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腔晋韵——中路梆子
中路梆子又称“晋剧”、“山西梆子”、“中路戏”,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为山西省的代表性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山西、内蒙古、陕西等地。
中路梆子兴起于晋中的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和太原一带,是蒲州梆子流传到山西中部后形成的,并且吸收了祁县、太谷的秧歌及孝义、汾阳干板秧歌等艺术养分,又拥有蒲州梆子的诸多特点,是由蒲州梆子经创新而形成的另一种风格的梆子戏。
中路梆子不但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而且它的十大绝活儿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享誉剧坛。中路梆子自形成以来,涌现出了众多的知名艺人,他们为中路梆子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治末期中路梆子趋于成熟
那是在清代道光初年的时候,被当时称作山西梆子的蒲州梆子再度复兴,这就是当时被称为的“道光皇帝登龙廷,山西梆子又时兴”。
蒲州梆子北上,来到了晋中、太原一带演出,不仅轰动了太原,而且也震撼了北京,这也正迎合了中路地区崛起的一批富商大贾们的娱乐要求。
于是他们就以承包形式,邀请蒲州梆子班社在中路演出,这就是中路富商承办戏班的开始,但剧种仍为蒲州梆子。其代表班有平遥县的万和班、小平遥班,及介休县的吉庆班等。
到了清代咸丰初年,蒲州梆子开始冷落下来,致使中路地区出现了一个戏剧活动相对空缺的时期,这对酷爱看戏的中路人们,尤其是富商们来说倍感失望,于是少数人便开始邀请赋闲文人、票友以及秧歌、皮影艺人等,组织研讨班子,拟创立自己的剧种。
到了咸丰中后期,经过众多班子的努力研讨,终于在继承蒲州梆子音韵和锣鼓经点的基础上,结合中路秧歌等的唱腔特点,初步形成了中路梆子的雏形班社,并开始试点演出。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榆次黑店班和祁县三庆班,参加班社的艺人,除了滞留的蒲梆艺人、秧歌及皮影艺人外,还有吹鼓手、店员、矿工、票友等。
到了清代同治初年,山西社会秩序好转。新型中路梆子的出现,也受到了更多富商财主们的青睐。于是先后成立了上、下聚梨园班、四喜班、四兴班、四庆班等班社,在演出实践中,互相学习,不断改进,使唱腔及文武场面日趋完善。他们又学习外地剧种管理班社的经验,使戏班逐步走向了正规化。
那时,这些戏班的人员,除了文武场保留中路籍艺人外,其他演员大都以高薪从蒲州聘来,所以民间有:“祁太镏子,蒲州丸子”的谚语。
戏班不属商业性质,盈亏全由班主自负。只是每到一处,将木制的、标有某某县某某财主所承戏班名称的虎牌立在前台,以示夸耀,还要在后台粉壁墙上题笔留名。这些舞台题笔内容广泛,成为后来研究中路梆子发展史的金石之证。
随着中路梆子的日益定型,引起了中小财主和中等商人的承班兴趣。他们也从蒲州请来艺人或招来儿童,成立科班。至同治末年,中路梆子班社已在山西中路以至北路少数州县初具规模。
在那时,中路梆子经过不断地发展与融合,既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同时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婉转细腻的抒情风格。
中路梆子的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分为“乱弹”、“腔儿”、“曲子”三类。“乱弹”是中路梆子的主要唱控,共有7种板式: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滚白、导板。
“腔儿”是指中路梆子中的各种花腔,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依附在各种板式的“乱弹”中。“腔儿”有“五花腔”、“三花腔”、“走马腔”、“二指腔”、“十三咳”、“四不像”、“导板腔”等。“曲子”是指所唱的昆曲和地方小曲。
中路梆子的这种唱腔和表演不仅具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犷的一般特点,而且具有比较圆润和工细的独特风格。
因而,既能表现慷慨激昂的历史故事,也能表现优美健康的民间生活。这种粗犷与细腻巧妙结合的艺术形式,是中路梆子赢得众多观众喜爱最直接的因素。
中路梆子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过去中路梆子纯由男演员演唱,一般定F调;后逐步发展到以演员为主,改定G调。除二音子用假音演唱外,乱弹分有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倒板、滚白等7种板式。
每种板式又有许多变化,如流水板中即有大流水、小流水、紧流水、慢流水、二流水等。此外还有三花腔、五花腔、走马腔、三倒腔、倒板腔等许多花腔。
中路梆子十分注意运用两人以上的对唱、轮唱手段发挥其唱腔的艺术特色。如《忠报国》,通过大花脸、须生正旦的轮唱,追述以往故事,交流当前感情。轮唱中多用适于叙事的二性板,旋律舒展。
《走雪山》中是以老生与青衣的对唱,来表现曹府遭祸后,老家人保姑娘仓皇逃难的故事。先以介板对唱,表现主仆脱离虎口时的狼狈状态。接着以二性轮唱,追叙受迫害的经过,男声方落,女声又起,交替歌唱,别有韵味。
在中路梆子中也有大段独唱。这种独唱,一般用慢垛板;如《空城计》、《见皇姑》、《打金枝》中的孔明、秦香莲和沈后的单独唱段,无锣鼓之响,有丝弦之音,行腔运调有如甘露细雨,点点入地。
在中路梆子唱腔中,还有用平板、夹板、二性、流水等组成的套唱腔。一般用于追叙、忏悔、思考问题等。
滚白是用以表现泣不成声,极度悲哀的情绪。从过门到唱腔,都有极大的感染力。如《芦花》中闵德仁的两闪滚白,往往是演员挥泪而歌,观众弹泪而听。
过去中路梆子文武场编制为9人,称九手场面,也就是鼓板、铙钹、马锣、小锣、梆子、呼胡、三弦、二弦、四弦。
有时伴奏中需用铰子,由弹四弦者代操。需要唢呐伴奏时,则由弹三弦、拉二弦者代吹。文场乐器,呼胡是中音乐器,也叫葫芦子。
琴筒由椰壳制成,称作壳子,比板胡壳大,状如鸡心,口面直径约12至13厘米,粘以桐木板。主档以硬木质制作,长70厘米。安有腰码,固定在档之中部。下码置于桐木面,上端5/6处。马尾竹弓,音质柔和,酷似男中音声腔。
这些乐器中,呼胡拉主旋律,二弦、三弦、四弦配合伴奏。所以被艺人形象地比喻为呼胡、三弦是肌肉,二弦是骨头,四弦是筋。
打击乐器中的马锣,既重且大,直径55厘米,厚约1厘米,声音不散不躁,现多用六字马锣,与弦乐sl音相全,故有用马锣定音的传统习惯。
中路梆子弦乐牌曲很多。表现愉快情绪的有“绣荷包”等。表现苦恼的有“太阳神针”等,紧张用“紧杀鸡”,舒缓用“大寄生”。这些曲牌可单独使用,也可联辍使用。
如《打金枝》中的《闹宫》与《春秋配》中的《拣柴》的音乐,就是用若干曲牌组成的联奏曲。唢呐曲牌也很多,如坐帐用的“开门鼓”、“慢拜场”等,能渲染元帅升帐时隆重庄严的气氛。《战宛城》中用的“对舞”,有千军万马奔腾攻战的气势。
打击乐的锣鼓点,约有四、五十种。如“硬三锤”、“五锤子”、“三翻鹞”、“小战”、“战煞”、“海沙”、“披头”、“帽子头”、“回头”等。
使用时,可根据剧情发展需要来选择。如“闷场”也就是俗称的“揉肚子”,可配合人物捶胸、顿足、立坐不安的动作与呼喊节奏。
《斩黄袍》中高怀德上场,《回荆州》中赵云上场,《长坂坡》中张飞斥责赵云之后,都是用这种鼓点来衬托人物烦躁和焦急情绪。
中路梆子有时在四股眼、夹板、二性唱腔之前,使用“七锤子”与弦乐接,必要时带“撩子”配合剧中人耍马鞭、或接门的动作。《坐楼杀惜》中宋江杀死阎婆惜,从她身上搜索梁山书信时,用“小战”伴奏,有力地渲染了其战战兢兢,极度紧张的状态。
中路梆子起初分传统的生、旦、花脸三大行为红、黑、生、旦、丑五行。到清末时,中路梆子中已形成五大行,十五小行。
五大行指的是:红即胡子生、黑即花脸、生、旦、丑。十五小行指的是:正红、老生、大黑、二黑、小生、武生、娃娃生、正旦、小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马旦、文丑、武丑。
过去,有“花脸不挑班”之说,但也有个别艺术成就高的演员仍可以挑班,如中路梆子花脸艺人被称为狮子黑的乔国瑞就曾挑班多年。
过去,梆子戏有代脚制,也称’代行制”,这是由于旧班社中演职人员不足所致。彩旦通常由丑行代,个别小旦演员也代之,如中路梆子演员冀美莲演《拾玉镯》的刘媒婆、《风筝误》的丑姑娘,深得广大观众赞誉。
[旁注]
孔明 即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二弦 又称“字弦”,演奏者俗称“头手”,并多伴有演奏唢呐。二弦的琴筒为木制,蒙以蛇皮,张两根丝弦或金属弦。用高音谱表记谱,主要流行在广东潮汕、福建闽南、香港、东南亚、上海等潮汕人比较多的国家和地区。
《打金枝》 传统剧目。剧情是唐代的升平公主嫁给了汾阳王郭子仪的儿子郭暖。时值汾阳王花甲寿辰,升平公主自恃皇家身份不前往拜寿,郭暧怒而回宫,打了公主。郭子仪绑子上殿请罪,唐皇明事理、顾大局,并加封郭暧。皇后也劝婿责女,最终小夫妻和好如初。
张飞(?-221年),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他据水断桥、义释严颜、大败张郃,对蜀汉贡献极大。后来官至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其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而著称。
箭衣 戏曲服装。为圆领、大襟、马蹄袖或敞袖,前后开衩齐腰,长及足。原为清代官服,用于戏曲舞台则上自皇帝、高级将领,下至一般武士,绿林人物皆可穿用。箭衣又分龙箭衣、花箭衣和素箭衣。龙箭衣为皇帝及高级将领穿用;花箭衣为一般武将穿用;素箭衣有黑、蓝等色,为公差、老军穿用。
包拯(999年~1062年),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他曾任龙图阁学士、天章阁待制等职。因其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其事迹被后人改编为小说、戏剧,令其清官包公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晓,历久不衰。
[阅读链接]
乔国瑞,乳名“根林”,艺名“狮子黑”。他幼年家贫,11岁时因喜好戏曲,到太原县复庆班学艺,工大净。后来又进入介休禄梨园,发誓“学艺不成,绝不回家”。他向蒲剧名师焦大娃学得《功宴》、《草坡》、《嫁味》等昆曲戏,在唱功和做功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乔国瑞身材魁伟,额头宽阔,两目炯炯,歌喉宏响,唱来沉雄豪放,如雄狮怒吼,善于抒发激愤高昂的情感,给人一种黄河怒潮,一泻千里,痛快淋漓的艺术享受。
他主演的《沙陀国》、《明公断》、《玉虎坠》、《匕首剑》、《炮烙柱》、《渭水河》、《捉放曹》、《嫁妹》、《草坡》、《功宴》等净行戏在省内外有广泛影响,曾得到梅兰芳、马连良、裘盛戎等京剧名家的赞赏。
他一生勤奋好学,对艺术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在中路梆子净行演唱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成为中路梆子净行演员的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