、一二三四锤、扑灯蛾、打恨头、阳牌锣鼓、阴牌锣鼓、冬大、还魂板、扎牙子、水底鱼、白鹤亮翅等20多种牌子组成。各有各的用途,不得有丝毫的马虎。

皮影戏的表演靠说、唱、表完成。演员虽不露面,但必须装龙像龙,装凤像凤,否则就难以和所操纵的角色之感情一致。

说也就是道白,行称“白口”。白口在表演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诚如戏谚中所说的“唱是骨头说是肉”,“三分的唱家,七分的说家”。说是表演的基础,基本的功底。

白口分韵白、口白、念白、插科打诨4种。韵白犹如朗诵,押韵和辙,抑扬顿挫,多用于自报家门、下圣旨、读书札之类。口白是一般的对话,家常话,多用有地方特色的方言土语。

念白又叫“数板”,有声韵节奏,词多诙谐风趣。插科打诨又叫“打岔”,是戏外人故意逗乐的插白,往往能产生较强的戏剧效果。这就是以上即所谓“说白半台戏”的道理。

唱是表演的首要条件,唱功的好坏决定着演员的艺术生命。因为一出戏的唱几乎占大半,杂出更是从头唱到尾。这就要求演员一专多能,会唱各行当的唱腔,所以人说演皮影戏为“咳皮影戏”。

唱功为民族民间唱法,分真嗓、假嗓、恨声、油腔4种。

真腔即自然本嗓,称“大本腔”,为吊须、二生、老旦等角色所用,特点是高昂稳健;假嗓即尖嗓,称“二本腔”,为小生、正旦等专用。它以高八度音唱出,使小生有阳刚之气,正旦有柔婉之美。

净角用肚音腹音演唱,便唱腔粗犷明亮,憨厚豪放,能声震数里,这就是所谓的恨声。而丑角则说中带唱,真假嗓混合交替运用,使人一听感到滑稽可笑。这种唱法难度较大,因犹如鸡鸣又叫“鸣音”,称之为“油腔”。

表是表演的主要表现手段,它不仅需要演员的手眼身法步,还需要灵活自如地操纵皮影子,使心、口、手三者并用,相互协调。

表演技能有模仿、传神、打签子3种。模仿就是学演剧中各种人物的声音动作。

商城皮影戏的一般只有四大角,唱生角的带唱“大麻子”和副签子旦角;唱旦角的带唱“小麻子”和副签子生角;唱净角的带唱泼旦;唱末角的带唱老旦和下角,无专唱丑角的。

由于一角带多角,就要求演员具备多种模仿能力。特别是声音模仿,也称“声音化妆”,最能使居中人的形象和感情通过演员的语气腔调再现出来,经观众以声如其人的感觉。

传神是模仿的深化,讲究声、气、神,以把角色喜怒哀乐的内心世界逼真地揭示出来。能使观众与演员一起当哭则哭,当笑则笑。

打签子就是操纵皮影,支撑皮影的3根棍儿叫“签子”,前面支撑上肢的叫“手签子”,后面支撑影身的叫“令签子”。演员要通过3根棍儿即签子把死物耍成活人,这正是俗话说的“皮影子好唱,3根棍难戳”。

摆弄影子有一定的规矩,存放皮影分左右箱。左为大,所以左边的是大影箱,右边是小影箱。

开戏前挂影子的规矩是左边影绳上前边挂文影子,其次序为万岁爷、王侯、九卿四相等文官;后边一影绳挂武官,其次要通过序为反王、大甲、辽襟等;右边影绳前边挂通风报信的两个下角子,接着挂女影身并按身份定前后次序。

另外,从桌椅的摆法上可见本场唱啥戏。如果椅前桌后必是大出小进,也就是幕左出幕右进。影子出场时要从上往下落,入场时要从下往上抬。

文签子讲究声形合一,念词与动作紧密配合。如整冠、捋须、捶胸、顿足、修书、作画等情绪的身势必须惟妙惟肖。

武签子更是高难技术,两人交战,两军对垒,事先要熟记武打套数。双方各有什么特长,节骨眼时该输在哪一招上,绝不可错乱。

刀枪棍棒并举,跳跃翻腾拼杀,加上放飞刀、扎花枪、抖法宝等特技,再伴以喊杀的助威声,惊堂木的拍击声以及增添气氛的跺脚声,犹如千军万马上阵,看得人眼花缭乱。加上骑马靠了就更神奇了!

6尺纱幕恰似古战场,令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旁注]

桃花纸 是明清时期始作于浙江开化地区的一种书印纸,它比普通毛笔书画纸洁白,有韧性、半透明,可用于拓碑、印刷、书画;过去民间常用于糊窗户。在一些地方至今还在这种纸来裱糊房屋的窗户,也用来密封做东坡肉的瓦罐。

海宁皮影 是江南皮影的典型代表。影人造型别致,制作精美,重绘彩,少雕镂,单线平涂,具有水乡剪纸艺术朴素鲜明的风格。唱腔声乐为“弋阳腔”和“海盐腔”两大声腔,弋阳腔专唱武打戏,海盐腔专唱文场戏,既有高亢粗放,又有优美抒情,曲调十分丰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闹龙宫》 我国戏剧常演剧目之一。其剧情为:孙悟空因没有称手的兵器,于是到东海龙宫借宝。龙王小觑悟空,想借用龙宫镇海之宝“定海神针”吓退悟空,并说道只要拿得动,便愿意作为兵器相赠。孰料,悟空轻易将其变成了绣花针,藏于耳中。龙王反悔,悟空经过一番激战,最终得到此宝,转回花果山。

《麻姑献寿》 剧情大意是:三月初三是西王母的寿辰,并开设了蟠桃会,上中八洞神仙齐至祝寿;百花、牡丹、芍药、海棠四仙子采花,特邀麻姑同往;麻姑于是就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献于王母,欢宴歌舞。

《长坂坡》 为京剧的传统剧目,剧中讲述了三国时,刘备投江夏,曹操大军追到,刘备与眷属失散。赵云匹马独闯重固,救出糜些、简雍、甘夫人等,糜夫人托子阿斗于赵,投井而死。赵云怀抱阿斗,突围脱险。张飞大闹长板桥,吓退了曹兵。

《法门寺》 是个传统剧目,又叫《郿坞县》或《朱砂井》,常与《抬玉镯》连演,总名《双娇奇缘》。系生、旦、净、丑各展所长的合作戏。叙述了傅朋和孙玉娇两个年青男女曲折的爱情故事。

戏曲 指我国传统的戏剧。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戏曲是汉族特有的民族艺术,历史上也称“戏剧”。戏曲是汉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汉调 即汉剧,是我国戏曲艺术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汉剧的声腔系统是由西皮、二黄结合而成的皮黄腔,是我国四大声腔之一。其中,西皮源于陕西梆子,二黄源于安徽、江西的地方腔调,两者在明清时期随着商人的流动荟萃于九省通衢的汉口,互相交流影响,最终形成了融南北声腔为一体的汉剧。

佛经 是对佛教经典的一种简略说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汉文佛教经典总称为“大藏经”,包括印度和我国的佛教主要著述在内。狭义的佛经专指经藏。

花鼓戏 我国地方戏曲剧种,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湖北、江西、安徽、河南、陕西等省也有同名的地方剧种。在新中国成立后,湖南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发展,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整理创作的《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等,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

花篮戏 是河南省农村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戏曲,它脱胎于花鼓灯班,有人称“花鼓灯”、“灯扭子戏”。由于它画地为“台”,又叫它“地扑笼子”,又因道具服装简单,一副篮子就可盛全部行头,故又称“花篮戏”。

大钹 又名大镲,铜制的圆形乐器。大钹没有固定音高,用一线记谱。大钹声音洪亮,多用于合奏和戏剧、歌舞的伴奏。在民间鼓乐演奏中常在乐曲强拍击奏,用法与大锣相近。除汉族广为使用外,在藏、壮、彝、侗、傣、景颇、佤、白等少数民族中也广为流传。

苏锣 又称“低音锣”、“光锣”,始于明代嘉靖年间,已有400余年生产历史。素以精制十番响器而盛名。清代宣统年间,已由个体制作发展为五六十人的铜锡作坊,专门制作、经销苏锣。

花枪 一种兵器。枪杆长5尺,梭形枪头,枪头下红缨。由于枪杆较细,抖动时枪头颤抖不停,使人难以捉摸枪尖戳处,使人眼花缭乱,所以称作“花枪”。

[阅读链接]

相传桐柏皮影戏流传的唢呐曲牌有160多个,常用的有30多个。

红喜事用的有石榴花、万年欢、青调、三调弯、五流河、改板;做生日、祝寿的有浪淘沙、长留影、长一调、六枝子、十里花、一调、宫调等;白喜事用的有大开门、小开门、大开门慢板、大开门急板、大宫调等。

一般的有满山跑、双叠翠、旱东山、报喜台等。打击乐器常用的有凤凰三点头、八哥洗澡、满山跑、双叠翠、上流水、下流水、牛搔痒、老鳖围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