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礼仪”

礼仪是什么?礼是礼节,仪是仪典。

为什么要学习礼仪?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和他人接触、交往。接触的范围也从家人扩展到朋友、同学、邻居。人与人之间年龄不同、性情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思想观念也不同,这么多不同,摩擦就难免了。为了使各种人相处在一起愉快融洽,使社会生活正常运行,就必须有一种大家所共同遵守的法则,这就是礼仪。

礼仪,对一个国家来说表明的是其文明和传统,对个人而言则反映的是品格和教养。对外面人要讲礼仪不难理解,那么对待家人还要讲礼仪吗?

虽说家庭是私生活的领地,是人们可以卸下面具、自由放松的地方,但也不可不讲礼仪。为了不妨碍亲人及他人,你得对自己有所约束。

在这里,我着重介绍与家庭生活有关的礼仪。起居礼仪

日常生活起居是我们家庭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礼仪修养应从日常起居方面养成。生活起居礼仪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1. 不妨碍他人。目前,我国大部分人的居住条件比较拥挤,房屋的隔音效果较差,因此,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时刻想着他人。比如:大家休息的时间不要高声喧哗,电视机等的音量要适当,开关门要轻。住在楼房中的人还要考虑楼下的邻居。

不要在别家门口、窗前或公共通道内与人大声谈笑。找人应上楼叩门, 不应站在楼下大声喊叫。

  1. 尊重别人隐私。邻居之间对门不可张望,隔窗不可窥视;欲进他人房间先要敲门,即使门未关也不要擅入。若主人开门后未表示请进,也许是屋内正有所不便,最好不要进入。

即使家人之间,也不可乱翻别人的东西或私拆别人的信件。子女拆父母的不行,做父母的也不可随便拆孩子的信件,或私自翻阅孩子的日记。

  1. 邻里之间谦和诚恳、互相帮助。我们平日待人接物应谦和、诚恳。所谓“谦”,即谦逊、谦让;“和”,即和气、和睦。不斤斤计较,总以诚相待。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和睦确实是家庭生活的一大幸事。遇邻家有事,应量力相助。若遇邻居有疾病或丧事时,除安慰外,还应保持沉默, 不应高歌作乐。

  2. 注意个人和家庭卫生。居室内外要经常打扫,厨 房、厕所要经常清洗, 这不仅利于家人健康,而且反映一个家庭的形象。

  3. 勤打招呼。晨起见到家人及同住的亲友应问声好,晚上睡前也应道晚安。平日与邻居相见应注意相互打招呼。出门时应与家人说明去向及归来的时间,如不能按时归来应及时与家中联系,免得家人不放心,这要养成习惯。如在亲友家借宿,要留心主人的生活习惯、不要给人家带来不便。尤其是到外地亲友家借宿,外出时一定要说明回来的时间,以便主人安排。

信函的礼貌用语:

对父母、祖父母用“敬请”、“叩请”,低两格另起一行顶格,用“金安”、“福安”等来结束。不过,此种用法已不多见。

对一般长辈,用“敬请”、“敬候”而不用“叩”,后面用“崇安”、“尊安”、“教安”;或前用“敬颂”、“敬祈”,后用“道祺”、“福祉”。

对一般平辈,用“此布达”或“此”,然后是“即颂”、“顺颂”(“顺”

即顺便之意,不可用于长辈)。然后是“大安”、“近安”。对父母、祖父母,自称儿或男、女、孙、孙女,然后加名,然后是“叩上”、“敬禀”。

餐饮札仪:

中国历来注重饮食文化,因此,餐饮时的礼仪很讲究。如餐桌上的长幼座次、举碗放筷的动作都要有礼数。现在,一般家庭已不讲究太多。但遇有外人应该怎么办?在社交场合怎么办?如果什么礼仪都不懂,岂不是让人觉得没了教养?

一般的餐饮礼仪不必过于拘谨,但要落落大方,身子要坐正,不要前伏于桌上或仰靠在椅背。进食开始后,手臂要靠近身体,以免妨碍邻座客人。长者或者是主人未打招呼前,不要先吃。另外,取菜时应取靠近自己一面的菜,不要“翻山越岭”,或在盘中东挑西拣,甚至弄出丁丁冬冬的响声。食物送入口中后,要闭嘴咀嚼,不要发出声响,也不要一口接一口地往口中送食物。

如果要咳嗽、擤鼻涕,一定要背过身去或离席处理;餐后剔牙要用餐巾或手掩嘴为好。

接访礼仪:

在访问别人时,尤其是上级、师长、不太熟悉的朋友,应事先约定时间, 并准时到达。访问较熟悉的朋友、同学等,也应以不妨碍别人休息为好。

拜访前勿食葱蒜等有难闻味道的食品,适当修饰仪表。

客人来访时,主人应为客人接过大衣、雨伞等物,让坐、倒茶。若家中有客,主人应为客人们介绍。介绍的次序为:先将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 先把年少者介绍给年长者,先将小姐介绍给已婚女士。

服装礼仪:

一般来讲,衣服应清洁,有破绽、掉扣要随时缝好。少男少女也不要因为年少而忽略此事。男孩子出门不要穿小背心、拖鞋。女孩子穿裙衣一定要穿衬裙和内衣,天热时可以不穿丝袜,但要穿袜子就一定要在裙子以内,不要露出一截皮肤。

各种礼仪当然很多,但仔细一想也好掌握。居家、外出多留意文明人怎么做,用心向他们学,看一些相关的书籍,自然就学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