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信息引论 第一节 信息的涵义

信息作为名词术语,在中国,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李中的诗句中:“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但是,信息作为一个科学概念以及科学研究对象,却只有四五十年的历史。然而,在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 信息一直在积极地发挥着人类已经意识或还没有意识到的重要作用。

圣经中记载,在上古时期,洪水泛滥,诺亚自造方舟,避免了灭顶之灾。方舟在洪水中漂荡许久,诺亚想知道洪水是否已退,就放出飞鸽,待飞鸽衔回一支橄榄枝,诺亚根据飞鸽的返回时间及新嫩的绿枝这样的信息,推断洪水已退。和平来临了,人类获救了。这是人类利用信息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自古以来,人们随时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接收、传递、存贮和利用信息。人类的信息活动也从来没有间断过。

20 世纪科学技术的空前进步,使人们对信息的认识和研究逐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信息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信息论,并迅速发展为一门具有丰富内涵的新学科——信息科学。

1948 年,美国科学家申农(C.Shannon)和维纳(N.Wei- ner)先后发表了《通信的数学理论》和《控制论:或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两篇著作,为信息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然而,对于信息的定义,人们还没有一致的认识。

申农这样描述信息:“信息是用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从信息具有减少人们认识的不确定性的功能上概括了信息的特征。

维纳认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把信息看成是与物质、能量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客观世界三大要素之一。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称信息是“激活了、活化了的知识”,认为信息“就是为了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对信息进行了科学的概括。

可见,信息具有极其丰富的涵义,概括起来,信息的概念有三点是共同强调的:

  1. 为了一定目的面系统收集起来的正确的事实所构成的知识,也就是说,经过传递而又为人们所吸收的知识构成信息。

  2. 通过传递而进入人类社会交流体系的运动着的知识构成信息,即一方面信息可以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或其它交流形式进行传递,另一方面获取信息必须经过传递。

  3. 信息不仅是传递中的知识,而且必须是有效的知识。凡是人类社会的信息均构成一定的效用,或与接收者原来知识状态吻合而被认可;或有相异, 从而发生知识的重构,生成新的知识结构。

因此,可以说,在社会交流过程中,知识变为信息,信息转化为知识, 它们总是处在相互作用之中。知识是静态的,以实践为基础,通过抽象思维, 对客现事物规律性给予概括。知识信息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着的,以知识形态为主,同时包括数据、新闻、消息等非知识形态的社会信息。知识信息是知识的激活,知识是知识信息的条理化。

其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通常听说的原始数据并不能称之为信息。

原始数据和信息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一切信息虽然都是由数据组成的,但并非一切数据都能产生消除不确定性而导致有用的信息。

原始数据需要经过加工处理而转变为信息,经过交流和传递实现信息应用。

因此,只有科学地了解和认识信息,才能更好地把握信息,才能使信息更好地为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