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戏之母——蒲州梆子

蒲州梆子又叫“蒲剧”,也称“乱弹”,因兴起于山西晋南古蒲州,即永济一带而得名。蒲州梆子流行于山西南部各县,以及陕西、河南、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它与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

蒲州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它大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清代乾隆以来,由于山西与陕西相邻,所以与陕西的同州梆子相互相通、并搭班演出。这时蒲州梆子的戏班曾到北京进行演出活动,对梆子腔的流传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蒲州梆子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南路和西路两个不同的流派。南路的蒲剧比较文雅,而西路的则显火爆激越。并且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班社和名角甚多,这些名班名角为蒲州梆子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末清初蒲州梆子逐渐形成

那还是在原始社会末期的时候,地处黄河中游的晋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那时,这里有尧都平阳、舜都蒲坂和禹都安邑,所以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晋南是华夏文化的中心地区。

据《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

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縻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

这里所记载的就是先民以乐舞形式表现狩猎劳动的情景,歌、乐、舞三者结合,可想其场景粗犷、热烈而壮观。

春秋时期,晋国大乐师师旷也出生在这里,他善辨音,精音律,能“援琴而鼓”,可招玄鹤“延颈而鸣,舒翼而舞”。

据《国语·晋语》记载,晋国王宫中的优人优施,于歌舞之时暗示大夫里克依从骊姬废长立幼。俗乐与雅乐并存,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歌舞之外,还出现了优人表演。

到了汉代,晋南的经济恢复较快,歌舞百戏得以发展。后来在运城侯村出土的汉代彩陶楼,二三层上均有百戏的表演者和观赏者。它们各具神采,生动地反映出汉代歌舞百戏在晋南的兴盛情况。

北魏时,鲜卑族建立的政权,为内地带来了少数民族音乐,并逐渐与汉族音乐相融合。并且在那时,出现了众多专门从事进行演出的乐户。

乐户中的许多人演奏水平很高,有许多人能用芦哨和唢呐,吹奏出生、旦、净、末、丑各种行当的唱腔,而且惟妙惟肖,引人入胜。

金末元初,我国出现了成熟的戏曲形式元杂剧,开创了创作演出的繁荣局面,成为我国戏剧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山西凭借着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成为北杂剧主要形成与流行地区之一。

当时山西著名杂剧作家有关汉卿、李寿卿、刘唐卿、乔吉、罗贯中、李务等,他们创作的杂剧剧本能考知的就有27部之多。

如李寿卿的《伍员吹箫》、《斩韩信》,刘唐卿的《白兔记》,乔吉的《两世姻缘》、《金钱记》,罗贯中的《风云会》、《连环谏》,李务的《撇古老沉珠合》等。

尤其是出生于山西解州关汉卿所著杂剧有十三种写的都是山西的历史人物,占其全部作品的五分之一,而且作品中语言运用多有晋南方言土语。

这些剧本有悲剧、喜剧,有正剧、闹剧;有连台本戏、全本戏、小本戏、折子戏、叠头戏、生活小戏。有演绎历史故事的,有描写才子佳人的,有讴歌圣君贤臣的,有写儒仙巫道的,题材宽泛,内容丰富。

金元杂剧在舞台艺术的角色行当、人物装扮、表演技艺以及对民间语言、民间音乐的吸纳等方面,都对后世晋南的戏曲有程度不同的影响。

鸡鸣唱三省,龙吟晋豫秦。北杂剧余绪未绝,“繁音激楚,热耳酸心”的梆子腔,又于明代的时候传了过来。

据历史记载,当时山西永济一带的地方戏与有秦腔同台搭戏的。这样一来,山西永济一带的地方戏在吸收秦腔艺术的基础上,就形成了蒲州梆子的雏形。

在那时,比较有名的艺人是葵娃。1707年至1708年,著名的戏曲作家孔尚任,应平阳知府刘启之邀修《平阳府志》,从而客居在平阳,当他观看了蒲州梆子后写下了《平阳竹枝词》。其中写道:

乱弹曾博翠华看,不到筵前信也难;

最爱葵娃行小步,氍毹一片是邯郸。

词中的氍毹指铺在舞台上的地毯。这首词,便道出了葵娃红遍山西、河北的盛况。

蒲州梆子在山西境内流传到晋中、晋北,分别形成了山西中路梆子和山西北路梆子。在长期的发展中,晋南的蒲州梆子形成了南路和西路两个不同的流派。其中,南路的蒲州梆子比较文雅,而西路的蒲州梆子则比较火爆激越。

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班社和名角甚多。乾隆年间有名旦薛四儿,被誉为“西旦中之秀颖者”。

据1785年旅居北京的文人吴长元的《燕兰小谱》记载说,薛四儿名“良官”,是山西蒲州人。吴长元在这书中还写诗称赞她说:

无限风怀旖旎情,春光微逗可怜生,

红楼佳处多含蓄,羞向唐宫镜里行。

[旁注]

尧(公元前2377~公元前2259年),又称“帝尧”、“唐尧”,我国上古帝王之一。他15岁时在唐县封山下受封为唐侯。20岁时,成为部落联盟长,并在唐县伏城一带修建了第一个都城,以后因水患逐渐西迁山西,定都平阳。唐尧在帝位70年,90岁禅让于舜,后来在118岁时去世。

师旷 山西洪洞人,春秋时著名乐师和晋国大夫。因他生而无目,所以自称“盲臣”、“瞑臣”。他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

元杂剧 它形成于宋代末期,繁盛于元代大德年间。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是我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以杂剧的成就最大,共写了60多种,其中最著名的有《窦娥冤》等。另外还有不少历史剧、散曲、小令等。关汉卿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秦腔 又称“乱弹”,流行于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

[阅读链接]

著名蒲州梆子表演艺术家杨虎山,别号“虎子”。他出身梨园世家,其父杨固荣,是著名的二花脸,和当时著名艺人杨老六是同一时期。

杨虎山秉承家学,又吸收老艺人许成法等的一些长处、技巧,武功扎实,很年轻即成名。

他长期在新绛蒲州梆子团效力,他擅长的剧目有《黑旋风李逵》、《赠绨袍》、《九江口》、《朝房》、《白水滩》、《通天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