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外文检索工具举要第一节 中文文献检索工具概况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献的迅速增长推动了文献检索工作的进步,也促进了文献信息检索工具的加速出版和检索体系的建立,从而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快速有效地查找文献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我国的文献检索体系的建设基本上是以建国后开始的,并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检索刊物体系。

一、我国文献检索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

1.1949~1961 年,是从无到有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经历了两个“从无到有”的转变。

第一个“从无到有”是从没有文献到开始组织力量翻译出版前苏联文摘杂志。1956 年,中国科技情报所成立,当年便组织人员翻译出版了前苏联的文摘杂志中的两个分册,即《机械制造文摘》和《冶金文摘》。到 1961 年, 翻译出版的前苏联文摘增加到 50 种(分册),约占前苏联出版杂志的二分之一。同时,铁道科学研究院出版了《铁道文摘》,主要翻译的是英、美、德、日、荷等国铁道运输方面的文摘。

第二个“从无到有”是 1958 年我国开始出版题录性的索引刊物《期刊论文索引》(后改名为《科技文献索引》),主要报道国外期刊论文,从而实现了从没有索引到有少量的主题索引。此期主要是翻译出版国外的检索刊物,报道速度十分缓慢,且选题也不尽切合国情需要。因此,在 1961 年,国家科委成立了“中国国外科学技术文献编译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全国的科技文献编译报道工作,并决定“由全部翻译苏联文摘逐步过渡到自编世界各国的文摘”,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检索刊物的发展。

2.1962~1966 年,是从翻译为主向“自编本”过渡,我国检索刊物体系已具雏形的稳步发展阶段。

此期检索刊物的出版编辑工作基本上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编辑单位主要有中国科技情报所及其重庆分所和各地方专职情报所。这一阶段,我国先后出版了《中国机械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以及报道国外文献的

《科技文献索引》等刊物。到 1965 年,已出版自编的检索刊物 30 个分册。这些检索刊物,除报道我国的科技文献外,也报道美、英、法、德、日、苏等国的科技文献,每期报道量为几百至一千多条左右。到 1966 年 6 月,全国出版的检索刊物已达 59 种,112 个分册,其中题录性的有 29 种,29 个分册, 年报道量 40 多万条;文摘性的有 30 种,83 个分册,年报道量 35 万条。科

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计划出版 27 种文摘的年度主题索引。除此之外,还出版有专题性、单卷本的文摘、题录等检索工具。

可见,这个时期我国的检索刊物体系已初具规模。

3.1967~1976 年,是从有到无的倒退阶段,我国文献检索刊物的编辑工作基本停顿。

这个阶段,我国绝大多数文献检索刊物相继停刊。其间,虽有少数检索刊物复刊,但缺乏组织和统一规划,有的出出停停,有的则复而又停,造成检索刊物质量较低,缺乏价值。

4.1976 年至今,是高速发展阶段。1977 年 7 月,在石家庄召开了“全国

科技情报检索刊物协作会议”,议订了“关于建立健全我国科技文献情报检索刊物体系的意见”和“1979~1985 年全国科技文献编译出版规划”(草案),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地统一建立我国检索刊物体系。首先有组织地创办了报道国内文献资料的《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共 22 个分册。1979 年,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编辑出版委员会,在山东淄博市召开了学术会议,会上决定成立“中国科技文献检索刊物总编辑部”,下设 10 个分编辑部,统一

规划、统一选题、统一编辑、统一标引,统一出版发行各种检索刊物。到 1985

年,我国公开发行的检索刊物已达 106 种。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检索刊物体系,并逐步走向计划化、标准化和协调化,具备如下特点:①出版形式和内容有了统一规划;

②学科覆盖面越来越广,专业范围越分越细;③标引工作和著录格式日趋标准化;④检索手段和检索途径逐渐完善;⑤一批专门报道国内文献的文摘刊物出现;⑥报道量持续增长;⑦编辑单位由专职信息机构部分转向专业信息机构,提高了检索刊物的内在质量;⑧电子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

二、我国文献检索工具体系

可用图 3 展示我国的文献报道与检索体系:

第五章 中外文检索工具举要第一节 中文文献检索工具概况 - 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