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土戏——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发源于泽州。因流行于山西省东南部,最初时被称为“本地土戏”,俗名“大戏”。在1934年至1957年,山西省曲艺界曾称作“上党宫调”。1957年,正始定名为“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在清代乾隆中后期已经盛行,嘉庆、道光年间班社林立,名伶辈出,剧目竞现,流派纷呈,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上党梆子慷慨悲壮、粗犷豪迈、激越奔放,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州底”和“潞府”两大流派,并涌现出了以赵清海为代表的众多知名艺人,他们都为上党梆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代八音歌舞形成上党梆子

那还是明代初年的时候,在山西的上党地区出现了以使用鼓、锣、钹、旋、笙、箫、笛、管等8种乐器进行演出的民间音乐组织八音会。

那时候,上党境内多数县的大村大镇,都有八音会,人们习惯以它所在村庄或街坊的名字相称呼。这些八音会一般都在冬季农闲请教师来教练。

演奏的曲牌有“十大番”、“小十番”、“十样锦”、“长皮”、“节节高”、“戏牡丹”、“得胜令”、“招军”、“如令”、“盗令”等数十个。

上党八音会的音乐主要是由宫廷音乐、庙堂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小调构成的。演唱起来高亢激越,热烈火爆,慷慨悲歌,大气磅礴。

在那时,各地八音会的主要活动是参与迎神赛社。每每在迎神赛社到来之际,艺人们身着春冬长袍或夏秋大褂,领口内斜插一面红色的旗杆,顶上是一尺多长的三角旗。

旗上有的绣着一条龙,有的绣一个“令”字。插旗杆的布筒跟前有一溜白布,写着村庄的会名。就这样,艺人们边走边演奏。

要是朝山进香,艺人们走几十里是常见的事,甚至也有走一二百里的。迎神赛社实际是民间音乐演奏的大赛,裁判者当然是千千万万音乐业余爱好者。被人们称许的八音会组织是十分光彩的,他们总希望年年保持这个荣誉。

一旦被人冷落,八音会也不会承认失败,他们总要狠下苦功,准备下一次出人头地。因此,这种竞争永远没有了结。这样就无形中促成了八音会艺人彼此技艺的长进。

八音会的另一种活动,是村子里有人结婚、分家、庆寿时吹打一番,当地人称之为“闹房”、“暖房”、“闹寿”。有些地方死了人,也会请八音会去“闹丧”。

在这些场合,艺人们都要唱几出围鼓戏,即大伙围着老鼓演奏,嘴里分别唱着剧中角色的台词,有些能手一人能顶两三个角色。

除了这些八音会外,在古时,上党民间也有好多驱疫、禳灾、迎福的活动,如晋城、阳城、沁水的“冲瘟”,艺人们扮钟馗、小鬼和老虎,在鼓乐的导引下,到民户去鸣枚鞭炮,驱除瘟疫。

像阳城东乡的“送子”,高禖神夫妇在鼓乐导引下,为新婚夫妇送泥塑彩色小儿。在长子一带每当过庙会时,流行钟馗在街上追打由人装扮的“癀痨鬼”,追到台上吊打,这被称作“鞭打癀痨鬼”。

在陵川乡间有“五鬼盘叉”,也就是5个“小鬼”奉命来提不孝妇人,经过滚、扑、追、打,最后缚住。在壶关、陵川一带有“猿猴脱壳”,也就是在丧礼时,由人扮成猿猴躺到红毡上,筛以麸面,猿猴跃起后,毡上留有猴形。

在长子、屯留一带还流传有被称作“斩时魃”的天旱祈雨的一种形式。在锣鼓中,两个武士持刀将由人装扮的“旱魃”猛追到舞台上,打碎代表“旱魃”脑袋的“旱魃”所顶的黄色南瓜。

到明末清初的时候,从晋陕豫三角地带的原生梆子流传到了上党,并逐渐地和八音会等当地的这些民间艺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本地土戏,这就是上党梆子腔的雏形。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上党梆子的艺人相继吸收了昆剧、梆子剧、罗剧、卷剧、皮黄剧5种声腔,从而使上党梆子进入了大发展阶段。

从清代嘉庆年间至道光年间,相继成立了许多上党梆子剧班,其中,比较有名的如晋城的鸣凤班、长盛班、公顺班、三乐班、三义班、复盛班,高平的三乐意班、贤易班、陵川的庆云班、三乐班等,都曾煊赫一时。

此外,壶关的乐意班也声名远播,它曾到河南北边和山西南面演出,传说还到过北京。后来乐意班转归长子县的张家,它的实力也与三义班各领风骚,分庭抗礼。再有,潞城三乐班、屯留小乐意班、平顺三乐班、黎城发义班等也争芳斗艳,引人瞩目。

上党梆子的许多代表剧目像《乾坤带》、《万寿宫》、《金沙滩》、《雁门关》、《天波楼》、《双龙会》、《天门阵》、《双挂印》、《彩仙桥》、《夺帅印》、《对松关》等也都是在那时出现的。

此外,还有《下南唐》、《珍珠塔》、《乌鸦山》、《绣龙剑》、《金亭关》、《六翁关》、《复金陵》、《渡康王》、《清廉传》、《雪花江》、《凤仪亭》、《江东桥》等剧目也相继出现了。

[旁注]

八音会 是民间组织的音乐班子。它大致萌生于战国秦汉时期,脱胎于唐代乐舞和宋代队戏,形成发展与元明之际,成熟兴盛于明末清初。因为主要使用鼓、锣、钹、旋、笙、箫、笛、管等八种乐器,所以叫做八音会。

龙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与白虎、朱雀、玄武一起并称“四神兽”。在我国古时,龙是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至高的权力和帝王的东西,如龙种、龙颜、龙廷、龙袍、龙宫等。

钟馗 是道教和民间传说中能打鬼驱除邪祟的神,被尊奉为赐福镇宅圣君。民间常挂钟馗的像赐福镇宅,跳钟馗舞祈福祛邪。古书记载他虽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却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平素正气浩然、刚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胆相照。

昆剧 又称“昆曲”、“昆腔”、“昆山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发源于14世纪的江苏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凤仪亭》 又叫《梳妆掷戟》,出自于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剧中讲述了貂蝉和吕布二人在凤仪亭私会,被董卓撞破的故事,经过凤仪亭事件,董卓、吕布二人彻底反目成仇,吕布下了杀董卓的决心。

[阅读链接]

1850年,凤台县的长庆、涌魁、春元、昌盛、协春、玉盛、贵升、文盛、庆升9个上党梆子戏班,联名给知府觉罗万济上呈子,要求裁减官戏。

后来知府敕令凤台县知县办理后,于1851年立下了“五聚堂纪德碑”。据碑文记载,当时只凤台一县,就至少有10个上党梆子戏班。

除此之外,在那时许多地方梨园也都蓬勃兴起。如长治的梨园会馆,晋城的五聚堂,望城头村的开元宫等。由此可知,当时上党梆子的繁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