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营养”

“营养”这个词可能和文化有关。尤其在较有文化的家庭的孩子们,常常会说起这个词。

我下乡的时候,同宿舍有个女同学,是一个女校的初中学生。虽说她个子矮小看起来并不强壮,但身体始终没什么大病。20 多年来每当回想起这个人,第一个印象便是她像小白兔一样生吃各种蔬菜。过去觉得奇怪,现在想

来此人倒是蛮超前的,不是说,当今美国人对菜的口号就是能生吃就不熟吃嘛!当时,问她为什么这么爱吃生菜,她的回答就是“营养”二字。

在我们国家里,由于文化素质和传统习惯的影响,对于家庭营养和膳食普遍关注不够,而且有些人的观念始终存在误区。就说眼前吧,大家生活好了,很多人还不知道吃什么好,也不知道怎么吃好,于是富贵病患者猛增, 小胖子、大胖子猛增。因此,有人提出,“营养”问题应作为当务之急,提上议事日程。

作为“90 年代中国居民改善营养行动计划”的一部分,中国营养学会于1997 年向公众推荐新修订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适用于健康成人和 2 岁

以上儿童。它通过 8 条以食物为基础的建设性陈述,指导人们合理选择与搭配食物,倡导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以期减少与膳食有关的疾病。

根据全国营养调查,我国居民因食物单调或不足所造成的营养缺乏病虽逐渐减少,但仍不可忽视,而与膳食结构不合理有关的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的患病率与日俱增。

8 条指南的第一条是“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种食物包括谷类及薯类(米、面、杂粮、马铃薯、甘薯、木薯等)、动物性食物(肉、禽、鱼、奶、蛋等)、豆类及其制品(大豆及其他干豆类)、蔬菜水果(鲜豆、根茎、叶菜、茄果等)、纯热能食物(动植物油、淀粉、食用糖和酒类)。还要注意粗细搭配,经常吃一些粗粮、杂粮等,稻米、小麦不要碾磨太精。谷类食物是中国传统膳食主体,但现在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中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已超过了谷类的消费量,膳食纤维过低,对一些慢性病的预防不利。

“指南”第二条是“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红、黄、绿等深色蔬菜中,维生素含量超过浅色蔬菜和一般水果。红黄绿色水果和鲜枣、柑桔、柿子和杏类是维生素 C 和胡萝卜素的极好来源。近年来开发的野果如猕猴桃、刺梨、沙棘、黑加仑等也是胡萝卜素、维生素 C 的丰富来源。我国居民近十年来吃薯类较少,应当鼓励多吃些薯类。这些膳食对保护心血管健康、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儿童眼病及预防某些癌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指南”第三条是“每天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我国居民膳食提供的钙普遍偏低,平均只达到推荐供给量的一半左右,因此婴幼儿佝偻病患者也较多。奶类是天然钙质的极好来源。豆类含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钙等,应大力提倡多吃,特别是大豆及其制品。

第四条是“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我国相当一部分城市和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平均吃动物性食物的量还不够,但部分大城市居民食用动物性食物过多,对健康不利。肥肉和荤油摄入过多往往会引起肥胖,还会导致某些慢性病。鸡、鱼、兔、牛肉等动物性食物含蛋白质较高、脂肪较低,应当多吃,以适当减少猪肉的比例。

第五条是“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体重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健康的表现,脑力劳动者和活动量较少的人应加强锻炼,开展适宜的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三餐分配要合理,一般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别占总能量的 30%、40%、30%为宜。

第六条是“吃清淡少盐的膳食”,即不要太油腻、太咸,过多摄入动物性食物和油炸、烟熏食物。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平均值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值(6 克/天)的两倍以上。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钠的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病呈正相关,因而食盐及酱油、咸菜、味精等高钠食品不宜摄入过多。

第七条是“如饮酒应限量”,严禁酗酒。若饮酒可少量饮用低度酒,青少年不应饮酒。

第八条是“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要使家庭成员得到充分的营养,还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膳食计划,当然, 你们大多还不是一家之主,很难有决策权,不过有一点你们要弄懂:就是懂得吃什么、怎么吃。尽管你们未来的家庭生活条件高低难测,但你仍然要学会根据不同的生活水平、按照个人的不同需求,搭配多种膳食。

如果不懂,不要紧。赶紧看一点有关营养与烹调方面的书,书这位老师自然会教会你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