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上党梆子走向辉煌

1945年后,上党梆子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新人新剧。这一时期,边区剧团为了结合热火朝天的土地改革和支援前线运动,许多剧团纷纷成立。

如太岳行署的民乐、晋城的民风、长治县的火星、长子的虹光、高平的朝阳、陵川的建设、阳城的大众、平顺的虹飞、沁县的漳河等剧团,都是在这个时候成立的。

这些剧团先后上演了《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赤叶河》、《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来成家庭》等现代戏,并深受好评。

而古装戏《寄女杀家》、《黄巢起义》、《三打祝家庄》、《闹渭州》、《红娘子》、《胜败图》、《正气图》等也很受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上党梆子迎来了再次复兴。各个地方纷纷成立剧团、剧院,使上党梆子进入了第二个全盛时期。

各上党梆子剧团都进行了改人、改戏、改制度的“三改”活动。同时,各剧团还积极排演现代戏、新编历史剧和经过整理加上的传统戏。

1954年冬,长治把高平朝阳剧团调到专区,和胜利剧团部分演员合并,组建了长治专区人民剧团第一分团。从此,上党梆子有了重点剧团。

1956年,长治专区组织了赴京汇报演出团晋京献艺。这是上党梆子一次有计划的举动,受到了北京的专家和观众好评。其中,《三关排宴》被专家们认为是思想性、艺术性很高的剧目,值得认真加工。

此后,由专区人民剧团第一分团改名的专区上党梆子剧团,经过不断加工,使《三关排宴》参加了三次省里会演。剧团作为山西人民福建前线慰问团,在演出中都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1960年,山西省上党梆子戏剧院成立,上党梆子有了艺术研究机构,认真加工整理《三关排宴》。经作家赵树理协助整理后,于1962年摄成电影,使上党梆子从业人员、爱好者和全区人民受到极大鼓舞。

在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演员,如郭金顺、吴婉芝、郝聘芝、郝同生、陈桂云、骈桂兰等,都受到观众的极大欢迎。

当时演出的传统戏有《三关排宴》、《徐公案》、《皮秀英打虎》、《天波楼》、《金狮坠》、《柳春院》等,现代戏有《十里店》、《山村供销员》、《一棵苹果树》、《武大妈》、《李双双》、《丹河湾》等。

移植剧目有《秦香莲》、《杨八姐救兄》、《法门寺》、《薛刚反唐》、《八一风暴》、《李双双》等,这些剧目都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一时间,上党梆子出现了百花齐放,斗芳争妍的大好局面。此外,专区上党梆子剧团、屯留麟山剧团、晋城实验剧团、长治县红专剧团和陵川红色剧团还出省巡回演出,每次都是载誉而归。

1962年,全专区有上党梆子剧团15个,从业人员近千人。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是上党梆子最为辉煌的10年。在此期间,高平市梆子剧团改编和创作了《斩花堂》、《两地家书》、《杀妻》、《收书》等多个新剧目。

其中《斩花堂》被拍成彩色电影,上党梆子青年团在多次振兴戏曲调演中屡获佳绩,两次进京角逐梅花奖胜利凯旋。这一系列接踵而至的成绩与荣誉,使上党梆子一下子走在了山西四大梆子的前列。

在这期间,上党梆子的舞台上涌现出了张爱珍、吴国华、张保平、郭孝明等一大批青年新秀。其中,张爱珍作为这批戏曲演员中的佼佼者,一直备受业内专家和戏曲爱好者的关注和好评。

张爱珍出生于戏曲之乡高平,她从小耳濡目染,受到戏曲艺术的熏陶,逐渐对地方戏曲也逐渐产生了兴趣。而喜爱戏曲创作的哥哥冯来生对音乐的执著和热情,更是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年幼的张爱珍。

渐渐地,张爱珍在同龄小孩中显现出众的音乐天赋,兄妹二人时常你拉我唱,为邻居们表演。1972年,高平县文化部开办青年文艺培训班,在哥哥的动员下,13岁的张爱珍心怀忐忑的参加了考试。尽管竞争相当激烈,但是张爱珍还是以优异的表现顺利地考上了青年文艺培训班,开始了正式学习戏曲的生涯。

青年文艺培训班设在米山乡定林寺内,离县城较远,交通十分不便,条件异常的艰苦,但对于过惯了清苦日子的张爱珍来说,更苦的是基本功的训练。

每次唱、做、念、打一套训练下来,常常累得她就好似浑身散架。然而,老师的关心,哥哥的鼓励,时常萦绕在她的脑海,她暗暗下决心要学好梆子戏曲。

此后,5年艰苦的学习,使张爱珍打下深厚的唱功底子。从青年文艺培训班结业后,张爱珍进入了高平县人民剧团,当上了演员。

不久,团里准备移植上演京剧《蝶恋花》,由于嗓音条件好,张爱珍在青黄不接的青年演员中脱颖而出,担任剧中的女主角,饰演杨开慧。

初出茅庐的张爱珍面对这个重要的角色,既欣喜又担忧。为了更好地驾驭这个人物,张爱珍专门到北京,观摩了著名京剧演员李维康在《蝶恋花》中的表演。从唱腔到身段,举手投足、嬉笑怒骂,张爱珍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回团后,张爱珍又查阅了更多有关杨开慧的历史资料,进一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从内心感情着手,结合上党梆子的特点,在唱腔表演上狠下工夫,最终使这个角色丰满地出现在观众面前。

后来,张爱珍拜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吴婉芝为师。吴老师精湛的唱腔及表演给了张爱珍莫大的帮助,使得张爱珍在艺术水平上不断提高。

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张爱珍的艺术造诣在不断精进,由她主演的多部剧目,在各种演出中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她的表演也逐渐被认可和肯定,进京争夺“梅花奖”就成了她心中对艺术追求的目标。此时的张爱珍,已经成为晋城市上党戏剧院第二演出团的团长,1991年,张爱珍带着精心编排的《杀妻》和《两地家书》踏上了进京角逐“梅花奖”的征程。

这期间,张爱珍温文婉转的独特唱腔,与老搭档郭孝明珠联璧合的舞台表演,着实征服了首都的观众。上党梆子的演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从而为上党梆子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旁注]

《三关排宴》 又名《忠孝节》。剧情为辽国被战败后,太后率众到三关议和。在议和宴会上,佘太君索要做了辽邦驸马的四子杨延辉。桃花公主想随夫杨延辉回宋朝的要求被太后拒绝后,碰壁自尽。杨延辉回宋后,在佘太君怒责其贪生怕死、不忠不孝后,也碰死金阶。

《法门寺》 又名《朱砂井》。剧情为刘媒婆见傅朋给孙玉娇玉镯,就向玉娇要来绣鞋,答应代为撮合。不曾想,媒婆之子刘彪拿了鞋去讹诈傅朋,后来刘彪又夜里误将玉娇舅父母杀死,于是围着这一命案发生一系列故事,最终案件真相大白,有情人也终成眷属。

梅花奖 全称是“中国戏剧梅花奖”,是我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后更名为“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它每两年一评,旨在表彰在表演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中青年戏剧演员。

京剧 又称“平剧”、“京戏”,有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及“国剧”之称。清代乾隆年间起,四大徽班进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京剧。

[阅读链接]

张爱珍在上党梆子中取得的成就,使得她的艺术光环越发耀眼。这个时候,上党梆子的演员青黄不接,舞台上还是以张爱珍、吴国华这一批20世纪80年代的演员在支撑着。

因此,抓紧时间培养后备人才,成了振兴上党梆子首当其冲的关键问题。

1999年,张爱珍自筹自创了张爱珍少儿艺术中心,为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艺术人才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