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的偶人制作和演出
木偶戏作为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傀儡艺术,无论是在木偶的制作,还是演出的方式和习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比较有名的是广东高州木偶戏。
高州木偶戏又名“鬼仔戏”,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它最早在明代的万历年间就出现了,至清代的时候更是非常成为人们非常喜爱的娱乐节目。
据高州府清道光年间县志载:
尺布蒙头号女巫,摇铃挝鼓唱偶于……
元宵节期,觐光者于门外沙洲搭棚弄傀,以润饰太平。
这其中的“唱偶”指的是木偶腔,“弄傀”则直接就是演木偶戏。直至后来,高州“年例”也就是社日还保留着这一传统。
在高州,每年农历正月、二月间的年例期,各地都要上演木偶戏,村落间锣鼓声不绝于耳,十分热闹。
几百多年来,高州木偶戏广泛流传于高州的村村寨寨。高州木偶戏的原始形态为小班,也就是单人木偶戏。至清末又发展有了4人的中班和8人的大班。
高州木偶戏作为我国木偶戏的一个地域支流,有着十分独特的艺术特色,这些特色主要表现在雕刻、表演、内容、音乐、内容等方面。
在雕刻造型方面,高州木偶戏以杖头木偶为主,附加布袋木偶。木偶头制作是传统的民间雕刻粉彩艺术。
高州木偶造型精巧自然,精雕细刻,它用坚韧的木料加工成型后,采用变形夸张的手法,进行彩绘、装潢,使之形神兼备,头可转动,眼会传神,手可拿放道具,嘴能张合,栩栩如生。
木偶雕刻工艺历来师徒相承,而且以家族祖传的方式为主,一直流传至后来而未中断。
木偶的雕刻工艺分6个步骤,每一个工序都是精妙绝伦的艺术创作。
第一步是选料打坯。木偶头所用材料均是质轻易刻的樟木、榆木等,为了防止白蚁的侵袭,要经高温防腐处理后,再进行打坯,劈成与木偶头像等高的三角形,刻画面部中线,定出五官;挖空颈脖部,便于演员手指伸入。
第二步是精雕细刻。木偶雕刻艺人在落刀之前,要仔细研究,认真揣摩刻画人物身世、身份、性格、好恶。
以对称、均衡、对比、调和的艺术法则,使用造型、线条、色彩等艺术语言,运用夸张、变形、强调、减弱、提炼、概括等艺术手段,拟容取心,为对象传神写照。
雕刻时,最重要的是刻人物五官,但木偶的形成是靠手工按步骤完成的,做工要精细才能表现惟妙惟肖的表情。雕刻木偶头注重眼、口、鼻、眉、耳五形和眉、顶、颧、额、颏骨。
其中,木偶头最重要的是木偶脸。脸要讲究的是五形三骨,也就是两眼、一嘴、两鼻孔和眉骨、骨、下颏骨。形形色色的五官根据角色的外形、性格、身份、经历和气质来构思,加上利用造型、线条、色彩来抓着了角色的精髓,木头人也自然地活了起来。
像嘴尖刻薄的媒婆,翘髻角目的老丑,长眉垂目的慈祥老者,嘴厚面肉坠的憨汉。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夸张的造型、丰富的表情、类型化的处理方式是高州木偶头雕刻的普遍特征。
第三步是精巧安装。木偶雕刻完,成细胚后挖空,因为木偶头的内部结构是活动的,所以还得把零件安装上。安装的时候要巧妙,不仅能使木偶的头部、手臂、肘、腕、指和腰腿伸曲灵活自如,还可令其眼、口张合生动逼真。
表演时,可以令木偶开合扇子、穿衣、戴帽、斟酒、拿书、写字、开弓射箭等动作,一举一动,准确自然。
第四步是上土打底。先把木偶头粉土,然后贴纸,防止其裂开,然后再上土,也就是为木偶人物的脸部掺些温暖色素,使肤色更见红润,有生气,更写实使人物的脸部看起来极具肉色,更逼真。
然后对上完粉底的木偶头抛光细磨,使得木偶头的脸部皮肤光滑顺畅。
第五步是彩绘。高州木偶彩绘精致,着色稳重不艳,保留唐宋时期的绘画风格,人物性格鲜明,夸张合理,并有地方特色。
一般采用世袭的秘制涂料,每件作品每种色彩都要涂上数十遍,这样,木偶保存百年都不会掉色、变形。通过彩绘脸谱勾勒出不同人物的各种面部表情,将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通过表情刻画出来,然后再上光油。
第六步是编髻、埋发。根据具体人物的需要配上胡须、头发等,如果是新娘子还要盘头发,在躯体上配以服饰,作为群众娱乐的戏剧偶像和玩赏工艺品。
木偶头基本造型有生、旦、净、末、丑,又有神仙、鬼怪、动物,还有传统名剧的角色例如关公、曹操,《水浒传》的梁山好汉等,种类繁多。
人物的性格和表情皆从面部的“五形三骨”表现出来,根据木偶戏人物特点,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着意刻画,创作出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极富艺术魅力。
其中媒婆、白阔、白须老生、文武生和文武旦的刻画是其中极为成功的典型。
这里面,白阔塑造的是健康而风趣的老者形象,夸张的宽眉骨和大下巴,能张能合的嘴巴,红润的脸色,银丝般的长眉和髯口,体现童颜鹤发、相貌堂堂的长者之概。
而媒婆则刻画出阿谀谄媚的笑眼,善巧辩、能活动的薄唇,干净利索的苏宗髻,太阳穴上贴晕头膏,构成“三姑六婆”的生动形象。
又如白奸头像,运用机械原理,在头像装上活眼,头动眼也动,显露出狰狞凶狠的眼神,富于表现力,从形象刻画其内心世界。
白须老生,脸形多用“国”字型,写真为主,突出眉骨和下巴,眉毛松长,前额和眉梢的皱纹刻画细致,形象生动。
文武生和文武旦的特点是写实,五官俊秀、容貌丰腴、色调柔和,解剖关系处理得当,比例准确。各种头像,神态各异,各有特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表演艺术方面来讲,高州木偶戏没有固定的演出场地,在庙门前或空地搭台演出;在时间上,一年四季都有演出,但以春季为最盛,特别是元宵节、年例和喜庆节日前几天,演出木偶戏主要是给菩萨“看”,娱神娱人。
古时,木偶戏演出至少包括请神、演出、送神等3个程序。单人木偶戏一般由一名艺人表演,集唱、做、吹、打于一身,表演的全部道具,用一担木偶箱则可全部装下。
逢年过节、婚娶喜庆或农闲时,木偶艺人便肩挑装着木偶戏全部家当的木偶箱,走村串巷,利用村中屋旁的空地,摆放一张方桌,就可以作为木偶表演舞台。
每当锣鼓一响,那木偶戏艺人仿佛有三头六臂般,这边敲打锣钹,那边手脚并用,将木偶舞弄得令人眼花缭乱,同时还要嘴里根据生、旦、净、丑不同角色唱出、说出不同腔调。
木偶艺人不仅能使木偶的头部、手臂、肘、腕、指和腰腿伸曲灵活自如,还可令其眼、口张合生动逼真。可以令木偶开合扇子、穿衣、戴帽、斟酒、拿书、写字、眨眼、杀头、喷烟喷火、开弓射箭等高难度动作,一举一动,准确自然。
而且,木偶的操作、唱腔对白、锣鼓敲打等全套表演艺术,均由一个艺人完成。而中班和大班则由多人分工合作,表演手段更加丰富多彩,场面更是热闹非凡。
艺人熟练的操作技巧,明快的曲艺唱腔,激昂的锣鼓、悠扬的唢呐声,令人赞叹不绝。歌声、笑声此起彼伏,很是热闹,锣鼓声和木偶戏特有的音调在宁静的乡村夜空中传得很远。
从唱词唱腔方面来说,高州木偶戏的唱词以高州山歌调为基础,引经据典,借古喻今,寓意深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高州木偶戏的唱词多用七字诗体句式,四句组成一组,每句尾押韵,偶或用五字句,三字句不限,唱腔偶尔加入插科打诨的爆肚戏也就是兴性的道白或唱词,令人捧腹大笑。
高州木偶戏的唱腔音乐属戏曲音乐中的曲牌串体,还经常套用高州山歌小调,起腔多用“依呀吓”,或“依呀哩”来引腔及衬词拉腔,衬托气氛。
将高州山歌融入到木偶腔之中来唱,从而使唱腔更古朴,更富于情感,更善于抒情叙事,更具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原生态”成分。
例如悲凄时,套用高州山歌《红泪怨》;喜庆时,套用《丰收调》;劳动时,套用《担柴调》;男女倾诉爱情时,套用《高州情歌》来表爱意。用得十分得体,恰到好处。
另外,木偶腔还可加上口技,模仿马嘶声,赶集时,人声鼎沸之声都模仿得惟妙惟肖,令人叫绝。高州木偶戏专用高州白话方言演唱。
高州木偶腔属于说唱音乐范畴,集宋元明代的鼓调、渔鼓、曲牌综合而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相当丰富的音乐成分。演出时有说有唱,说的是散文体,唱的是韵文体,多是以叙事形式来。
在表演时,高州木偶戏以唱古也就是唱三皇五帝,和唱今也就是唱今朝有名人等唱句开头,而常以“执嘢(收拾东西)回箱——揾饭吞(吃饭)”等唱句结束,使唱腔俗中见雅,贴近生活,令人回味无穷。
高州木偶戏唱腔变化多样,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是描绘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
高州木偶唱腔戏曲音乐属“板体”,兼辞赋小调式曲牌,唱法分男、女声独唱,男女异声同调、同唱。男用真嗓唱,女则提高声音用假嗓唱,有时男女声都可套用真假声结合来唱。
在唱腔设计方面,有中板、慢板、快中板、慢中板、紧板、倒板、哭板、叹板等。低音时,委婉冗长;同音时,与剧情贴切吻合得天衣无缝。
能通过多样化的唱腔刻画生、旦、净、末、丑、善、恶、忠、奸、文人墨客、市井粗人等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在不同的场景的心理变化。
高州木偶唱腔在不同场合采用不同形式:半说半唱。常见于叙述故事时,是一种前半句说,后半句唱的形式,似唱似说。将旋律与语言紧密连凑起来,形成一种既像唱,又像说的唱腔。
这种唱腔多用于紧急、激动场面,近似粤剧中的快二流,其速度较快;拖腔。在唱主要唱句时,唱时也是说,说时也是唱,旋律性不太强,而拖腔与衬词中则旋律很明显地加强,而在这些地方加上伴奏,增加力度。
例如《陈世美》中的“呀吓,呢个可恶及既陈世美呀,该打(呀吓),真系既打(呀吓)该打!”这一连串的拖腔加衬词,都能打动观众心弦,加深印象,使剧情风趣横生,使观众乐不思返。
高州木偶戏有对口唱或群口唱等独特的演唱形式。均由两人或多人担任演唱,也可以两人兼唱兼伴奏,大班木偶班则有专门乐队伴奏。
还有帮唱,是在单口唱或多人对口唱的基础上,为了增加演唱效果乐队伴奏也加入帮腔演唱,渲染气氛,使演出出神入化,令人耳目一新。
高州木偶戏的音乐伴奏多用弦乐器,较少用吹奏乐器,弦乐声音较柔,能与唱腔协调,同时也有助于演奏边奏边唱,轻巧方便,别具特色。
单人木偶戏多以锣鼓音乐伴奏,节奏简单明快,其以“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咚锵!”的锣鼓谱为主,不用重复,而直截了当。武戏时,用急速节奏型。文戏时,缓慢而且中速;男角上场多用高边锣,女角出场多用小锣钗,显得文静端装。
而木鱼和曲尺,多用于演唱时打击节奏。该唱调有3种:“羽调”是代表性的主要调子,隔或用诸宫调、征调等,边唱边击鼓,一般由羽调连成一个音乐唱腔环节来渲染剧情,使唱腔音乐富有变化和创意。
木偶中班则采用乐队伴奏,木偶艺人都是多面手,吹打拉弹唱,样样精通,演出时忙得不亦乐乎。
吹打乐以三吹乐器的大、小角,也就是高、中、低音唢呐为主,喉管、二胡、扬琴兼用之。木偶大班则在民族丝竹乐器基础上,领奏用高胡,其次有三弦、二胡、月琴、秦琴、横箫、洞箫等。
高州木偶戏有说有唱,唱的部分有相当丰富的音乐成分,伴奏很有节奏韵律;而说的部分,则由木偶艺人的声调、节奏、快慢结合成一种独特的音乐成分。
除单人木偶戏外,伴奏音乐基本分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过门音乐;另一部分是伴奏音乐。
过门音乐包括前奏,引子和间奏,在一般情况下,戏开场多用大笛吹奏《大开门》、《小开门》来渲染气氛,强化环境,引人驻足。
伴奏音乐,是随着人物、场景、情节、场次等变化,使吹奏的曲牌也有所不同。例如官员出场吹奏《大开门》、《小开门》;结婚喜庆吹奏《一锭金》或《百花亭闹酒》;战争胜利班师回朝吹奏《得胜令》;悲哀落泪吹奏《雁儿落》;轻松悠闲吹奏《荡舟》。
低音时,委婉悠长;高音时,高亢激昂;拖腔时,起承转合,逗人有趣,百看不厌。这是高州木偶腔伴奏音乐设计最大大特点。
在内容情节上,高州木偶戏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演义、公案小说、民间传奇、神话故事、地方掌故、民间故事等。
故事来源十分广泛,才子佳人、神仙鬼怪的传奇故事,英雄将相、忠臣孝子的事迹,乃至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描述,都有涉及,可谓是包罗万象,传统剧目不下数百种。
有时一出戏就有100集以上,可演半年或一年以上。木偶戏按剧目内容分,将其分为撰本戏和小本子戏两类。按表演场合和社会功用分,可将其分为庙会戏和愿戏与众戏两类。按伦理道德准则分,可其分为忠戏、孝戏、节戏、义戏4类。
高州木偶戏的戏剧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起伏、巧设悬念,引人入胜,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故事最后大多以大团圆、喜剧性结束。
[旁注]
社日 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代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媒婆 指旧时以说合婚姻为职业的妇女,存在历史悠久,有官媒和私媒之分,是古时男女婚配的重要中间人。还有伐柯、红娘、冰人等别称,也是古代民间的重要职业之一。
曹操(155年~220年),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他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最终统一了我国北方,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后来,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梁山好汉 出现于明代施耐庵的长篇小说《水浒传》,主要讲述北宋徽宗时期,由于朝廷无能、奸臣当道,闹的天下百姓如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众好汉由四方集聚梁山,揭竿起义,替天行道。
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我国民族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箭 是一种借助于弓、弩,靠机械力发射的具有锋刃的远射兵器。因其弹射方法不同,分为弓箭、弩箭和摔箭。其中,弓用的箭较长,约为70厘米左右;弩用的箭较短,在60厘米上下。
山歌 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内地、山乡、渔村及少数民族地区。山歌在我国流传极广,蕴藏极丰富,是我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
赶集 一种民间风俗,也有“赶山”之称。集市是指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主要指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和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贸易组织形式。又称市集。赶集是劳动人民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
三皇五帝 是我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三皇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他们都是中华上古杰出首领的代表。
市井 含有街市、市场以及粗俗鄙陋之意。市井文化是一种生活化、自然化、无序化的自然文化,它是指产生于街区小巷、带有商业倾向、通俗浅近、充满变幻而杂乱无章的一种市民文化。
粤剧 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粤剧是融汇明清时期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木鱼 打击乐器。原为佛教“梵吹”的伴奏乐器。佛、道通用的木鱼,与铜磬为一对不可分离的通神乐器,都为仪案上必备的法器。其大小、形式、材质不一,唯须与铜磬大小相称。
秦琴 由古时的“弦鼗”发展而来,结构和阮相似,共鸣箱小于阮和月琴,但琴杆较长,琴箱形状多种,敦煌莫高窟有一飞天合奏图,其中一飞天手抱花边阮,琴箱已与现在的秦琴相似,但琴杆较短。
得胜令 曲牌名。属北曲双调。字数定格据《九宫大成谱》正格是五、五、五、五、二、五、二、五。一般接在双调《雁儿落》曲牌之后,两曲连用或用在双调套曲内。
公案小说 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一种,由宋话本公案类演义而成,盛行于明清时期。最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公案小说是清代《三侠五义》。先秦两汉法律文献中的案例与史书中的清官循吏的传记,是公案小说的先导,或者说是它的酝酿期。
[阅读链接]
高州木偶戏曾经获得民间艺术汇演优秀奖,名扬全国。后来,高州被命名为广东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
后来,被誉为“百年古傀儡,时代新经典”的高州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专家考证,高州木偶戏具有独特的民族学和民俗学以及美学等特点,更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对研究我国戏剧发展史、民族民俗文化史和建设新文化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