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后期中路梆子屡现辉煌

1884年后,中路梆子再次兴起,出现了中路艺人演中路戏的新气象,使旧日那种蒲梆艺人演中路戏的局面开始改变。

从1889年后至清代末期,中路梆子进入一个辉煌时期。演出活动有庙会戏、集市戏、踩台戏、开光戏、商行戏、开市戏、求神戏、还愿戏、祭祀戏、婚丧寿庆戏及官戏等。

在那时,一般村庄,每年也一台唱戏;大型集镇,每年多达5至10台,中路梆子已成为这里群众喜闻乐见的主要剧种了,而且它也随着这里的商人远足张家口、包头、归化等地,与当地剧种竞献技。

中路梆子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关系,吸收民间艺术等成分的不同,在表演程式、演唱风格,前场经谱上形成了三大流派,分别以太原府辖县的上路班、汾州府辖县的下路班和平定、辽州所辖县的东四处班为代表。直至后来上述三者的较小差异,合为一体。

中路梆子走向极盛之后,江南丝竹班、京都花腔班等基本退出了中路舞台,只有蒲州梆子偶尔还来,势头却已大减。

清代末期以后,中路梆子的承班人多改为前清衙门、镖局遗老等人充任。同时中路籍艺人队伍也已成长壮大,蒲州梆子艺人中除定居者外,其余已不再来中路搭班了。

从1916年至1930年,中路梆子又进入第二个辉煌时期。并呈现出班社林立,流派扩大、名伶荟萃,竞争激烈、剧目繁多,文武齐备、演技精湛,百花齐放等四个特点。

那时,中路梆子不仅扎根雁北、占领口外,而且在河北西部、陕西东北部,以及山西原平阳府、潞安府所辖的北部各县,也发展建立了班社,形成了横跨北方的山西、陕西、河北、绥远、察哈尔5个省区的大型剧种,从而也被人们称为“山西梆子”。

其中,仅就中路地区30个县,这个阶段出现过的戏班就有120余个,其中寿阳最多,陆续承办过21个。著名的上三班好戏为太谷县杨成斋的锦梨园、胡万义的万福园和徐沟县陈玉的自诚园等。

由于班社林立,互争高低。1927年后,徐沟自诚园班主陈玉,第一次从张家口调回大牛牛、二女只等坤角艺人,与本班男艺人同台共演,引起轰动,观者如潮。

接着是河北梆子武打艺人来晋搭班,他们的真刀真枪、实打实拼的武功戏赢得了观众的好评。再是以太谷万福园为代表的一些班社,也不甘落后,二返蒲州,选聘新秀。这样就使中路梆子形成了一个人才济济、实力强大、互相竞争的大好局面。

这一时期的著名艺人中路籍的有说书红、李子健、十三红、小十二红、三儿生、天贵旦、毛毛旦、狮子黑、十七生、福义丑、彦章黑、抓心旦、有福旦、玉兰旦、灵石旦、李阳黑、燕宪旦、灌肠红、发财生、鸡毛丑、中头黑等。

说书红原名高文翰,山西省榆次人。他自幼丧父,随母改嫁至他乡,11岁时,进入太平科班学戏。攻武生兼须生,苦学一年登台演出。他14岁崭露头角,誉满太原。

后来,说书红先后搭班锦梨园、堃梨园、荣梨园、自成园等班社演出,分别与丁果仙、狮子黑、盖天红、老三儿生等同班,在山西各地辗转演出。后来又搭班张家口戏班,演出于北平、太原、张家口、大同、宣化、包头、归绥一带演出。

说书红的唱腔气域宽广,节奏强烈。道白清晰流畅,有棱有角。讲究“喷口”、“气口”,听得清,送得远,唱中有白,白中带唱,因之有“说书红”艺名。

他在表演上,男、女、丑、俊各门架子功夫无一不精。除工文武须生外,于老生、红生、穷生以及长靠短打的武生也各有专长。

说书红一生创作、演出、整理剧目百个以上,主要的剧目和扮演的角色有《空城计》、《五丈原》、《天水关》中的诸葛亮,《高平关》中的赵匡胤、《五雷阵》中的孙膑、《三疑计》中的唐寅、《清风亭》中的张元秀、《黄鹤楼》中的刘备,《观阵》中的秦琼,《吊煤山》中崇祯,《坐楼杀惜》中的宋江、《上天台》中的刘秀等。

说书红对艺术精益求精,由目不识丁到通读《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等书,并编写改编了一大批剧目,使一些历史人物在晋剧舞台上更为生动鲜明。他在北平演出时,曾与马连良切磋技艺,互换剧目,并使中路梆子在北平提高了声誉。

说书红40岁后授艺收徒,一时有牛桂英、程玉英等“高门九英”活跃于晋剧舞台。丁果仙、乔玉仙等也是其过门弟子,为中路梆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那一时期著名戏曲研究工作者有郭维芝、裴世昌等,口外坤角有大中牛、二牛牛、二女只、极金枝、橙金梅等,文武场名师有高锡禹、杨甲成、程贻公、李万业、万金只、武满仓、二丁只、马步隆等。

由于中路梆子人才辈出,上演的剧目多是名人拿手戏。常见的有《六月雪》、《凤仪亭》、《金沙滩》、《上天台》、《白蛇传》、《铁弓缘》、《百子图》、《法门寺》、《双官谐》、《万佛衣》、《中梁图》、《梅降褒》、《双罗衫》、《十三妹》、《塔子沟》、《玉棋子》、《烈火旗》、《一捧雪》、《金钱豹》等,共200余本、回、出。可谓文武皆能、行行不挡。

那时,中路梆子各个班社尽展新招,各门艺人也在唱、做、念、打特技等表演方面各领风骚。如三儿生开辟的小生潇洒腔和出汗功、毛毛旦的呀呀腔、天贵旦的咳咳腔、盖蒲州的“十不该”、“十炉香”的垛板体、狮子黑的髓谱造型、翎翎生的翎子功、彦章黑的崩头皱纹功、自来香的跷子功、抓心旦的台步功、油糕旦的叠衣功、万人迷的水袖功、少少贞的不扶手朝天蹬、鹿儿红的纸循功、天贵旦的鼻涕功、红梅旦的喷火功、说书红的茶盘功、有福旦的椅子功等,都令人拍案叫绝。

并留下了许多的民谚,如:

宁肯挤的扯了裤腰,不要误了三儿生的坐窑。

宁肯挨一顿顶门棍,不要误了天贵旦的血手印。

看了万人迷,一辈子不用娶婆姨。

1935年,以著名女艺人丁果仙为首的步云剧社,和以盖天红为首的唐风剧社,分赴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演出,大大地扩大了山西梆子的影响,也与兄弟剧种艺人交流了经验,丰富了自己。

这其中丁果仙在当时有“山西梆子大王”之称。丁果仙原名丁步云,艺名“果子红”,出生于河北省束鹿县王口镇农村的一个钱姓贫苦农民家中,小名“果子”。

丁果仙3岁丧父,7岁开始了学艺生涯。她最初学青衣,后来改学须生,9岁清唱卖艺,13岁就正式登台演出。

丁果仙学戏非常刻苦,她每天披星戴月地练功,并选择了胡子生的行当。她在生活中潜心观察男人的声情举止,有时还把自己装扮成男子汉,留短发,着男装,学骑马,大模大样地出现在太原街上。

由于中路梆子中把“胡子生”这个行当称作“红”,所以“果子红”也就成了丁果仙的艺名。丁果仙一投身艺海,便选择了一条从未有人涉足而又充满风险道路。

以往在中路梆子舞台还没有女扮男装的先例,丁果仙由青衣改学须生,一心想要打破常规,以一个男子汉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为此,她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经过许多艰辛的磨炼,终于在她十七八岁时一唱成名。

丁果仙的唱腔圆润豪放,却不带女腔女调,表演洒脱逼真,却不带女态女相。20世纪20年代中期,她还灌制了唱片,因此获得“山西梆子须生大王”的称誉而名驰海内。

丁果仙在她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善于吸收前辈艺人不同风格的唱腔,博采众长,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她还注意学习其他剧种中典雅俊逸的精华,剔除中路梆子中粗俗纷杂的缺点。

在道白上,丁果仙一改土音而吸收了京韵,对中路梆子是一大改革。经过她艺术的再次创造,逐渐形成了她那嗓音高昂洪亮,刚柔相济,朴实深沉,气息运用自如,咬字清晰纯正的演唱风格,达到了刚劲典雅、朴实华美的艺术境地,创造了她独具一格的晋剧须生“丁派”唱腔艺术。

她塑造的被侮辱被损害而富于正义感的苍头院公的白髯青衫角色,居官廉正而仕途坎坷的七品县令的官衣纱帽角色,被誉为中路梆子的“绝技”。

后来,中路梆子出现了由男角主演逐步向女角主演转化的局面。随之也带来了潜在的问题:因女子演戏更能招来观众、更能挣钱的影响,各地掀起了一般专门培养女艺人的热潮。

如太谷富庆园科班、榆次坤梨园科班、祁县小同梨园科班、盂县承庆园科班等,都是收的清一色女户,进行培训。

就连当时的老艺人说书红、玉兰旦、有福旦、五月鲜、二牛旦、盖天红、水仙花及名人丁果仙、彼吉仙、懿万山等,也纷纷招收女弟子,随班边教边演。

所以在那一时期,山西梆子的舞台名伶,绝大多数是坤角。如被桂桃、被桂君、被桂琴、刘桂英、程玉英、刘俊英、董翠红、董桂花、黄彼楼、镭莲花、撼莲春、牛桂英、郭凤英、郭兰英、冀美莲、孙福娥、花艳君、丁艳霞、乔玉仙、张美琴、梁小云、刘芝兰、冀兰香、郭红梅、马秋仙、二奴奴、任玉珍等;男角新秀只有王银柱、郑雅楼、赵月楼、王正魁等极少数人。

中路梆子由于演员“阴盛阳衰”,所以使许多优秀的盔靠戏、硬功戏、武打戏以及花脸、丑角戏等。逐步停演或失传,也使这个北方剧种特有的激昂奔放的道白、唱腔,以及起伏跌宕的表演程式,逐步被婉转悠扬的曲调和绵绵缠缠的做派所代替,从而失去其昔日的那种阳刚之气和铿锵特色。

新中国的成立后,中路梆子开创了第三个辉煌时期。众多艺人归队,他们或以城市戏园、或以县为单位,组成了新的演出剧团,并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帮助下,建立了新的规章制度。

这些艺人和剧团改编了部分老剧目,创作或移植了部分新剧目。接着是随着电气化的发展,又普及了电灯、布景等舞台设备。此外,还建立了培养后备力量的艺术学校和各级戏研室,增设了编剧、导演等人员。

1956年至1958年左右,山西大部分地区县市以上剧团,相继建立健全起来。此时,除了以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程玉英等中路梆子表演艺术家为代表的者一代艺人,仍活跃在戏剧舞台外,出名的新秀有刘仙玲、冀萍、程玲仙、范翠萍、安冬梅、丁玉英等。

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又涌现出了郭彩萍、王爱爱、侯玉兰、张鸣琴、马玉楼、田桂兰、武忠、刘汉银、王万梅、阎惠珍、郑忠贤、姬荣生、高翠英、降金元、李爱梅、杜玉梅、冯继忠等一批新人,以及名鼓师贾炳正等人,这就为后来的中路梆子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这其中,郭彩萍8岁就开始学艺,从小就受到了艺术熏陶和严格的训练,后来,她又师从中路梆子郭派艺术创始人著名表演艺术家郭凤英。

郭彩萍善于学习,刻苦钻研,比较全面地继承了郭派真实、细腻、深刻、隽永的艺术特点,但她承传统而不泥古,尊师法而不守旧。她以清秀英俊的扮相,舒展豪放的唱腔,灵活多变的眼神,使郭派艺术更加趋于完美,在晋剧舞台上独树一帜,成为唱、做、念俱佳的优秀生角演员。

郭彩萍的表演感情细腻、逼真,做派风韵、大方。她有一双明亮、清澈、炯炯有神的眼睛,善于运用眼神结人物以风采,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活动。《小宴》中的吕布和《黄鹤楼》中的周瑜,同是三国时的英雄虎将,但郭彩萍理解他们处境不同,性格各异,表演时也应各有千秋。

剧中,吕布勇武过人,但有勇无谋,好色贪利,在酒席前被貂蝉的美貌引得淫心陡起。郭彩萍在表演时,身段、表情稍显轻佻,但又不失武将风度,而在眼睛里流露出贪婪、挑逗的目光,生动、有力地表现出这个酒色之徒的调情心理。

周瑜则是个足智慧多谋、运筹帷幄的儒将,外表风流倜傥,但心狠手辣。郭彩萍在表演中突出了他的“稳”、“骄”,又通过灵活多变的眼神表达出周瑜的傲慢和毒狠。

又如在《双罗衫》“详状”一场中,徐继祖要仆人姚达说出其父的所作所为,姚达不敢讲,徐继祖生了气,要处死姚达。

郭彩萍表演时手指姚达,眼睛向台下一瞟,内心独白是“要吓唬吓唬你”;继又盯住姚达,而当姚达答应讲实话后,她转向观众又一个斜视的眼神,内心独白是“你早该实说”,这一瞟一斜把徐继祖的内心活动表达得十分细致、准确。

郭彩萍注意学习晋剧和兄弟剧种的传统表演技巧,如翎子功、扇子功,且造诣很深,因而大大丰富了她在舞台上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

在演《游西湖》中的裴瑞卿时,郭彩萍很注意表现文小生的书卷气。在第一场,她和导演马兆录精心设计了扇子功的应用,在轻盈欢快的音乐声中,以飘逸、轻快的台步上场,神采奕奕,风度翩翩,边舞边唱。

在唱“喜今朝天气晴乌云散尽”一句时,随着“朝”字的出口,“唰”的一下轻巧利落的开扇,接着,双手翻扇轻抖好缓移。

郭彩萍在唱“出门来只觉得爽朗心境”时缓缓折扇,以扇轻击左手,从容上步。之后随着唱词和漂亮的身段一个掌内翻扇,一个较大幅度的单手持柄翻扇,既帅又美。

在短短的6句唱词中,郭彩萍恰到好处地应用了开扇、折扇、抖扇、翻扇等技巧,将书生的风流潇洒、斯文大方的倜傥神态表达得惟肖惟妙。

郭彩萍的念白很有功力,不仅出语明快,入耳爽然,吐字清楚,字真情切,而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感。

《详状》是一折有名的念功戏,郭彩萍在表演徐继祖二堂看状子的大段念白中,音色悦耳,口齿清丽,层次分明,扣人心弦。

在念完状子后,一声拖长语气的“哎呀”,把徐继祖意外地得知父亲竟是图财害命的杀人凶手时的惊异、气愤、羞愧的复杂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完全符合一个纯真、善良、涉世甚浅的年轻官吏的身份。

在追问仆人姚达为何恨天怨地时,姚达不敢讲出真情,胡编了几句,徐继祖不信,这儿有一句台词:“哎呀,编的好!嗯,编的好哇!”郭彩萍念得绘声绘色,细致入微。

另外,郭彩萍在舞台上的哈哈大笑,也是一绝,不仅悦耳动听,而且不同性格人物的笑声各有特色,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郭彩萍戏路很宽,曾跟著名旦角演员牛桂英、刘仙玲学习过旦行演技,演过许多旦角戏,如《茶瓶计》里的小姐,《生死牌》中的王玉环,《海港》中的方海珍等。

在演出《蝶恋花》一剧中,郭彩萍扮演了杨开慧,她以优美的唱腔、卓越的演技吸引着观众,连续演出48场,场场座无虚席,创造了当时现代戏上座率的最高纪录。为中路梆子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那一时期,中路梆子经常上演的剧目有《打金枝》、《下河东》、《秦香莲》、《游西湖》、《宝莲灯》、《双蝴蝶》、《孟姜女》、《情探》、《杨八姐游春》、《十二寡妇征西》、《刘胡兰》、《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等,以及传统戏中的《空城计》、《三岔口》、《教子》、《黄鹤楼》、《走雪山》、《金水桥》等几十部本、折戏。

[旁注]

江南丝竹 我国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经常演奏的曲目有《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8首,号称“八大名曲”。此外,《老六板》、《快六板》、《霓裳曲》、《柳青娘》、《高山》、《流水》等乐曲也较流行。

小十二红 中路梆子艺人刘宝山的艺名。他幼承父教,8岁登台,获满堂彩。后得“老十二红”高宏魁、“十一红”陈宝林真传,戏路渐宽,造诣日深。他扮相俊俏,端庄大方,唱腔委婉清丽,声望日隆,与丁果仙齐名。其代表剧目有《搜县》、《骂殿》、《子胥逃国》、《崇祯显圣》、《天水关》、《困雪山》等。

孙膑 战国初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孙膑是孙武的后代,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刘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东汉开国皇帝,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公元25年,于河北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刘秀在位32年,社会逐渐从新朝末年的动荡中恢复,被称为“光武中兴”。

马连良(1901年~1966年),著名京剧艺术家,老生行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马派”艺术创始人。他发展成为独树一帜的“马派”表演风格,与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并称前“四大须生”。其代表剧目有《借东风》、《甘露寺》、《青风亭》、《四进士》、《失空斩》等。

县令 古代官名。古时管理一县政务的行政长管,在周代时称为“县正”,春秋时代则称为“宰”、“尹”、“公”等。秦汉时期,县拥有万户以上者称“县令”,不满万户者称为“县长”。唐代时县设令,但无令长之分。宋代及明清时期称为“知县”。

冀美莲(1921年~1979年),中路梆子艺人。她13岁拜“一点红”王有福为师,工学花旦,兼演刀马旦。冀美莲长相俊秀,扮相妩媚动人,做戏舒展大方,惟妙惟肖。她功底扎实,戏路广,文武戏都有较深的造诣。其代表戏有《梵王宫》、《百花亭》、《戏叔》、《双锁山》、《七星庙》、《拾玉镯》、《打金枝》等。

周瑜(175年~210年),汉末名将。他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后,孙权继任,周瑜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同辅佐。208年,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秦香莲》 我国戏曲传统剧目。剧情为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进京赴试,三年无信。适逢家乡连遭荒旱,秦香莲带领儿女进京寻找丈夫。没想到陈世美已中状元被招为驸马,他不但不相认,还派韩琪追杀。最后,包拯不畏权势终将陈世美铡死。

[阅读链接]

花艳君是中路梆子花派艺术的创始人。她很小的时候就跟义母邱凤英、二舅邱树山练基本功、学戏。后来跟随“玉兰旦”、筱桂桃学演青衣。她14岁时在太原“鸣盛楼”首演《三娘教子》,赢得一片喝彩。

花艳君勤奋努力,有所创新,尤以演苦戏见长。《三上轿》是花艳君的经典名剧,是《假金牌》中的一折戏。讲的是明万历年间,权相之子张秉仁狗仗人势,为非作歹,害死书生李桐逼迫他的妻崔秀英与自己成亲,而县官贪赃纵容张秉仁。

《三上轿》正是崔秀英怀揣利刃,哭别李桐灵堂、公婆、娇儿的场面。花艳君抓住“三哭三别”的刚烈不屈,唱腔表演愈发悲壮感人。

花艳君还善于学习京剧等其他剧种各名家的演唱,消化吸收后有机地融入中路梆子之中,改变了“以腔带字”的唱法,创出了“以字带腔”的新声,字正腔圆,以情动人,形成了独特的中路梆子艺术。